湖北妹子鄭欽文奧運網球女子單打中奪得金牌,多少人熬夜看球見證了這場奪冠,這很了不起。這是中國在這一運動項目中“零”的突破,之前網球運動是在西方社會主導的項目,他們玩得人特别多,是以這塊獎牌的含金量特别高。讓人覺得更加興奮的是,鄭欽文的成功之路,似乎打開了一條體育産業化的康莊之道。而這一點,美國做得特别好,許多時候中國的進步都是“摸着美國過河”的,然後再走出自己的一條路。相信網球之後在中國,能夠順順利利地走下去。
然而許多人開始算鄭欽文的家庭可以賺多少錢,他們掙錢是理所當然的,而且光榮。更加厲害的是,鄭欽文的成功并不需要國家的巨額資金投入,他們的家庭付出很多,當然得到的回報也會很多。這樣的發展途徑絕對是正循環的,而且是持續的、長久的、後繼有人的。
真正的松弛感
法國奧運的組織管理缺陷很多,這不叫松弛感,這叫荒腔走闆,能力低下。真正的松弛感是指,就是體育恢複本來的面目,用毛主席的話說,“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而不需要讓體育擔負更加多的為國争光的象征意義。
在美國酒吧裡,巨大的電視不一定都在轉播奧運會,美國人對奧運是喜歡,但沒有瘋狂到舉國皆看奧運。我在啃披薩的時候,奧運節目就被人轉台了,開始放高爾夫球賽的節目。這是對的。許多奧運項目對很多美國人是無感的,那麼為什麼美國聯邦政府要投入呢?美國對獎牌榜在乎嗎?當然在乎,不然也不會有獎牌總數第一,而非金牌總數第一,這種玩法。但美國人遇到錢的問題就實際很多,絕不會為了金牌而大筆開銷去支援所有的項目。
老實說,許多奧運項目對中國人是無感的,譬如,馬術,這是一種古老的過時的交通工具。在西方算是有文化的影響。但是我們中國人為什麼要投入這個運動?很無聊,我們自己從漢武帝開始就沒有很好的馬匹,我們的蒙古馬不是用來玩馬術的,而且展示的所謂“貴族範”,更是與我們的水土不服,最最要命的是,這個項目貴得要命。一匹馬就要花幾千萬人民币。奧運會說到底是西方曆史的延續,是以有馬術;若是奧運會是東方曆史的延續,我們可能會有插秧比賽。是以對花公子而言,那種貴族的馬術比賽和我們的挽起褲腿插秧在本質上是一回事,僅僅是一種文化的展現。
當年可以了解,體育的強盛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國家的強盛。但現在,在北京奧運會之後,人民群衆對奧運會的關注度慢慢地也降低了很多,老實說,國家的強大并不需要通過體育來表達。這就反映在松弛感上面,美國佬隻關心奧運會上自己喜歡的項目,不然就玩自己的。覺得中國将來也要這樣,沒有必要所有的項目都要有的一拼。
美國的體育産業
我非常喜歡美國人的分類,就是把體育歸類成娛樂業,這是對的。體育明星和電影明星都是靠身體吃飯的。美國最大的運動是橄榄球、棒球、籃球。除了籃球之外,基本上就是在美國本土玩,但是美國人不在乎,因為這個産業鍊可大了。有多少美國人卷在這裡面。據估計美國體育産業鍊将近占美國GDP的1%,這還不算一些帶來其他的規模效益。
中國的體育産業也在逐漸發展,據統計也将近1%了,但是和美國相比,卻有一個本質的差别,就是中國的體育産業,政府的投入極大,在2019年,國家體育體育總局的投入就達400億人民币。而美國的聯邦政府投入很少,直接數目隻有數億美金。大部分的投入都是私人的,或聯邦或州的間接投入(稅務優惠等等)。而且這些體育産業都是搖錢樹,不僅為美國拉動了内需,而且有大批的人員投入體育事業。形成了資金的正向循環,而不需要政府的補貼。這點美國就做得很好。
内卷的中國更需要體育産業
中美競争的關鍵在高科技、在金融,肯定不是在體育。中國在高科技方面需要大量的投入,體育呢?要不要吃點苦?忍一忍?更加重要的是,中國在體育方面真的要像美國學習,能夠形成産業,而不需要國家的巨額投入。
中美競争的關鍵在高科技、在金融,也在工業、在輿論宣傳。那麼學習好的人算是有福了,可是學習不好的人呢?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啊。學習不好,就把孩子的出路就給封死了。中國也要給各式各樣的才華走出一條路。譬如體育,中國喜歡體育的小孩很多,可惜的是上升的空間太窄了,如果有體育産業,則這是打開了多大的一扇門啊!讓許多小孩子不必要一定在學習上卷,在體育上卷也可以嘛。
而且中國的體育産業化之後會帶來多大的内需。譬如振興東北,若東北能夠搞出滑雪的體育産業,且不說會帶來多少就業,而且就光光一個旅遊就會帶來多少沒有見過雪的南方人來玩。
從國家的層面來說,對廣大的勞動人民,還是需要布熱津斯基提出的“奶頭樂”的娛樂項目。古今中外曆來如此,古羅馬興建角鬥場就是這個道理。
中美競争互相學習
中美的全方面競争在奧運會上也一樣。花公子覺得金牌榜上的比較是一種方式,但是我覺得更加牛的是,比較背後的體育産業,看誰錢掙得多,誰的現金流更大,誰能帶來更多的内需和外需。這才算是一種正向的競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