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訪江南古鎮(9)| 丁蜀“陶文化”留住“活标本”

宜興丁蜀鎮,是一塊泥土與火焰交織的神奇之地,6000年窯火生生不息,陶業代代相傳,陶藝創作異彩紛呈,紫玉金砂享譽世界。由于陶瓷産業發達,丁蜀很早就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規模,奠定了丁蜀較好的工商基礎和人文基礎。改革開放以來,20多萬丁蜀人艱苦創業、奮力進取,綜合經濟實力始終位居全省百強鎮前列,成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江蘇省曆史文化名鎮”“江蘇省群衆文化先進鎮”“江蘇省文明鎮”。

尋訪江南古鎮(9)| 丁蜀“陶文化”留住“活标本”

在當地友人史惠明的引領下,我們步入古色古香的蜀山古南街,它東接東坡書院,南臨蠡河,北依蜀山,街長達千米,寬僅三四米。街房的建築,均為磚木結構二層樓,鄰裡曬衣服,隻需将一根竹竿從自家窗戶架到對面人家的窗戶即成。自然平衡的臨街風景線,日複一日在延續着老街如江南細雨般濕漉漉的故事。緊閉的門,虛掩的窗,泛着鱗光的石條路,依着蜀山的墨綠山影,就着蠡河的汩汩水流,數千年來,曲曲折折古南街的破舊屋檐以自身渾厚的民俗文風積澱,養出了陶都的性靈,育出了紫砂壺的渾厚。

尋訪江南古鎮(9)| 丁蜀“陶文化”留住“活标本”

紫砂,發端于北宋,成熟于明清,鼎盛于當代,在數百年的薪火相傳中,紫砂壺藝“冠絕一世,獨步千秋”,成為無與倫比的陶中瑰寶。作為江蘇省第一批古建築保護機關和宜興市文物保護機關的蜀山古南街,過去曾是遠近聞名的“紫砂一條街”,當時名家高手在這裡聚集,紫砂大師吳雲根、裴石民、顧景舟、徐漢棠、汪寅仙、毛國強在這老街上做過“生活”。他們的紫砂精品曾作為國家外交禮品贈送外國友人,部分流入民間藏家手中,如今已成“天價”。宜興紫砂制作技藝在傳承和發展中續寫了它的輝煌,2006年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漫步蜀山古南街,老街顯得那麼孤獨落寞和微不足道,但還有不少經營和制作陶瓷的作坊,随處敲開一扇門,就有可能直接與大師對話。顧景舟大師的舊居進深很長,擺放着很多老式家具,還有一些制壺用的工具。桌上的紫砂茶壺、茶杯錯落地擺放着,似乎還能感受到顧景舟大師在這兒起居、制壺的歲月。

尋訪江南古鎮(9)| 丁蜀“陶文化”留住“活标本”

古南街背靠蜀山,山不算高,山上樹木蔥茏,山下碧流環繞,風景十分秀麗。蜀山原名叫“獨山”,相傳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晚年曾擇居于此,他見山思蜀,遙想故鄉眉山風光,感歎道:“此山似蜀。”後人為紀念東坡先生,乃把獨山改稱為蜀山,蜀山之名由此而來。蜀山東南面建有東坡書院,是蘇東坡當年寓居和講學的地方,現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近十年來,丁蜀鎮在進行大規模城市改造的同時,特别注重陶文化的保護、繼承、挖掘和發展,尤其重視作為紫砂藝術發祥地的古南街這一“活标本”的保護。他們堅持“修舊如故、最小幹預、傳統工藝”的原則,充分尊重建築曆史風貌,最大限度儲存曆史資訊,在修繕街區道路、居民古建築、古碼頭、古院廟等重點文物的同時,特别注重保護紫砂礦、古代和近代礦坑等陶礦開采場所,保護陶瓷制作、燒造場所,包括古代窯址、近現代著名企業和代表性廠房,恢複老藝人的紫砂作坊舊貌,系統展示紫砂原料、練泥、成型、修坯、裝飾、燒制等生産場景,努力打造宜興古陶文化集中展示區,将弘揚陶文化、水文化有機結合,恢複古南街的古風古韻。

尋訪江南古鎮(9)| 丁蜀“陶文化”留住“活标本”

丁蜀鎮前墅龍窯,創燒于明代,延燒至今,被譽為研究中華陶瓷生産史的“活标本”。古龍窯掩映在前墅村的村落裡,它利用天然山坡建成,看上去像一條巨龍,長約50米,窯身内壁以耐火磚砌成拱形,外壁敷以塊石和太湖邊上特有的白土,窯身左右設投柴孔(俗稱鱗眼洞)42對,是投放燃料和觀察火焰溫度的視窗。窯工介紹,窯火要燒到攝氏1150度,正所謂千度成陶。西側設裝窯用的壺口(窯門)5個,是窯工進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窯身上方建有窯棚、石柱。燃料以煤、松枝、竹枝為主,主要燒制壺、盆、罐、甕等一些粗陶日用品。這種呈32度斜坡的龍窯,燒制原理是可以讓火自下而上天然升溫,窯尾還在燒着,窯頭就可以出窯了,出空的窯位又放入新的泥坯,利用餘熱進行幹燥加熱,非常節能。前墅龍窯目前仍然較好地儲存了大陸古代龍窯的結構特征和陶瓷器的燒制方法,是研究大陸古代陶瓷生産發展的十分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40年前,宜興還有30多座這樣的龍窯,目前僅剩前墅村一座,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尋訪江南古鎮(9)| 丁蜀“陶文化”留住“活标本”

為了與時俱進,宜興市這些年加快為紫砂陶制作技藝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程序,釋出紫砂陶器國家标準,明确紫砂陶器概念,設立宜興紫砂陶藝遺産保護區和紫砂陶藝研究所,投入巨資建造宜興紫砂博物館,用于收藏和展覽紫砂産品、生産工具和曆史文獻等。同時在學校開設《紫砂》鄉土課程,采取給手工陶藝藝人經濟補助的辦法,鼓勵他們收徒弟,培養手工陶藝的傳承人,以人的傳承來保證工藝的傳承。丁蜀鎮陶藝藝人對此備感欣慰,陶瓷文化既能守得住根本,保持住純粹,又能在時代大潮中繼承創新,理所當然成了宜興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

(王喜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