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個人的“電影”

三個人的“電影”

——2024巴黎奧運會系列人物報道之六

混雙從來不是網球項目的主要看點。

在大滿貫賽事中,混雙比賽的獎金最低,是單打之餘的開胃小菜,也最容易成為“棄雙保單”的無奈之舉……而在奧運網球項目中,混雙項目的突破也最可能讓國人繼續等待,因為直到7月24日,鄭欽文/張之臻才确定壓哨獲得混雙參賽資格,中國選手實作該項目的首次參賽。

三個人的“電影”

是以,一開始或許沒有人在意網球混雙項目的這次“臨時搖人”——鄭欽文苦戰三小時擊敗美國選手納瓦羅晉級女單八強,宣布退出一個小時後開打的混雙首輪比賽;由于男單項目中國選手早早出局,得知鄭欽文想退賽後,張之臻已經開始看回國的機票。但是張之臻突然想到,奧運會規則下,可以臨時更換搭檔,于是決定“搖人”,正在球場附近做理療的王欣瑜就這樣趕來了。

沒成想,“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倒下,卻成全了三個人。8月1日,鄭欽文首勝世界排名第一的斯瓦泰克闖入奧運網球女單決賽,當晚張之臻/王欣瑜組合緊随其後逆轉對手,闖入奧運網球混雙決賽。在這場“三個人的電影”中,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在奧運的幕布上留下了獨特的風采。

三個人的“電影”

就在三年前的東京奧運會,這還是中國網球不敢夢想的“富裕仗”。

彼時,中國隻有女選手獲得了參賽資格。中國男網掙紮在低級别挑戰賽的泥淖中,每一位男選手還在為摸到世界前一百名的門檻而努力。拿到參賽資格的女單選手鄭賽賽、王薔也不好過,都止步第一輪。

如果非要做夢,能做的夢隻有女雙項目——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雙項目率先實作奧運網球項目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北京奧運會女雙又收獲一枚銅牌,此後的奧運網球賽場,領獎台上再無中國球員的身影。

但也正是這段時期,中國網球在職業網壇卻開出了“花”。這得益于中國網協的“單飛”政策:彼時包括李娜在内的4名球員可以組建自己的教練團隊、簽約經紀公司、定期在國外比賽,但同時也要自負盈虧。

三個人的“電影”

至此,中國網球開始和職業網壇接軌。2008年溫網,鄭潔率先突破打進女單四強;2010年澳網,李娜和鄭潔攜手闖入女單四強;2011年澳網,李娜成為首個闖入大滿貫單打決賽的亞洲人;同年法網,李娜在羅蘭·加洛斯捧起蘇珊·朗格倫杯,摸到了職業網球天花闆。

一個人的成功,帶動了一群人的“進化”。在很多人的心裡,正是李娜這個名字,打開了一扇名為網球的大門,而鄭欽文,就是試探着伸腳邁進這個世界的孩子們之一。

2014年1月25日,三進澳網女單決賽的李娜正為自己生涯第2座大滿貫冠軍獎杯鏖戰,那場比賽,時年11歲的鄭欽文和小夥伴們坐在電視機前,興奮地等待那一刻的來臨。

沒有什麼能比“從0到1”的突破更能帶來直接而強烈的鼓舞,用鄭欽文的話來說,這是一種颠覆世界觀的改變,“是她給了我夢想,一位亞洲球員、中國球員也可以赢得大滿貫。”

數字不會騙人,李娜“單飛”成功,樹立了職業化培養模式的标杆。

根據ITF釋出的《2021世界網球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參與網球運動的人口達到了1992萬,僅次于美國排名世界第二。張之臻、吳易昺、鄭欽文、王欣瑜、王曦雨等人的成功更證明了網球職業化道路的持久性。

“單飛”振動了蝴蝶的翅膀,中國球員在職業網壇的成功也反哺着國家賽事。

巴黎奧運會上,中國男網憑實績獲得奧運單打參賽資格,中國女單隊伍雖然由首次參加奧運的四朵小花組成,卻也是本屆奧運會女單項目中6個滿額出戰的軍團之一,見微知著,過去十多年中國網球的全方位積澱正在一一呈現。

三個人的“電影”

這十多年來,中國球員從奧運冠軍到大滿貫雙打冠軍再到單打冠軍。老将和新銳互相促進,排名交替上升,一代人踩在一代人的肩膀上,創造了中國網球如今的好光景。

這十多年來,中國擁有了包括頂級女子賽事、頂級男子賽事在内的完整職業巡回賽序列,“中國賽季”在巡回賽中已頗有分量。

這十多年來, 衆多幫助青少年成長的低級别賽事落地生根,越來越多有能力、有意願支援孩子打網球的家庭讓網球人口不斷增長。退役後便投身青少年網球推廣與發展的鄭潔說,十年前,她剛開始做“鄭潔杯”時,全國各地參賽的青少年選手很少,但現在U10和U12組别的報名名額,基本幾秒内就會被搶光。

在日益濃厚的網球氛圍影響之下,良性循環的社會環境已經形成。是以,鄭欽文的異軍突起,王欣瑜的默默進步,以及張之臻、吳易昺和商竣程這些男球員的破紀錄之旅,都有迹可循。

回歸到競技體育的本質,對于運動員而言,網球是一項長時間孤獨并且清苦的運動,每個網球運動員都面臨着“獨自上場”的時刻。可放眼整項運動的生命周期,隻有足夠多的人參與進來成為全民運動,它才會持續發展、野蠻生長。

今天淩晨,張之臻、王欣瑜已拿下曆史性的一塊奧運混雙銀牌。接下來,我們一起祝鄭欽文好運!

三個人的“電影”

來源:央視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