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标注文獻來源及截圖,為了友善大家閱讀了解,部分故事情節存在虛構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限制糖分”
“嚴格飲食控制”
“每日注射胰島素的生活”
......
每當提到糖尿病,許多人會立刻想到這些,可是随之而來的誤解和恐慌也不在少數,一些家庭可能會因為其中一個成員确診糖尿病,而陷入了不必要的緊張和擔憂,擔心自己也會“被傳染”。
阿傑就有這樣的煩惱。
今年阿傑剛畢業,他性格活潑好動,但也很注重養生,平時對健康知識特别感興趣,不過阿傑膽子比較小,遇到一點小問題就會很緊張,但家裡人都很疼愛他,尤其是爺爺。
可是有一天,爺爺突然發現自己夜裡頻繁起床上廁所,最初他以為是自己年紀大了,夜尿多是正常的事,但幾天後,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一晚要起床五六次。
爺爺開始擔心了,他知道頻繁夜尿,可能是健康問題的信号。
爺爺決定不再拖延,去醫院做個檢查,醫院裡醫生詳細詢問了爺爺的症狀,并進行了血糖和尿液檢查,幾天後,結果出來了,醫生告訴爺爺,他的血糖水準很高,确診為2型糖尿病。
這一消息,讓爺爺和全家人都感到震驚。
醫生解釋說,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遺傳、年齡、生活方式等。
随着年齡的增長,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會下降,再加上飲食中攝入的糖分和脂肪過多,都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而高血糖會導緻體内多餘的糖分通過尿液排出,進而引起夜尿增多。
在爺爺确診糖尿病後,阿傑對這個病非常敏感,也特别關注家人的健康狀況。
親愛的讀者,為了帶來更多優質内容,這篇文章中加入了5秒的廣告,觀看後即可免費閱讀全文,您的了解是最大的動力~
幾個月後,阿傑也發現自己晚上上廁所的次數變多了,一開始他以為是喝水太多,但幾天後情況沒有改善,反而更加頻繁,他想到爺爺的糖尿病,心裡開始發慌。
阿傑擔心自己,是不是也得了糖尿病,甚至懷疑糖尿病是不是會傳染。
最終,他決定去醫院檢查,醫生詳細詢問了阿傑的症狀,并做了一系列檢查,包括血糖和尿液分析。
檢查結果顯示,阿傑的血糖水準正常,但尿液中有明顯的白細胞,提示有感染的迹象,醫生告訴他們,阿傑并沒有糖尿病,而是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這是因為細菌進入尿道,引起尿道、膀胱甚至腎髒的感染,常見症狀包括尿頻、尿急、尿痛以及夜尿增多,阿傑困惑地問醫生: “可是爺爺也有糖尿病,他的症狀和我一樣,糖尿病不會傳染嗎?”
醫生微笑着解釋道:“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主要與胰島素的分泌和功能有關,不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是以它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染。你和爺爺的症狀雖然相似,但你的夜尿增多,是由于尿路感染引起的,而不是糖尿病,尿路感染是由細菌引起的,可以通過抗生素治療。”
聽到醫生的解釋,阿傑松了一口氣。
醫生耐心地解釋說,尿路感染一般是由于細菌感染引起的,常見的症狀包括尿頻、尿急、尿痛等。預防尿路感染,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注意飲水充足,避免憋尿。
回到家後,母親繼續保持全家健康飲食的習慣,每天都會準備新鮮的蔬菜和适量的蛋白質,同時限制糖分的攝入。
糖尿病不是傳染病,了解它的“性質”你就明白了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它和傳染病八竿子打不着。
其實,傳染病是因為病毒、細菌、真菌這些微生物引起的,比如感冒、流感、肺炎等,通過空氣、接觸、食物等途徑在人群中傳播,但糖尿病的發生,和這些微生物沒有任何關系。
它是因為身體内部的胰島素出了問題,胰島素的分泌或功能異常,這才導緻血糖水準的異常升高。
而胰島素,就是我們體内的一種激素,專門負責把吃進來的糖分送到細胞裡去,供身體利用,糖尿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胰島素不足,或者胰島素作用不好,導緻糖分在血液裡堆積起來,血糖升高。
簡單來說,糖尿病就是身體的“糖管家”失職了。
再加上,從現在社會來看的話,糖尿病分為1型和2型兩種,其中1型糖尿病多發生于青少年,是由于胰島細胞被自身免疫系統破壞導緻的,而2型糖尿病主要發生在成人,通常與肥胖、缺乏運動等生活方式因素相關。
這些因素,并不會通過和糖尿病患者的接觸,而傳遞給他人,是以糖尿病不會像感冒、流感那樣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我們也不會因為和糖尿病患者一起吃飯、說話,就“被傳染”上糖尿病。
不過糖尿病不會傳染,但它确實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遺傳因素,在糖尿病的發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型糖尿病,如果家庭中有直系親屬(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那麼該家族成員患糖尿病的風險,确實可能會有所增加。
但是,遺傳并不是糖尿病的唯一決定因素,遺傳傾向隻是一個風險因素,真正決定是否會患病的,可能是平時的生活方式。
就算家裡有糖尿病患者,但如果能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保持體重在正常範圍内,經常運動,這些也可能會降低得糖尿病的風險。
是以,雖然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遺傳背景,但并不意味着家庭中有一人患病,其他成員就必然會患病,預防和管理糖尿病,關鍵在于個人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管理。
與其擔心糖尿病,會不會“傳染”,不如關注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每天吃飯不要過量,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适當運動,保持心情愉快,這些才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
這些糖尿病相關的“謠言”,一定要理性看待
① 糖尿病,是因為吃糖太多才會得?
糖尿病的成因,遠比“吃糖”複雜得多。
糖尿病的發生,不是單純因為吃糖多,而是因為身體處理糖的方式出了問題,我們的身體需要胰島素,來幫助把糖分轉化為能量,但如果胰島素不足或者作用不好,糖分就會在血液中積累,導緻血糖升高,最終發展成糖尿病。
而吃糖,确實會影響血糖水準,但單純吃糖并不會直接導緻糖尿病。
還有比如說1型糖尿病的發生與遺傳,和免疫系統攻擊胰島細胞有關,而2型糖尿病則與胰島素抵抗、遺傳、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相關。
吃糖确實會影響血糖水準,但僅僅因為吃糖多而患上糖尿病的,其實幾率并不高。
我們都知道,過量攝入糖分可能會導緻肥胖,而肥胖又是2型糖尿病的一種風險因素,是以與其說吃糖會直接導緻糖尿病,不如說過量的糖分攝入,可能會增加肥胖風險。
這種情況下,肥胖又會進一步增加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是以在平時,我合理控制糖分攝入,保持均衡飲食和健康體重,平時也要多關心自己的身體。
② 糖尿病會縮短壽命?
糖尿病确實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管理和治療,但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患者的壽命一定會縮短。
現代醫學的發展,和糖尿病管理水準的提高,使得糖尿病患者,可以通過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有效控制血糖水準,預防并發症的發生,進而享有正常的生活品質和壽命。
然而未控制的糖尿病,确實會導緻多種并發症,如心血管疾病、腎病、神經病變等,這些并發症可能會影響患者的健康和壽命。
關鍵在于糖尿病的早期發現和積極管理。糖尿病患者應定期監測血糖,遵循醫囑進行治療,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并發症風險,提高生活品質。
是以糖尿病并不一定會縮短壽命,平時要控制好。
③ 瘦的人不會得糖尿病?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但瘦人,同樣有可能患上糖尿病,是以這個說法也是不準确的。
1型糖尿病與體重無關,主要是由于胰島細胞被自身免疫系統破壞所緻。而2型糖尿病雖然多見于肥胖人群,但并不意味着瘦人就不會得。
瘦人如果存在其他風險因素,如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家族糖尿病史等,依然有可能患上糖尿病,是以無論體重如何,每個人都應該關注自己的血糖水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體檢,早期發現和管理糖尿病風險。
而且糖尿病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并不是簡單的吃糖、體重問題。
我們要從整體上看待這個問題,科學地管理自己的健康,而不是陷入謠言和誤解中,我們可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預防和管理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風險。
醫生提醒:這些疾病才可能會傳染
首先就是,艾滋病。
它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主要通過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和母乳傳播,感染HIV後,病毒會攻擊和破壞免疫系統,導緻人體免疫力下降,最終發展為艾滋病。
當免疫系統被削弱,人體就難以抵禦各種感染和疾病,而艾滋病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傳播:不安全的性行為、共用針具、受感染的血液以及母嬰傳播。
是以預防艾滋病的關鍵在于避免高危行為,如共用針具、無保護的性行為等,也可以進行定期的HIV檢測,以及在懷孕期間接受預防措施以保護嬰兒,可以降低HIV的傳播風險。
其次,洪水災害後,環境衛生條件惡化,也容易引發多種傳染性疾病。
常見的有霍亂、傷寒、痢疾和皮膚感染等,這些疾病主要通過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傳播,洪水後的積水和潮濕環境,也為病原體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
就拿霍亂來說,它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主要通過污染的水和食物傳播,霍亂弧菌進入人體後,會在腸道内繁殖,産生毒素,導緻嚴重的腹瀉和脫水。
預防這些傳染病,要確定飲用水和食品的安全,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及時進行疫苗接種和疾病監測。
最後就是百日咳。
這是一種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百日咳的症狀包括持續性咳嗽,咳嗽發作時會發出類似“咳嗽百日”的聲音,是以得名百日咳。
它主要通過飛沫傳播,特别是在兒童和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更易傳播,預防百日咳有效的方法是接種疫苗,而百日咳疫苗已經納入兒童免疫規劃,通過接種,可以有效預防百日咳的傳播。
那麼在平時,該如何阻斷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呢?
第一,平時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注意飲食衛生、保持居住環境的清潔,都是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傳染病高發季節,應該更加注意這些細節。
第二,就是加強疫苗接種。
許多傳染病是可以通過疫苗預防的,比如百日咳、麻疹、流感等,按時接種疫苗不僅可以保護自己,還能通過群體免疫,降低傳染病在社群中的傳播風險。
第三,就醫要及時。
如果出現傳染病症狀,應該及時就醫,并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隔離和治療,避免傳染給他人,家庭成員也要注意采取防護措施,減少接觸感染者的機會。#尋找熱愛表達的你#
參考文獻:
[1]糖尿病的病因及其預防[J]. 醫學綜述, 2019, 25(12): 1475-1479.
[2]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管理與飲食調控[J]. 臨床内科雜志, 2020, 37(3): 210-214.
[3]兒童尿路感染的病因及防治[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8, 33(8): 62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