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高懷老師随筆:社會生活,民俗文化拾零
一,燈與火的變遷。
燈。人間自從有了燈,政治舞台,社會活動,民間生活就沒有離開過燈。與燈相伴的是火,火是神,人間煙火離不開火,特别是蒙古人的隆重傳統文化活動,就是要在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火。
曆史就這樣一路走來。燈與火,點燈離不開用火;點火為燈照明,為一日三餐燃柴,為寒天取暖。
曆史的相依相伴,走到今天,卻出現燈是燈,火是火的獨立存在,相對統一。點燈不用火,電燈;點火不用火柴,打火機。
燈。燈是用來照明的。自從有了人類,自從有了照明,燈便開始進入由植物燃照到油到電的變遷曆程。
沒有考證,大概最早的燈,沒有燈具,燈油也是未加工的自然原始燃料,可能諸如松枝、松油、竹枝之類。慢慢由自然天生物體進入動物油脂,如羊油燈、牛油燈。
自從有了液體油點燈,以燈照明便進入一個由自然物體、動物油、植物油、化工石油、一直到電燈的出現,這燈可能經過億萬年漫長的曆史變遷程序。
這裡從植物油開始說燈,到電燈的出現,點燈與用燈過程的變遷,燈類、燈具繁多,可以引伸出不少典故或故事。
從植物油點燈開始,土默川地區一般用麻子油,即麻油;燈具是瓷窯燒出的燈盞;燈焾用棉花搓;燈盞裡放燈焾,加麻油,用火将焾子點着照明,便是麻油燈,燈光微明。
自從有了煤油,于是用墨水瓶裝油,瓶蓋紮孔,用細棉錢繩作焾子,有了煤油燈,這種家用煤油燈,燈光亮度大于麻油燈。
這一時期同時在市場上出現了洋蠟,但普通人家沒錢,買不起,隻能在過年時點上幾枝供神。
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期,農村有了電燈,燈光亮度,提高,燈的利用度廣泛、友善。
記憶裡,從麻油燈到電燈曆程說起,燈的種類、用途,一直在分門别類的繁多過程中變遷着。
麻油燈,分為燈盞、燈碗。燈盞,夜間家裡照明,老人在燈下做針線,念書娃娃們和大人共用一盞燈,爬在炕蓆上做作業,背書;
過大年紙糊燈籠裡放上燈盞,點着,喜慶;
年夜、正月初一到十五,一般人家點燈盞供神。也有用銅質供神專用燈倒上麻油點上燈供神。還有少數人家點上洋蠟供神。
燈碗,一般是正月十五鬧元宵遊九曲,九曲燈。用圓木底座,上面糊上彩紙成碗狀,裡面放燈盞;還有就是過大年在窗外窗台上天地爺神位前放上燈碗點燈供俸天地爺。
進入煤油燈年代,應該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到三年困難時期,但煤油緊張,還是按戶憑票供應。盡管後來出現電燈,還是少不了煤油燈。停電需要煤油燈,點火吃煙、特别是以羊棒骨水煙袋吃水煙,更離不了煤油燈。
家庭用墨水瓶做煤油燈照明;飼養員夜間喂牛馬手提的是防風煤油馬燈;學校老師夜裡批改作業、大隊公務場所夜間辦公,用的是帶玻璃罩的煤油洋燈。普通人家買不起,也因煤油緊張而點不起;瓦斯燈,裝煤油點火,分時間段打氣。這類燈體積大,費煤油,家庭不能用,隻有在唱夜戲時挂在戲台前台口照明;棉花燈。唱夜戲照明,沒有瓦斯燈,加之煤油供應緊張,電燈尚未出現時,戲台前台口東西向用鐵絲分别各吊一團棉花,用臉盆端柴油沾濕棉花,用火點着,待 照明亮度減弱時,由專人随時沾一次柴油,提高棉球燃燒亮度。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土默川上大部分村莊開始供電,家家戶戶有了電燈,過大年有了燈泡裝飾的大紅燈籠高高挂,唱大戲有了高亮度的大燈泡照明。
家用電燈種類繁多,一開始是拉盒燈泡;後來發展為燈管;再後來出現開關吊燈、席頂燈、壁燈……。
燈的演變,不能不說悠久曆史上長時間麻油燈盞獨舉一幟的功勞。麻油燈盞有曆史,但油污厲害,需要形成清洗規律,于是有了喜慶的“二十三洗燈盞”一說。臘月二十三小年,清掃住屋的一個重要項目就是“二十三洗燈盞”。洗燈盞就是要從清洗過大年供神的麻油燈盞和照明一年的住屋麻油燈盞開始,加之供神的銅燈。
火。原始社會鑽木取火,解決生火做飯,點火照明;慢慢地,遊牧民族開始使用火鐮取火。即用一個上面是皮質扁包連體下面弧度鐵質刀形,包裡裝有易燃引火棉團和小塊專用小石塊兒,小石塊兒叫“火石”。同時準備幾塊兒專用火紙,用火鐮擦火石,濺出火星點然棉絮物,棉絮物點燃火紙,這便是“火”;“火”發展到後來,有了“火柴“,蒙語叫“曲東”;再往後來,大約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打火機問世,“火”以打火機方式延續至今。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火柴憑票供應,家庭使用火柴缺口大,于是在天冷後,土默川上黑河圈子,家家戶戶取暖生無煙煤火爐,把硫磺燒化,用破碎的麻杆細條沾硫磺儲存上幾小捆,硫磺易燃,用時在煤爐點着,點火做飯、點火吸煙、停電點煤油燈照明。
二,過大年不籠旺火,不響炮,迎街門戶不貼春聯要求在民心所向裡的“含金量”。
每年三百六十五天過一個大年;一個大年的“年味”從除夕至正月十五鬧元宵、甚至延續到正月十六,大至過大年,道喜拜年走親戚也就清閑、放松、喜氣洋洋十六、七天。
民間過大年,重點辦好“旺火、供神、春聯、燈籠、年畫、響炮、接神、拜年、迎喜神、走親戚拜大年”等九件喜慶大事。
九件喜慶大事,門面出彩的大事是“旺火,春聯,響炮”。
上世紀“四清運動”中,極左思潮起伏,曾經出現取消民間“籠旺火”、“接神”活動。農業學大寨期間,改變了民間“接神”的傳統習俗。本來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五更天開始籠旺火接神。因吃不飽肚子,穿不暖衣服,燒不熱住家,是以對“接神”信心不足,形式有所淡化。認為接了神還是挨餓受凍,于是把“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辭舊迎新之際,改為“一夜連雙歲,三更分二年”。除夕夜元日晨籠旺火接神放到“三更”,即子夜十一點到淩晨一點鐘,大多是零點左右,邊看春晚邊接神;初二“接财神”更是由初二晨五點之後籠旺火響炮接财神,變為除夕夜即大年三十晚上九點多,城裡人就開始點發旺火響炮了。改變傳統文化,不熬年了,也不跑大年,不吃接神餃子了,籠了旺火接了神,就開始睡覺。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有一年臘月,市裡下了通知不讓市區、旗縣籠旺火。市裡好辦,旗縣為難,象托克托縣,民間早就備好過大年籠“旺火”所需,突然間市裡下通知不許“籠旺火”,讓旗縣負責人不好接受,處于兩難境地。放任不管哇,違反市裡規定;一律禁止哇,民間不聽,扯皮。正在兩難之際,突然間市裡一次會議上,市長馮士兵亮開始講話了:人們辛苦一年,盼的是紅紅火火過個大年,籠個旺火響響炮,市裡快不要管了,你一管也管不了,可給旗縣上司出個難題,過個年也不能順心順氣。快讓他們籠旺火個哇!
馮士亮市長這樣一講,等于市裡松口了,給旗縣區上司人松綁解圍了。這樣,旗縣區委、政府上司人高興,可與民同樂。民間更高興。
前幾年,怕污染環境,兩三年不準籠旺火,不準響炮,沿街門臉店鋪不準貼春聯。上邊高壓,民間有怨氣,除夕夜隻能看春晚,但高壓有時難壓、難服民心,到深更半夜接神時辰,猛然間冒出“偷襲”,炮聲連天。
實際防污染環境重點在于解決長時期的汽車尾氣、化工氣體、發電含硫氣體灰塵的污染,民間過個大年,籠個旺火,響個炮是間陣性、而不是日常性污染環境。把這些傳統文化禁止,客觀地改變了民間心理對形式現象的認可含金量。
過個大年籠個旺火響個炮是民心所向,是民間社會人心裡意識形态的含金量價值觀。如若禁止,則有損民心所向,換來的價值觀是民間的思維、觀念、觀點的改變,這也是一筆傳統文化民俗賬,有個孰利孰害,孰重孰輕的無形價值觀存在。
三,人之常情,時漸時遷,将要消失的民間禮儀文化。
禮儀文化,表現在過時過節,日常生活中的互相來往走動。
土默川上,無論蒙漢人家,都有民俗禮儀文化。禮儀文化名目類别繁多,如果講出将要消失的禮儀文化重點,那就是一個過小年,一個過大年,一個走親家。這就是“趆過趆紅火、趆過越興旺”,在今天離鄉背井,進城打工,各奔前程的曆史變革期,更需要“越走越親,越親越近,越近赿親熱,越親熱越有聚合力。有聚合力,可厘清、弄明、認識、守住根魂源緣的現實時代性”。不然,“至親家族至親人相見,對面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就不成為故事,而是現實、普遍、存在。
土默川黑河圈子,過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五件事:打掃家糊窗戶窗畫兒,洗燈盞,煮豬頭豬腳,送竈王爺上天,祭火。
臘月三十過大年。清掃院子,貼春聯,挂大字,籠旺火,點燈,挂燈籠;除夕中午炖豬、羊骨頭,精燴菜溜點心或炸糕;除夕夜晚飯煮豆面;吃了夜飯,熬年,大人包餃子,娃娃們響炮跑大年;元日淩晨三點到五點,發旺火、家裡供神點燈上香,院裡響炮、接财神;接回神煮餃子,全家人吃辭舊迎新團圓餃子;吃了餃子拜大年,小輩給長輩磕頭,平輩小的給大的請安,娃娃們轉族人門戶要壓歲錢;正月初一給村裡長者拜年;初二早五點至七點,籠旺火、響炮、接财神;正月初一以後,按皇曆擇日,提上燈籠拿上炮,趕上牛羊群迎喜神。
過了正月初五走親家,那時光景緊張,大人領上小孩,掐算好親家門戶,給每家拿上八個或十個、十五個、二十個點心,轉老娘舅舅家、姑姑姨姨家、姑舅兩姨家、嶽父嶽母家等親戚家走親家,一住就好幾天,親家家輪流請吃飯。越走越親近,趆走越會明白事理。
走親家這個禮儀因改革開放,農民進城,在逐漸變遷着,由走親家住親家,變為來了吃飯就走,或坐坐就走,親人吃飯形式由家裡吃飯逐漸演變為飯館請客聚會,就連親親兄弟姐妹也是如此。少了煙火氣,少了高興團聚傳統文化氛圍。
物質文化豐富了,親情禮儀文化淡薄了,直到禮儀行為消失解脫了,有親無情,最後就剩下個“對面不相認,一問三不知”。這種模式禮儀文化,敢斷定,有移除減脫之時,無回為複蘇之機緣了。這也可能是民風民俗社會變革的反映。
禮儀由存在到分散,由分散到消失,由村裡到城裡,這一傳統文化走到今天,究竟是一種存在,還是一片影子;究竟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淡化。進、退、好、壞,難以分辨,無以言表了。
四,唱戲比事。
民間常說,唱戲比事。這個事比的就是展現戲中情節與曆史上,與現實生活中的一面鏡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寓教于人,胸懷家國天下,關注社會,反映民間,通曉人情世故,詳信善惡有報,端正人格品性。
官場上為官,注重行為清濁,執政待民,關注社會公理……。
社會生活中,人人操守正統文化、正能量民風民俗規則……。
戲劇是一把娛樂與教人的雙刃劍,其雙重性就是,寓教于樂,寓教于人。在豐富民間文化生活的同時,施教于國家天下的政治生活與社會、公德、民風民俗、民心所向、懲惡揚善、教化民意,穩定社會生活,民間常懷保家衛國民風理念。
戲劇,政治大舞台。帝王将相顧的是江山社稷大局。封建社會家天下,但家天下的興衰關乎連帶着民間的困苦康甯。
是以,看戲比事,就是對江山社稷,社會民生,忠奸清濁,正反世風,善惡懲揚,人情世故,倫理道德,清正廉明,保家衛國,不平則鳴,平冤雪恥……等等劇情、、現象與現實存在的“看與比”。對照眼見,反思心裡。
這裡說說山西梆子,劇目演的多為傳統三國戲、唐朝戲、宋朝戲、明朝戲。戲劇内容多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黨派之争、民事案件。晉劇因晉地本土戲劇,古戰場晉地以長城古邊牆為界,多與塞外遊牧民族戰争,是以産生出不少“楊家将”劇種。諸如“金沙灘”、“四郎探母”、“交印”、“穆桂英挂帥”、“六郎斬子”、“潘楊調寇、十二寡婦征西、楊門女将”等等曆史劇目,也刻劃出等等曆史人物。由此引伸出長城“邊牆”這個事物。到今天,發揚長城文化、長城精神,長城文化的精髓應該是長城精神。長城精神的核心應該是各族人民象萬裡長城一樣樹立一種團結奮鬥,一緻對外,堅不可摧的新的長城旗幟。
有人對此不得其解,自封“學者”,打曆史民族之間曾經家長裡短關系的擦邊球,引導學生大談“烽火台”文化,長城的“防禦文化”,邊牆文化,關山文化,甚至有人賣弄風騷,吟詩作對,胡編亂造什麼關山、胡天、胡地、胡沙等俗套不雅辭句,等等。還有某種“成名成家”,自稱一家的所謂當地專家、學者書寫發揚北疆文化,象演戲寫劇本,以唯心主義觀念大講特講“大盛魁”文化,缺少“一分為二”,隻講曆史上“大盛魁“對内地與草原商貿流通作用,卻不講“大盛魁”是靠什麼手法如何取利壯大的。這就需要對曆史真相從對立統一的雙重觀點有個解剖交待,需要點實事求是。不可讓某種“目的”牽引走偏曆史的車輪。大盛魁也可從“字号”營運發展本質上,内容全面客觀反映曆史本性,寓教于商,寓教于民,寓教于今,把曆史觀點全面發展客觀地展現出來。敢于申正言明,取長補短。
内蒙古地區發展北疆文化,盡是西口文化、大盛魁文化、盛樂文化、雲中文化、武川武皇文化,那紅色文化哪裡去了?沒有實質性規劃。紅色文化裡好多幹革命打江山的故事,也可編出劇本。變成影、劇。
話說回來,本人出生在土默川上蒙古人家庭,從小愛看戲,看的是西口風吹到土默川上的劇種山西梆子。這裡想要說的“看戲比事”,比事的戲劇劇種就是從山西梆子一些劇目文化反映說起。
欲知世上觀台上;
不識今人看古人。
傾刻間千秋大業;
咫尺地萬裡山河。
戲裡有千秋盛事,盡道封侯拜相得功祿;
劇中無百年恩怨,都言才子佳人賜良緣。
曆史上,皇帝有“名君”,封建社會也有封建社會家天下的“政治”内容,也有時代性的“顧全大局”。看過盛唐朝代兩出戲,便略知一二。一個是《打金枝》,一個是《金水橋》,都是傳統文化戲劇,戲劇内容都是以大局為重,審時度勢,巧妙地完美處理了“家事,國事,天下事”。
《打金枝》,說的是平叛“安祿山,史思明”造反曆史事件立有戰功的“汾陽王”郭子儀過壽,七子八婿雙雙對對到齊拜壽,唯有招為驸馬的小兒郭暧一人拜壽,公主以皇家女君拜臣來使不得為由未去拜壽。金子女是以怕郭暧進宮找惹是非,于是宮門紅燈高挂,以禁郭暧私闖入宮。郭暧受到衆親人嘲諷,年青人血氣方剛,怒氣沖沖回到驸馬府,看到宮門紅燈高挂,怒火中燒,打爛紅燈,闖進宮裡與公主理論。公主認為郭暧之行為欺君罔上,遂與父皇慌報真情,認為郭暧打壞紅燈闖進宮來對公主上有拳打下用腳踢,要父皇做主,懲治郭暧。
郭子儀認為郭暧闖下大禍,犯有欺君之罪。于是綁子上殿懇求皇上懲罰。
皇上深明大義,認為郭子儀平叛有功;公主嫁到民間是民婦,不給公爹拜壽有過;郭暧闖宮對公主使威不對。為平息沖突,深知公主耍嬌,于是心生一計,要帶公主上殿将郭暧斬首。公主一聽父皇發恨之言,心底發慌,本來是撒嬌要父皇做主懲罰,卻局勢成為斬殺驸馬,于是慌忙向父皇求情,說郭暧,一來是吃酒帶醉進宮去;二來是少年父妻我們是玩耍了。
唐皇批評公主,要其按民間媳婦兒對待公婆;為驸馬加官晉爵;免去親家郭子儀上殿來的君臣大禮。
這就是封建王朝的“政治”,皇家顧全大局,略施功計,多謀善斷家事、國事、天下事。
寓教于民,學學皇家思維,處理好民間街坊、家庭的社會處事方式與家務事的難免糾紛。
《金水橋》,演的也是朝庭處理皇家與朝事生出來的一段驚動朝野的家國政治情懷大戲。
事由掌朝詹太師下朝鳴鑼開道,驚走了秦英金水橋釣魚的魚兒,秦英一怒之下一拳打死詹太師,引出其女兒西宮詹貴妃不依不饒,要秦英償命。唐皇處于兩難境地,一邊是愛妃緊逼,一邊是公主要父皇為兒子開恩求情,網開一面,保住秦英獨子小根苗性命。為平息事态,明知秦英深犯王法,唐皇忽生一計,内部調解,息事甯人,和為貴。要公主放下正宮之女身價,求西宮姨娘開恩;西宮深知皇上用意旨在救外孫心切,隻好伸名大義。委屈求全,顧全大局,饒了秦英性命,和為貴,成全了家事、國事、天下事共生之大局。
秦懷玉之父,秦英之祖父系随同李淵瓦崗寨起義奪天下的元老功臣秦瓊秦叔寶。秦叔寶生有獨生子,即秦英之父秦懷玉,秦懷玉所生獨生子秦英。此時,秦懷玉尚在邊關用兵保家衛國。秦英不束管教,偷跑出來在金水橋玩耍釣魚,詹太師下朝要鳴鑼開道,驚跑金水橋下金水河魚群。秦英為此一怒之下打死太師。
皇上念其女兒獨生子,開斬殺會斷後,又怕得罪邊關守将驸馬秦懷玉,心生救外孫之意。卻又憐憫西宮愛妃喪父之痛。為求兩全其美,命公主捧禦酒哀告西宮姨娘。最後結局,西宮見勢松口,饒過秦英,一場家國事得以圓滿和解。
戲劇演出皇上念舊情,秦家有功;審時當下,秦家尚在邊關保家衛國;憐西宮喪父之痛,太師又無生還之能。。教化人間遇大事,審時度勢,講情義,顧大局,人生向前看,恩恩怨怨一風吹。
名場利場,無非戲場,做得出潑天富貴;
冷藥熱藥,總是妙藥,醫不盡遍地炎涼。
或為君子小人,或為才子佳人,登場便見;
有時歡天喜地,有時驚天動地,轉眼成空。
舞台方寸懸明鏡;
優孟衣冠啟後人。
古今忠奸别善惡,演變于咫尺之場;
喜怒哀樂愛惡欲,全彰于須叟之間。
戲演曆史官場,有清官,清正廉明;有貪官,唯利是圖;有昏官,不念骨肉,嫌貧愛富;有奸房,利己害人;有君子,良心發現;有佳人,艱辛守道;有良婦,追回真理。
曆史的事,站在今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度重視,叫國好呢,還是稱為朝代好呢?依我看來,史記明明都重意講朝代,還是稱朝代好。朝代可容納一個時期不同民族的存在與發生的不同關系。“黨内有黨,黨外有派。黨内無黨,帝王将相;黨外無派,千奇百怪。”黨内有黨,必是黨争黨鬥,道出忠奸;黨外有派,便是黨内忠奸勢力之“黨羽“勢力窮争惡鬥。
《明公斷》。戲裡道盡人間追求名利雙收,總有下場;人間欲清善惡,必生明公。
《算糧》。醫不盡遍地炎涼事,必生嫌貧愛富;莫過于古今忠奸人,細看喜怒哀樂;善惡忠奸臉譜化,如同今人相面術。
《九件衣》。學君臣,學父母,學夫婦,學師學友,彙千古忠孝節義,重重演出,漫道逢場作戲;
或富貴,或貧賤,或哀怒,或喜或樂,将一時離合悲歡,細細看來,管教拍案驚奇。
《明公斷》,陳士美追求名利,忘恩負義,抛妻棄子;秦香蓮甘守節孝,乞讨度日,艱守婦道;包明公秉公執法,不畏權勢,細辨善惡,清正廉明。
戲從居家事生。宋朝仁宗年間開科考,湖南人氏陳士美進京趕考,考中壯元,被皇上相準,欲招東床驸馬,陳士美“就杆而攀”,欺君罔上,言明家中并無妻小;陳士美家有妻小母子三人。陳士美進京科考,原籍遭災荒,其妻秦香蓮母子三人乞讨度日養活公婆。公婆雙雙病故,秦香蓮無力殡葬公婆,将頭上青絲全剪掉,賣青絲換蘆蓆裹公爹遺體殡葬在墳裡;母子三人沿街乞讨時風聞陳士美高中壯元,于是千裡迢迢找到京城相見,陳士美不認倒也罷了,卻拳打腳踢将母子三人趕出驸馬府第。春香蓮母子三人回到街坊住處,街坊不予收留。無奈之下,秦香蓮手拉兒女搬到廟裡安身;此時陳士美決意斬草除根,派出家将韓琦,并賜腰刀一把,要其追殺陳士美母子三人。韓琦追到廟裡,秦香蓮向韓琦訴說前因後果,感動韓琦,韓琦良心發現,心生兩難。不殺秦香蓮母子三人,向陳士美不好交差。殺秦香蓮母子,天理不容。兩難之際,舉刀自刎,殺生成仁;秦香蓮見韓琦以身殉情,深受感動,面對恩人痛器一場。從韓琦手裡取上陳士美所賜驸馬府上家刀,走向開封府狀告陳士美;包公封包正接狀子,請來附馬陳士美本想勸其認妻認子女,平息事态,要陳士美與秦香蓮母子三人相認。陳士美深怕暴出欺君殺頭之罪,丢掉前程,狠下心來絕不相認。引起包公惱怒,情急之下擊鼓升堂,頂住公主、皇後問罪壓力,将陳士美判下死罪,用龍頭鍘刀腰斬,為秦香蓮母子三人平冤。
這場戲的寓教于人之道理核心,一是秦香蓮節孝感人,不畏權勢,舍命辨争黑白;二是陳士美不該得權勢,圖權利欺君罔上而抛妻棄子,不擇手段趕盡殺絕;三是包明公秉公執法,清正廉潔,明鏡高懸,敢于犯上,頂住皇家權威,操守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封建傳統王法,堅守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之律條,愛民之心深受後人欽佩。
唱戲比事,執法如山,舉一反三,教化官方、人間,王子與庶民;王法與執法;規矩與方圓。
《算糧》。講的是人情世故與國是官場。
王允丞相嫌貧愛富;魏虎賊心奸邪,圖謀不軌;薛平貴貧寒受害,身處征西一十八載,深受王允欺淩、魏虎謀害;王寶钏斯守寒窯一十八年,薛平貴從軍傳回,二人趁相府拜壽之機,要清算一十八年糧響;本份人自有好報,莫問前程,。薛平貴漸長成事,與西涼國公主成親,後升為國主做西涼國皇上,領兵傳回朝綱,座上皇家帝位,王寶钏封正宮皇後。清算王丞相、魏虎新仇舊恨,斬殺魏虎。
薛平貴貧寒之士,在丞相府喂馬作工度日,被相府三小姐王寶钏相中。以二月二龍擡頭抛繡球打中者為婿方式招親。繡樓抛繡球,王寶钏專打平貴頭,選中。王丞相嫌貧愛富,無奈下僞裝大家風範,不好失言,半推半就認可,卻與大、二兩婿有所差別待遇。
遠征西涼,丞相府領兵出征。兩軍陣前,魏虎起歹心,給薛平貴馬尾偷拴炮仗,燃炮驚馬,薛平貴難以收缰沖進敵營被虜,後在西涼招為驸馬,孤度一十八年後領兵打回朝營,與王寶钏團圓,活捉王丞相、魏虎。
薛平貴走後,王丞相要王寶钏另行改嫁,魏虎懷念王寶钏貌美,決計要娶三小姨。王寶钏不存,與父三擊掌,發誓永不回登丞相府第。寒窯苦度一十八年,等得薛平貴喜榮歸來,大登殿,座正宮,殺魏虎報仇雪恨。此戲屬虛拟,戲劇版本多樣,但内容哲理核心寓教世人意義大相一緻,人窮馬瘦,總有翻身光顯之日。
戲情教人,人貧莫志短,總有苦盡甘來時;不看一時貧窮而嫌貧愛富,要盼鯉魚總有跳龍門之時;害人如害己,善惡到頭終有報,隻是未到相報時;積陰德自有天知,懷慈善行好事使好心莫問前程。
《九件衣》。君子做官,兩袖清風,良心發現,舍親身骨肉償為官過失。
戲中,有人報官,讓人偷盜九件衣服,恰好姑表隻妹走親途中自帶衣服九件,被舉報認定為盜。
縣官審案,不明就裡,一時昏決,誤定九件衣系盜來。兄妹二人面對公堂講明真情,妹将自己做衣時手工一針一線做法講得一清二楚,縣官未細查,不信其言而做出誤判。隻妹二子不受人格污辱之欺,氣憤之下,表兄一頭撞向大堂公案身亡;表妹掏出懷揣剪刀,猛刺胸膛緻死。
縣官震悟,細審案件,自覺誤判導緻冤案,遂痛心疾首,親自登門向受害男女方大人賠罪,并領上親生一兒一女賠給受害人,取得諒解。
寓教人間,良心所使,知錯痛改,明鏡高懸,品行正己正人,即清官、正人君子慈善之舉。唱戲比事,名揚千秋。
舞台小天地,借虛事指點實事;
天地大舞台,托古人提醒今人。
有聲畫譜描人物,面目總非真,借己證人,由他做作;
無字文章寫古今,事情多不假,居今鑒古,要你思量。
是是非非非亦是,悲歡離合情難盡,戲中人生似夢中;
真真假假假即真,喜怒哀樂意難平,台上演繹心間事。
舞台雖小藏世界,人生百态盡展現;劇情雖短蘊哲理,智慧深思在其中。
《空城計》,《三上轎》,《四郎探母》,《舍飯》《蝴蝶杯》。戲裡戲外,是非真假對照今古;喜怒哀樂要你思量。
戲比山河寫瑰麗;
台如日月照乾坤。
《空城計》,是一部顯示諸葛亮足知多謀的險情險劇。諸葛一生唯謹慎,此時城内卻空無一兵一卒,司馬懿大兵壓境,卻生性多疑,明知諸葛亮琴音有亂,卻又怕以真作假,最後決意退兵四十裡安營紮寨。待猛然間頓悟二次兵臨城下之時,趙雲老将軍已統兵進城,化險為夷。
諸葛亮對司馬懿生性多疑早有所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以空城為計,取奇制勝。
演出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善斷,處驚不變,處變不驚的行兵應戰之胸中自有百萬兵的智慧曆練,雄才大略。學諸葛亮,就是要學謀略、膽識、知慧、知己知彼,對症下藥,穩紮穩打的行兵運事之道。
《三上轎》。是一部守節婦道,夫妻情深,節孝雙全,舍身為夫報仇雪恨的悲劇戲目。
明萬曆年間,首相張居正之子張秉仁,見同窗李通之妻崔氏貌美,心懷不良,邀李赴宴,将其毒死。李父鳴官,知府畏張之勢,斷崔氏為張妾。崔氏先索壓轎銀三千兩以養公婆。再約三件事,一請知府為媒;二要新人房中免去燈火;三要張秉仁披麻戴孝為李送葬。張皆從之。将上轎,不忍離公婆、幼子。上而複下,下而複上,凡三,決别而去。夜入洞房刺殺張秉仁後自刎。
悲劇,烈女節婦。劇情告訴人間,為婦之道,從一而終,不可亂道;張秉仁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歹心要承擔後果。
《四郎探母》。講述北宋時期,宋遼金沙灘打一仗,楊四郎被擒入遼邦改名換姓與鐵鏡公主成親。多年後不惜性命。冒着殺身之禍,偷偷回到宋營探母。劇目展現夫妻、兄弟、母子之間情感與家國情懷交織的艱難抉擇,折射出多彩人性,引發觀衆的情感共鳴。
劇情寓人以教,骨肉之情難分難舍,冒着殺頭之險探母,彰顯人性真情、孝道情操。
《舍飯》。是一部演繹人間忠奸善惡,喜怒哀樂,展示人間煙火真情的一部倫理道德情操展示戲。
唐朝安祿山、史思明造反,李太白舉薦郭子儀帶兵平叛。郭子儀征兵出征,朱春登替叔父充軍出征走後,其嬸母以朱陣亡假信為由,逼朱妻改嫁其娘家侄子宋成。朱妻不從,遂被連朱母一起趕出朱門。朱母婆媳二人白日裡沿街乞讨,晚間夜宿牧羊圈。
朱春登平叛有功,被皇家封侯。回家探親,适逢荒年,其嬸母言之婆媳均已去世。朱聽之言後,去祖上墳茔祭拜守孝,搭棚放飯。
朱母婆媳二人乞讨至此,一看有人搭棚放飯,便上前讨乞。朱以玉碗盛飯送與乞讨婆媳。朱媳在婆母吃飯之機發現“朱家墳”三字,告之婆母,婆母激動之下打爛玉碗,引出朱對其妻盤問根底,道出真情,母子、夫妻相認團圓。朱之嬸母聞其訊,自行短見。
劇目道出人間親情相間,追利忘義,世态炎涼,善惡有報。
《蝴蝶杯》。劇情有三,一曰權勢放縱;二曰行俠仗義;三曰善惡齊了。
明代江夏知縣田雲山之子田玉川遊龜山,路遇總兵盧林之子盧世寬打死漁夫胡彥,田玉川路見不平,打死總兵之子盧世寬後,藏胡彥之女胡鳳蓮之舟船,化名,船上二人始訂終身。
盧林征蠻受困,田玉川相救,盧林将女兒許配田玉川,洞房花燭夜,田玉川告知盧小姐,打死盧世寬是他,救下盧林也是他。
田雲山綁子投案,盧林聞之真相,欲斬田玉川,胡鳳蓮闖公堂告狀,盧小姐說情,一案不了了之。
劇情曲折離奇,家仇國情,家仇家情交織,也就“和為貴”,一腔怒火熄滅,一捧親情當值,恩怨相抵,和諧共生。
戲劇文化作用的雙重性就在于,寓人于教之餘,便是寓教于樂,台上台下同笑同歡同娛樂。
寓教于樂,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看今樂對樂。;
寓教于人,戲裡戲外道連道,演奸演忠人中人。
傳神真寶鏡,唱念做打展絕技;
寫意大文章,喜怒哀樂化真情。
門頭腳道,看不懂莫吵,請問前頭高明者;
紅火熱鬧,站得住便罷,須留餘地後來人。
戲出真情傳千古;
台揚韻緻萬年長。
細如人生需細品,百态千姿映心底;
人生如戲應深思,千回百轉悟真谛。
寓教于人于理,寓樂在心在行。
戲劇的功能,逢年過節、農閑有空、廟會交流,予人身心放松,贈人品行哲理,引人深思熟慮人生大事兒女情長道之道、理中理。有多少人,看戲聽戲,受益于看戲比事。操守着人間煙火中人之常情,利人利事,利行為,公利社會。傳承千古佳話有道,創立千古品行規則。循社會為人公德,功德事領揚千秋萬代。
遐思風雨度滄桑,
戲劇樓台藝典裝。
滿眼江山宮殿帝,
七八将士戰沙場。
忠奸臉譜辨奸善,
良行哲理明世長。
台上行情台下悟,
人間事走幕一方。
雲高懷
二〇二四年六月六日
【作者簡介】雲高懷,蒙古族,一九四九年九月出生,土默特左旗小裡素村人,政協烏海市原主席。
編輯:土默特之聲創辦人:任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