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人棄嬰被中國父母收養,多年後成科研泰鬥,為中國堅守邊疆60年

聽說關注我的都發财了!想體驗躺赢人生嗎?動動您發财的小手,點個關注點個贊,一起走向人生巅峰!

白人棄嬰被中國父母收養,多年後成科研泰鬥,為中國堅守邊疆60年

白人棄嬰被中國父母收養,多年後成科研泰鬥,為中國堅守邊疆60年

他是“洋面孔”的中國人,為新疆堅守60年,究竟是什麼在支撐着他?

一位白人老先生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在新疆各地義務科普,為孩子們講解地質學的奧秘。他有着高挺的鼻梁和深邃的眼窩,一口道地的新疆話卻讓人倍感親切。這位“洋面孔”的老人,名叫李憶祖,卻是一位地道地道的中國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第二故鄉——新疆,譜寫了一曲跨越血緣、超越國界的動人贊歌。

李憶祖的故事要從戰火紛飛的年代說起。1938年,一對美國夫婦将尚在襁褓中的他遺棄在了天津的教會醫院。命運弄人,卻也為他開啟了另一扇門。善良的中國夫婦李端甫、趙秀珍收養了他,給了他一個充滿愛的家,并取名為“李憶祖”,希望他不要忘記生養他的這片土地。

白人棄嬰被中國父母收養,多年後成科研泰鬥,為中國堅守邊疆60年

成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頂着“洋娃娃”的外貌,李憶祖在求學過程中沒少遭遇異樣的眼光和排擠。養母的一番話點醒了他:“你是個男子漢,男子漢要有男子漢的樣子,遇到質疑要不逃避、不退縮,勇敢去面對。” 從此,他挺直腰杆,自豪地向所有人宣告:“我不是老外,我是中國人!”

1961年,李憶祖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面對衆多優渥的留京機會,他卻毅然選擇奔赴邊疆——新疆。面對質疑和不解,他隻是淡淡地說:“我學的是地質測量與找礦專業,不去新疆,在北京能找到什麼礦?” 這句樸實的話語,卻擲地有聲,展現出他将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決心。

在廣袤無垠的新疆大地上,李憶祖用腳步丈量着每寸土地,用汗水澆灌着地質事業的夢想。他翻越高山雪嶺,跋涉荒漠戈壁,用20多年的青春年華,從一名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成長為新疆地質勘測領域的“活地圖”。即使結婚後妻子遠在山西,他也沒有選擇離開,最終舉家遷往新疆,紮根邊疆,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片熱土。

白人棄嬰被中國父母收養,多年後成科研泰鬥,為中國堅守邊疆60年

退休後的李憶祖并沒有選擇安享晚年,而是開啟了人生的“第三春”。他積極投身科普事業,足迹遍布新疆50多個縣市,為37萬餘名聽衆帶去了生動的地質知識。他常說:“養母告訴我,人要有點精神、有點骨氣,既然要做件事情,就要盡力而為,我是共産黨員啊,以前跑野外是為人民服務,那麼苦都不覺得,講課也是為人民服務,孩子是國家的”。

李憶祖的故事,不禁令人想起那些為新中國建設默默奉獻的國際友人。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累計有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名專家來華工作,他們在各個領域貢獻着自己的力量,為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例如,被稱為“中國乳業泰鬥”的紐西蘭友人路易·艾黎,将畢生精力投入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為中國奶牛品種改良和乳品工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是什麼支撐着李憶祖,讓他心甘情願地紮根邊疆,奉獻一生?我想,是中華民族“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傳統美德,在他心中種下了感恩的種子;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的社會環境,賦予了他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更是中國共産黨上司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讓他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白人棄嬰被中國父母收養,多年後成科研泰鬥,為中國堅守邊疆60年

李憶祖的故事,是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的生動寫照,也是中華文化包容性與感召力的最好證明。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愛,可以跨越血緣,超越國界。奉獻,可以跨越時間,照亮未來。

對于像李憶祖這樣紮根中國,奉獻中國的國際友人,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他們的精神呢?

本文緻力于傳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違規内容,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協商處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