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啟慧,1934年生于上海。1960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并留校任教,1996年榮獲中國版畫家協會頒發的“魯迅版畫獎”。現為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西湖國際美術家聯誼會理事。1961年,他以黑白木刻《戰友一魯迅與瞿秋白》引起文藝領域矚目,80年代因獨創“木版彩拓”技法而受到國内外版畫研究者的關注。
其版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美展并獲獎;并赴法、美、英、意、澳、日等數十國及中國港澳台地區展覽;1994年起又在巴黎、坎貝爾、倫敦、洛杉矶、中國杭州、愛爾蘭奧斯特大學進行講學。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大英博物館歐洲木版畫基金會、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日本神奈川博物館以及國内許多博物館、美術館收藏。1996年又獲英國“今日版畫”獎。該雜志又以獲獎者身份以《中國不僅隻有瓷器》為題,對俞及他的拓印版畫創作向西方藝術界進行介紹。
著有《黑白木刻技法精論》《中國版畫印拓技法》《繪畫創作》《現代拓印版畫技法-由蟬蛻術演變而來的藝術》,以及與英國大衛.巴克教授合作的《中國現代版畫之傳統技法》,由倫敦A&C BLACK出版社出版。
有關蟬蛻的自述
◎俞啟慧
蟬蛻術是中國在2000年前就已産生的最原初的捶摩影印的技術,當時主要用來塌制碑石上的圖文,由于其脫片狀似凹凸起伏的“知了殼”形狀,民間依其狀貌呼之為“蟬蛻”後正式定為“搨印”。文字改革後,簡化為現在的“拓印”。它是大陸古代且是世界獨有的寶貴文化遺産。
魯迅先生曾高瞻遠矚地向當時的木刻青年指出:“倘參酌漢代的石刻畫像,明清的書籍插畫、并留心民間所賞玩的所謂‘年畫’,和歐洲的新法融合起來,許能創出一種更好的版畫。”先生的指導,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木刻家們摸索前進的方向。魯迅先生不僅在理論上進行引導,而且在實踐中亦身體力行,如他曾在故鄉紹興的禹陵、柯岩、蘭亭等地拓印過曆代名家的碑刻,曾花大量精力用工筆雙鈎描摹瓦當圖樣百餘幅,生平收藏碑刻拓片500餘件,還計劃編圖集出版以供版畫學子們學習借鑒這些寶貴的遺産,以期能創出更好的版畫來。
戰友——魯迅與瞿秋白
真理之火四:尚能生存,我當然仍要學習
寒凝大地發春華
——魯迅與陳赓暢暢談反“圍剿”鬥争的重大勝利
我是1955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的。在當時首任系主任張漾兮老師的治理下,整個系像是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張老師出于對學生的關愛,竟無私地将他的幾塊代表性作品的木刻原版,放在他的辦公桌上,以供學生們觀賞和印刷。記得在我上二年級時,他的經典名作《送飯到田間》問世。當輪到我印刷時,技工師傅向我講解了拓印這件作品特有的印刷步驟:在印紙覆上木刻闆基後須在印紙上再蓋上一塊漿挺的紗布,磨具在紗布上輕輕地磨印,就會産生松松的有布紋效果的印痕,這是張老師從傳統“隔麻拓”這一技法演變過來的。拓印這種技法變化很多樣,你要專心學習……技師的這番話,在我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耕獲圖
祭
到了1958年,全國興起了民歌高潮,系裡發動師生為民歌配畫。我選了一首溫州民歌《東方閃出一條龍》作為創作素材,采用瓦當的形式,吸取傳統淺浮雕的刀法,結果效果很好,作品在《躍進畫報》等刊物上發表。自此,我逐漸養成了每創作新作,在常用的構思、構圖難以突破時,就會試着用民間藝術的思維模式,吸取借鑒其構圖、富有寓意的藝術手法、拙樸的民間造型和簡約的形體塑造來處理的習慣。這期間我創作了《豐樂圖》等作品,為其後的《度盡劫波兄弟在》組畫做了刻作前的試刀準備。但此時還是停留在黑白拓印階段。後來又思考應如何将水印技法和彩色拓印技藝結合起來,以創作出更豐富、更少局限性的拓印版畫。
自1988年開始,我先後創作了表現佤族風俗的《春.秋.祭》組畫,反映水鄉風情的《橋鄉欸乃》以及描寫現代化海港的《鎮海魂魄》等水印彩拓版畫。系裡上司見我對拓印創作很有興趣,而且效果也不錯,安排我開設民族民間藝術欣賞課程:拓印課,以增強學生對傳統藝術的興趣。為此我花了許多精力征集、借閱大陸古代及其他國家的有關拓印、摩拓等的史料,理清拓印術的來龍去脈。該課程受到學生的歡迎,布置的作業學生也都超量完成。
瑰寶——多面佛像
瑰寶——滄海遺珠
瑰寶——東方女神
1990年,我帶當時的畢業班學生去西北參觀實習,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看到大量唐代的優秀石雕,十分欽佩古代藝人高超的塑造技能。如有東方美神之稱的菩薩殘軀,還有金剛力士殘軀、多面佛像、《昭陵六駿》浮雕、民間的拴馬樁以及曆代名家的書法碑刻,令我目不暇接,歎為觀止。盛唐藝術給人的震撼力,令我久久不能忘懷。我想:從我這個版畫人的角度,如何用版畫的語言,将如此偉大的藝術介紹給同好呢?經過反複斟酌和推敲,我終于确定了還是采用水印彩拓的技法。平、凹、凸三維的立體刻作,主版上陰刻和陽刻交叉刻劃,拓印時采用“深色壓淡色”或“淡色蓋深色”的壓蓋效果,使作品産生層次多變、色彩豐富的古風效果。
瑰寶——護城天神
瑰寶——裂變的石雕
瑰寶——陵道鞍馬
自1992年起,我陸續創作了《瑰寶》組畫中的《東方女神》《多面佛像》《力士與菩薩》《裂變的石雕》和《沙海遺珍》等。1993年,大英博物館東方部副主任龍安妮來我系征集作品,将我當時創作的五幅作品全部收藏,彼時我因故去外地,龍安妮在杭等我歸來并要看我印制表演她過去從未見過的蟬蛻技法。事後約定1994年,我去巴黎國際藝術城參觀通路期間,去英國大英博物館給研究員們講課并示範中國特有的蟬蛻技藝。英國北愛爾蘭的奧斯特大學聞訊後也邀請我去給版畫專業的師生們做“中國傳統版畫的曆史及發展”演講,并在現場進行了拓印示範。
結束後,大衛.巴克教授提出兩個要求:一、我帶去講學用的《中國版畫印拓技法》一書留給他,他想翻譯出來作為教材。二、希望中國美院能與奧斯特大學建立交流機制,互派留學的研修生,他們派到中國的研究所學生由我教授。此次交流使版畫系年青教師及研究所學生增加了去異國研究學習西方技法的機會,有助于版畫系年青教師拓寬視野和提高藝術素質。接着,歐洲木版畫基金會、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美國波特蘭藝術館等紛紛向我邀展,有的收藏了我的以《瑰寶》系列為代表的水印彩拓版畫。值得一提的是,英國《今日版畫》雜志也派人前來采訪,發表文章《中國不僅隻有瓷器》,以示對中國蟬蛻術的贊賞和肯定,并頒給我“今日版畫”的獎項。國内的一些美術館,如江蘇、深圳、廣東、廣西、浙江、上海等地的美術館也相繼展出我的作品。這說明在現代創作中,運用古老的傳統拓印技藝同樣能得到古為今用的肯定。
瑰寶——獰厲的饕餮
瑰寶——秦瓦漢石
瑰寶——蘇醒的秦俑
瑰寶——佩金戴玉出牆來
當時,我正站在絲綢之路上的羅馬古迹前,忽然醒悟:原來創作的《瑰寶》系列隻是絲綢之路的國内部分,而現在所處的國外環境卻是絲綢之路的國外部分,何不利用這個機會去有關國家和博物館收集創作素材呢?有了這個思路後又去了意大利的羅馬、比薩、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等地,并多次去盧浮宮、基米東方藝術館、奧賽美術館等博物館補充和收集素材。為了保持較強烈的新鮮印象,回國後立即開始了《絲路覓迹》組畫的創作。在這套作品中,由于表現的是國外古迹,是以在畫面進行中,更多地運用西方的幾何形的構成,如三角形、對角線、方形、圓形等;在藝術構思上,在寫實的基礎上融進一些夢幻、象征和懸念等現代手法。這使《絲路覓迹》系列和《瑰寶》系列既有連續又有差別。我在創作中要求自己每畫一幅總要比前一幅有所突破,有所進步,這樣才能促使自己不斷前進。我的業師趙延年先生在給我的一本畫冊寫序時,以老子的“自勝者強”作為标題,表彰我慣于自我批評、自我突破的創作習慣。
絲路覓痕——迹羅馬豐碑
絲路覓迹——埃及古刻
當之後,我又運用水印彩拓的技法,去表現難度更大的注重人物形象刻畫的作品。如刻畫常書鴻這位守護敦煌藝術寶庫一生的《守護神常書鴻》,又如表現毛澤東主席在“第二故鄉”杭州閑暇時讀書的《營啼聲中》,以及《曆史留影——清遣之留洋學生存真》等,都獲得了社會的肯定和贊許。
如今,我已進入耄耋之年,體能日衰,而蟬蛻術這門技藝包含有兩式十法之多,要真正摸索進去,且能利用借鑒、革新創造,絕非一朝一夕的易事,需要數十年的努力。希國内注重民族民間藝術研究的年輕版畫家,包括中國美術學院“紫竹齋”民間木版工作室的師友們,勇敢地挑起重擔,将這門稀世的絕藝在世界範圍内發揚光大。
安迪的眷戀
曆史留影錢學森及家人
天眼之父——南仁東
當代神農——袁隆平
魯迅
老舍
冰心
張愛玲
張大千
吳冠中
愛因斯坦
泰戈爾
鄧麗君
雕窗含秀——寶石流霞
雕窗含秀——楊提古橋
春
秋
大海的呼吸
黃山雲煙
黃山光明頂
西湖傳奇——飛來的山峰
黃山雨後
海天佛閣
黃山玉屏峰
空争失雁圖
故鄉啊,故鄉
錦繡家園
阿嘛呢叭咪哞
踏盡沙海覓其經
沙海遇險 夢中神引
工地圓舞曲
鐵水奔流
丹心耀雪山
血淚追溯
《孔乙己》插圖之二
立冢
惜别
花非花,霧非霧
丫丫學步
《故事新編》插圖:奔月
《故事新編》插圖:理水
《故事新編》插圖:起死
《故事新編》插圖:山關
《故事新編》插圖:鑄劍
俞啟慧從年輕時做學生起,就有不少佳作問世;畢業後,作為教師,他傳業授道解惑,桃李碩果累累;作為版畫藝術家,他始終充滿創作激情,刀木不辍、耕耘不息。創作了《戰友一魯迅與瞿秋白》後,又在繼承祖國的傳統藝術上進行追求;在取得表現傳統優秀藝術效果之後,又開始研究怎樣表現現代人的新生活;再後則撰書總結。他打通了一條全新的藝術之路,開“啟”了智“慧”寶庫的又一扇大門,終于攀登上他為自己尋找制定的新高峰。
我為什麼這樣說?
老子在《道德經》中教誨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俞啟慧就是這樣一個50餘年來不斷探求、不斷奮進、不斷戰勝自己的強者。在他的畫冊即将出版之際,重溫往日歲月,再讀昔時佳作,對他刻苦追求奮進的精神,我更為感慨贊譽!祝願他沿着這條道路不斷再有所創造,取得更加燦爛的成果!
——趙延年
《瑰寶》系列是一批優秀的、獨特的版畫作品。木刻起源于中國,但水印和彩色拓印相結合的這種技法是有創造性的,作品的選材又是以中國古代的文物瑰寶為主,完全差別于世界其他的古代文明,充滿了中國情趣的滄桑感和神秘色彩。但您在畫面處理上又吸取了西方現代藝術中的多種要素,如強調平面構成,講究體塊的分割、組合;發揮刀術特性強化肌理效果;色彩講究歸納注重畫面色調等等,這些藝術要素的運用,使作品能為西方人接受和較好。
——讓·路易、布津内爾
您的版畫吸收中國特有的古老的拓印技法,經過改造後運用到現代觀念的版畫創作中,富有創造性的。看了您的拓印示範,覺得刻作和印制的難度非常高,一般人根本做不來。如您所說:刻作時要考慮平面、斜面、底面不同層面的刀法,不能有廢刀;拓印時要把不同層面的形體、肌理都拓印出來;在同一個畫面上要陽刻、陰刻穿插進行,色彩拓印時又有深壓淡淡蓋深的不同手法,很複雜。現在看來畫面上能塑造得如此堅實、如此深入,這與您創造性的刻作和拓印技藝分不開的。希望您明年去巴黎期間到大英博物館給研究員們講講課……
——龍安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