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駐日本大使伊曼紐爾接受了美媒彭博社的采訪。在采訪中,中國又不出意料地成為讨論的主角。伊曼紐爾就叫嚣中國通過“欺騙”的手段,偷盜美國“技術”,赢得了在經濟上的主導地位。是以為了回應這種“作弊”手段,美國除了在高技術領域進行限制之外,還應該在另外2大領域對中國進行震懾,要求中國行使前“三思”。而這兩大領域就是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
伊曼紐爾表示,中國經濟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就是糧食。是以他認為,隻要通過糧食問題對中國進行威懾,中國就會缺糧,就會出現問題。
除此之外,伊曼紐爾還稱能源安全也是中國所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以可以在海上能源通道的問題上向中國施壓,以破壞中國的“能源安全”,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對中國形成有效威懾。
美國駐日本大使伊曼紐爾
客觀地說,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的确是中國所面臨的最大潛在問題。相較于中東、美國、俄羅斯,中國石油儲量并不豐富。并且随着工業發展的進一步擴大,中國對能源的需求持續擴大,以至于不斷擴大對外能源進口。而能源運輸線,就成了中國能源安全的生命線。
但伊曼紐爾能想到的,我們自然早有應對之策了,是以伊曼紐爾的想法不太可能能夠實作。首先,中國每年進口的石油總量達5.4億噸,這些能源進口半數以上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以及南海航線。美國的印太戰略,恰好将南海和馬六甲海峽囊括在内,這就導緻中國的海上能源交通線遭受威脅。
為了解決這種問題,中國的做法有2種:一種是擴大能源的戰略儲備能力,另一種是擴大能源來源的多樣化,尤其是不依賴馬六甲海峽的能源進口運輸方式。
在能源安全問題上,過去4年時間裡,中國的石油儲備能力已經提升到20億桶,天然氣的儲備能力提升到250億立方米。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美國威脅中國能源安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除此之外,中國也在積極建構不依托海上能源運輸的擷取能源的方式,該戰略主要由4條石油天然氣管道構成。第一條是中俄油氣管道,從俄羅斯遠東地區途經中國漠河,最終抵達大慶,已經有年輸入3000萬噸石油的能力。第二條是中哈原油管道,從哈薩克斯坦到大陸新疆境内,年輸油量也高達1000萬噸。第三條是中緬油氣管道,從緬甸到中國雲南,第四條是中巴油氣管道。
這些油氣管道,尤其是中緬和中巴之間的油氣管道,就是為了避免中國的海上能源運輸安全,受到馬六甲海峽的影響,一旦航線受到影響,中國依舊可以在不依靠海上運輸通道的情況下,保證核心的能源安全。
而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同樣是如此。糧食安全的核心問題,其實就是保證所有人都不餓肚子,否則就會嚴重拖累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以,為了保證糧食安全,主要方式其實也是有兩種,保證糧食儲備,以及保證國内的糧食産量。
中國的糧食儲備建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一直在不斷提高,從當初的20%,一直提升到現在的40%,尤其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宣布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之後,美媒《經濟學人》評估,中國在部分糧食儲備上,已經超過了全世界的一半以上。比如現在中國已經擁有了全球67%的玉米儲備、51%的小麥儲備。
中美博弈
在内部糧食生産問題上,中國確定18億畝耕地的紅線,這條紅線的目的,就是確定中國的糧食生産能力,能滿足中國所有人的口糧供應,確定在國際局勢風起雲湧的當下,中國有能力保住中國人自己的“飯碗”。
站在美國的角度來說,伊曼紐爾提出的構想有可取之處,但不多。因為我們早已未雨綢缪,提前數十年對這兩個核心問題采取了應對措施,美國若是拿這兩個問題對中國發難,不僅不會取得什麼好的效果,反而還會給全球局勢帶來更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