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南縣大河鄉松木灘村美景如畫。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侯洪建
在肅南縣康樂鎮大草灘草原,群衆進行打酥油民俗文化交流。
冬日的神鹿公園銀裝素裹,馬鹿歡鳴。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田蹊
遊客在馬蹄寺景區合影留念。
肅南縣堅持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本版圖檔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王将 攝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侯洪建
在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公園内,有一座挺拔的紅石榴雕塑,分外引人注目。園内,設有民族團結宣傳長廊、民族團結燈柱、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肅南縣各族群衆在此休閑、鍛煉和交流。
多民族共居、多文化交融的肅南縣,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譜寫了一曲曲民族團結的時代篇章。
七十載栉風沐雨,七十載春華秋實。今年,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迎來70華誕。
曆經70年砥砺奮進,這片土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傳承紅色基因 促進民族團結
從肅南縣康樂鎮出發,一路向南來到紅石窩村。平坦整潔的柏油路,延伸到農牧民家門口。紅軍廣場、紅石窩村記憶館、紅軍戰壕等矗立于村莊各處,遊客或聆聽紅色故事,或欣賞壯美風光。
“村子南邊不遠處就是石窩子山。1937年,征戰河西的紅西路軍在這裡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英雄贊歌。”面對前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大學生,69歲的艾長明動情地說,“當年3月14日,紅西路軍在山頂上召開了石窩會議,為革命儲存了寶貴的骨幹力量,紅石窩村也由此而得名。”
艾長明當過7年“馬背國小”老師,之後先後擔任村裡的會計、村民委員會主任、村黨支部書記等職務,還是“裕固族民居——毛帳房”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以前牧民四季輪牧時,我騎着馬,帶上幹糧,背着小黑闆、課本,輪流給村裡每一個學生上課。學習知識,一個孩子都不能落下。”四季更替,冬去春來,艾長明風雨無阻,牧民、學生在哪兒,他的教學工作就跟到哪兒。
午後,家門前草木茂密處蟲鳴陣陣。說起村裡近些年發生的變化,艾長明深有感觸。“村裡路硬化了,電、網通上了,生活越來越友善。孩子到鎮上的寄宿制學校,接受了更好的教育。”紅石窩村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态養殖業,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做起了綿羊育種、機械剪毛、青貯氨化等工作。艾長明說,現在過上了好日子,更要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挖掘好、保護好革命前輩留下的寶貴精神财富,把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2022年,肅南紅石窩草原入選全國第一批“紅色草原”。肅南縣用好用活本地紅色資源,把紀念館、博物館、紀念碑、紅色地标等紅色資源打造成全縣各族幹部群衆傳承紅色基因、赓續紅色血脈的精神家園,讓紅色文化浸潤人心。
在肅南一中,一場“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主題的團課活動正在開展,學生們通過瞻仰革命烈士紀念塔、參觀石窩會議紀念館,追憶紅色曆史,汲取奮進力量。
“我們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校思政課的重點,把傳承紅色基因貫穿于教學計劃、課程内容、教學評價等主要教學環節,以網絡直播、送教下鄉、聯校教研等,将紅色教育拓展至縣域内各中國小。”肅南一中黨總支書記屈軍說,學校堅持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将傳承優秀文化和當地紅色資源相結合,常态化開展紅色教育專題活動,使紅色文化在校園中處處可見、可感、可學,實作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黨建引領 促進各族群衆交往交流交融
走進位于紅灣寺鎮紅灣社群居民委員會的“阿勒齊”調解工作室,兩位居民正因為一起鄰裡噪聲糾紛争吵。“裝修房子都多長時間了,還沒裝修完,吵得孩子休息不好。”“白天還不讓人裝修了,咱們讓調解員評評理……”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咱們先一起坐下來喝碗熱奶茶,有事慢慢說。”調解員說。
在深入了解情況後,調解員找到了問題症結,對當事人分别進行談話調解,勸導雙方換位思考,互相包容,再從理、法的角度開展調解工作,雙方當事人最終約定好裝修和休息時間,握手言和。
紅灣社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社群,少數民族人口占社群總人口的49%。着眼群衆所需所急所盼,紅灣社群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工作思路載體,積極探索沖突糾紛多元化解模式,着力打造“阿勒齊”調解工作室,推行“一碗奶茶”調解法,以茶為媒,把問題解決在一線,讓沖突化解在基層。
據紅灣社群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馬文靜介紹,“阿勒齊”在裕固語中是“中間人”“和事佬”的意思,是在肅南農牧民之間說話很有分量、踐行公平正義的人;而奶茶則是草原上農牧民聊天閑談、交流資訊、加深感情的紐帶。
“設立‘阿勒齊’調解工作室後,我們變被動應對問題為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讓居民坐到一起,通過拉家常、聽訴求、找症結、促和解的方式,講群衆聽得懂的話,評能聽進去的理,居民心氣順了,問題也就好解決了。”紅灣寺鎮黨委書記魯燕青介紹說,紅灣社群将每月15日定為“一碗奶茶議事日”,召開闆凳議事會、居民議事會,及時解決各族群衆訴求,讓更多的糾紛化于未發、止于未訴。
自“一碗奶茶”調解法推行以來,社群共調解沖突糾紛600多起,解決實際問題100餘件,群衆滿意度達100%。
如今,紅灣寺鎮探索打造的“阿勒齊”特色調解法已在全縣8個鄉鎮推開。
肅南縣大力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持續改善各族群衆的生産生活條件,深入推動各族群衆交往交流交融,積極探索實踐民族地區“鄰裡小院議事”和沖突糾紛多元調解模式,推行“一碗奶茶雙語調解”等工作法,先後兩次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榮譽稱号。
松林如濤,綠草如茵。在靜靜流淌的隆昌河岸邊,坐落着大河鄉松木灘村。近日,一場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體育運動會正在進行,各族群衆精心演繹的文藝節目、賽馬和民俗活動,讓現場觀衆目不暇接。
“我們以各族群衆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通過定期舉辦文化藝術節、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舞蹈表演等活動,為各族群衆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效管道。”松木灘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安玉軍說,大家在活動中加深了認識,增進了感情。
松木灘村與青海省祁連縣野牛溝鄉邊麻村相毗鄰,雙方牧民曾因牲畜越界吃草問題産生沖突。為把沖突糾紛化解在基層,兩個村子每年開展黨建聯盟活動,大家坐到一起交心談心,形成沖突糾紛化解工作合力。
“現在牧民看到有牲畜越界,會主動跟對方聯系,對方及時将牲畜趕回來,很多時候村幹部還不知曉,群衆間沖突糾紛就解決了。”安玉軍說。
松木灘村以平安鄉村、法治鄉村為目标,紮實開展法治宣傳活動,把法治宣傳教育與化解沖突糾紛行動結合起來,使群衆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從源頭上預防、減少和化解沖突糾紛。
近年來,松木灘村先後榮獲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縣“民族團結示範村”“法治示範村”等稱号。
扛牢生态責任 厚植綠色發展動能
傍晚時分,大河鄉西嶺村村委會副主任柯海兵像往常一樣,把家裡320多隻細毛羊趕回圈裡。随後,他打了一通電話,向對方承諾:“今年借牧還去你那兒。”
柯海兵口中的“借牧”,就是冬季将牛羊從大山和草原趕往河西走廊的農區越冬,在農區春耕前再帶回草場。
從2015年肅南探索異地借牧到現在,這種方式被越來越多的牧民所認可并采用。
肅南縣作為祁連山國家公園最大的資源主體,劃入國家公園的面積為1.203萬平方公裡,占肅南縣國土面積的60.70%。這裡還分布着964條冰川、33萬公頃水源涵養林、232.5萬畝濕地和2600多萬畝各類草原。
近年來,當地立足資源禀賦和産業基礎,堅定不移走“天然放牧+舍飼養殖+異地借牧”相結合的草原畜牧業轉型之路,探索形成了以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産業增效、牧民增收為導向的現代草原畜牧業高品質發展的“肅南經驗”。
畜牧業是西嶺村的主要産業之一,全村共飼養細毛羊2萬多隻,牛近2000頭。為實作草畜平衡,減少天然草場的壓力,去年全村從事畜牧業生産的68戶中,有43戶選擇下山借牧。
“去年秋天到高台縣駱駝城鎮借牧,那兒氣溫高、草料足,羊的成活率能達到90%。”柯海兵說,在借牧的5個多月裡,我們草場得以休養生息,既保護了生态,又解決了冬季牧場草料不足的問題。
去年以來,肅南全縣借牧牲畜數量達到35.44萬個羊機關。通過借牧,按羊機關計算,成畜保活率提高1%,産毛量提高10%,同期體重增加8%,羔羊成活率增加7%,實作增收992.32萬元。
腳蹬山石,十多年來,安國慶一次次踏上廣袤的祁連山,追尋這裡的一草一木。
“每一種植物生長在哪裡,我心裡都有數。”安國慶底氣十足。他的底氣來自于十幾萬張彩色植物照片、兩本厚厚的《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植物圖鑒》、書角已被翻爛的《中國主要植物圖說》和幾十本記滿筆記的本子。
安國慶是肅南牧民的孩子,從小跟羊群、草原和大山打交道。1976年,安國慶到甘肅農業大學草原系讀書,踏上了對草原和植物的研究之旅。2015年從肅南縣草原工作站退休後,安國慶懷揣着對祁連山的熱愛和對植物的癡迷,足迹遍布河西走廊大地。
近年來,安國慶又受聘參與完成了對張掖市境内的植物調查。十幾年來,共采集到3000多份植物标本。
坐落在隆暢河南岸的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博物館祁連山植物分類區,由安國慶制作的小葉忍冬、高山野決明、紅棕薹草等數百種不同植物标本,吸引衆多觀衆紛至沓來,“沉浸式”感受祁連山的生态之美。
70年來,肅南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層次整治修複生态環境問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累計争取落實三輪草原生态保護補獎政策資金29.22億元,1102.26萬畝草原禁牧、989.64萬畝草原實行草畜平衡,祁連山生态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探索建立全國首個内陸河流域水生态補償機制,首批160.6萬畝林草碳彙項目獲得交易資金1360萬元;先後獲評全國草原畜牧業轉型更新試點項目縣和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草原畜牧業高品質發展經驗做法入選2023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
彙聚團結合力 助力群衆緻富增收
在肅南縣,有一座精雕細刻的雕塑群:各族兒女攜手前行、駿馬奔騰、呦呦鹿鳴,充分展現了肅南各族群衆守望相助,攜手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美麗畫卷。
這是肅南各族兒女衷心的祝願,也是當地民族團結共同進步的生動注腳。
酥油奶茶、燒殼子、手抓羊肉、菌菇土雞湯……走進郁郁青山間的松木灘村燒烤營地,一道道當地特色美食散發着迷人香氣。木屋、帳篷、停車場等一應俱全。“這裡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基礎設施也建設得很好,真是不虛此行。”張掖遊客羅天文徜徉其間,流連忘返。
在松木灘村,各族群衆互相尊重、和睦相處。村“兩委”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弘揚民族團結文化,依托獨特的自然風光資源,按照“民族團結+文旅融合”模式,發展以“牧家樂”為主要形式的鄉村旅遊。
燒烤營地餐飲負責人祁雪峰介紹,從5月20日天氣轉暖到現在,平均每天營業額4000元。
“餐飲、住宿承包出去了,村‘兩委’也絕不能當‘甩手掌櫃’,我們會定期對這裡的住宿、餐飲的服務品質、環境衛生等進行監督指導,讓遊客玩得開心、吃得放心、住得舒心。”安玉軍說。
如今,不少來自全國各地遊客慕名來松木灘村打卡。村民潘國棟經營着幾座蒙古包,旁邊還有一座主體基本建成的拱形鋼結構牧家樂。“去年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我經營住宿、餐飲的純收入就達到2萬元。”潘國棟開心地說,自己吃上了“旅遊飯”。
從賣掉牛羊、出租牧場後到縣城務工,再到重回家鄉發展牧家樂,潘國棟成為村子發展的見證者和受益者。
實施畜牧業供水保障工程、畜牧産業轉型發展項目,建設牧馬文化體驗園、文化大看台和舞台,對農戶房屋進行特色改造提升……如今,松木灘村發展得越來越好。
“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0多萬元,今年預計能翻一番。”安玉軍底氣十足。
來到肅南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萬頭奶牛養殖場建設現場,車輛往來穿梭,項目建設拉滿“進度條”;
一條條道路縱橫交織,暢通縣域與外界的動脈,為推動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70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堅強上司下,肅南縣曆屆黨委、政府勵精圖治,團結帶領全縣各族群衆,一任接着一任幹,一錘接着一錘敲,解決了許多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自治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書寫曆史性變革。2023年,全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達到37111元和25277元,村集體經濟平均年收入達到20.55萬元。2022年、2023年先後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縣”和“先進縣”。
康樂草原,綠草茵茵。一場“石榴花開心向黨 同心奮進迎縣慶”民族文化交流聯誼活動精彩上演,各族群衆身着民族盛裝歡聚一堂,進行歌舞表演、頂杠子、拉爬牛、碾青稞、撚毛線、打酥油等民俗文化活動。大家在交流聯誼中載歌載舞,由衷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來源:中國甘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