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今年28歲,早前在公司組織的體檢中查出存在肺結節,這給他吓得夠嗆,擔心自己離患肺癌不遠了。當下恨不得連遺言都寫好,還跟身邊親近的朋友交代了“後事”,讓幫忙照顧自己的父母。
過了一段時間後,再次複查顯示結節為良性,醫生建議定期随訪即可。朋友們都對小李很無語,他總是一驚一乍的……
一、為什麼近兩年查出肺結節的人越來越多?
肺結節并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指影像學檢查中肺部内直徑<3cm、界限清晰的類圓形或不規則病竈。根據結節的大小可分為不同類别,<5mm的為微小結節、5mm~1cm的為小結節、1~3cm的則為大結節。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惡性良性腫瘤科三病區護師彭慧娟刊文介紹,結節的産生與多種因素相關。
長期處于石棉、氯乙烯、粉塵工作環境下的人,出現肺結節的幾率會更高一些;
吸煙人群出現的風險也會高一些;
身體在受到病毒、細菌感染時,會增加肺結節出現的風險;
血管出現病變,如海綿狀血管瘤、肺動脈畸形等,可能會形成結節;
還有些人出現結節,則是由于原發性肺癌,乳腺癌、結腸癌等惡性惡性良性腫瘤轉移引起。
有關資料顯示,大陸有1.5億肺癌高危人群,每年新發的肺結節患者約有1000~2000萬。不少人是在體檢中偶然發現的肺結節,尤其是這兩年,明顯感覺自己和身邊的人出現肺結節的幾率高了許多。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結節發現的比例增加,主要與2個因素相關。
一是這兩年新冠導緻人們會有發燒咳嗽、感冒等症狀,做CT的機率明顯增加了。在做CT時,可以順帶查出是否存在結節;
二是成年人體内有結節其實是正常的現象,資料顯示30~40%的正常人體内有大大小小不同的結節,大小在2mm~1cm不等。
采訪視訊截圖
二、體檢查出肺結節,離肺癌到底還有多遠?
如今大家對于健康的關注度都比較高,不少人在體檢後發現肺結節都十分緊張,尤其是上網一查發現可能是肺癌,就更害怕了,但什麼樣的結節有可能是肺癌呢?
對此,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胸外科負責人陳群清教授表示,結節的大小和良惡性存在關系。一般認為,直徑超過3cm的結節多為惡性,小于這個數的結節多為良性。首次查出小結節,90%以上都為良性。但對于查出混合磨玻璃結節、直徑較大的實性肺結節,一定要高度警惕,這兩種結節的惡變風險較高。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胸外一科副主任醫師梁明強提醒:雖然80%-90%的肺結節都是良性病變,但有兩種肺結節一定要引起重視。
一是逐漸變大的肺結節:在首次檢查時結節很小,但複查時有逐漸增大的趨勢,要高度警惕惡性良性腫瘤的風險。
二是直徑超過8mm、邊界不清楚:這類結節如若還有分葉狀、邊緣毛刺以及結節内有空泡、血管穿行特點的話,需要定期進行複查。複查發現結節變大、實性成分增加,很可能會惡變成癌症,必要時要進行手術。
體檢時發現肺結節,其複查頻率主要取決于結節的大小,如果是微小結節的話一年複查一次即可、小結節建議6個月複查一次、大結節則建議3個月複查一次,但具體還是聽醫生的安排,而且每次複查最好選在同一家醫院,因為CT拍片,不同醫院不一定會互認。
三、牛肉是結節的“催化劑”?
不少人覺得牛肉屬于發物,對于本身有結節的人群來說,吃牛肉會促進結節的發展,這是真的嗎?
廣東省中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大科主任林琳教授指出,發物一詞其實沒有明确的範圍界定,發的意思是激發、誘發,指一些富有營養、刺激性的食物成分,會導緻病情加重或疾病發生。即吃了某些食物,原來沒病可能會變得有病或是原來有病吃了更加嚴重。
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牛肉是結節的催化劑,結節出現與多種因素相關,不能将“黑鍋”甩給牛肉。牛肉内有豐富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等營養,适量食用對提高免疫力、增強肌肉力量均有好處。
體内有肺結節的患者,其實沒有絕對的飲食忌口,保持膳食均衡即可。但也不能百無禁忌,這幾種食物盡量要少吃。
1、腌制食物
比如鹹菜、腌菜、鹹鴨蛋、臘肉、腌肉等腌制食物内有大量的亞硝酸鹽成分,吃太多可能會導緻結節惡化,增加癌症的發生風險。
2、高油脂食物
高油高脂肪的食物會讓血管内的脂肪含量增加,進而讓肺循環受到影響,導緻肺功能下降,容易讓結節增多。
3、辛辣食物
肺結節本身就容易引起咳嗽症狀,辛辣的食物具有刺激性,食用後容易刺激支氣管黏膜,加重咳嗽的症狀。
4、煙酒
香煙内的尼古丁、焦油等成分可通過呼吸進入肺部,刺激肺結節引起不适出現。而喝酒則容易加重肺部發炎的刺激,容易引起胸悶、胸痛症狀。
肺結節是現在很常見的問題,對于查出肺結節的人來說,不要過度緊張,及時咨詢醫生定期随訪複查,同時保持好的生活習慣即可。
參考資料:
[1] 《體檢發現了肺結節,要不要治?該怎麼治?》.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服務号 2022-01-07
[2] 《體檢發現肺結節,會是肺癌嗎?莫慌,專家為您解開“心結”》.珠江醫院 2024-06-13
[3] 《查出肺結節飲食上要注意什麼,2多2少要記住?》. 呼吸科郭健醫生 2024-06-0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