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穹頂之下 藻井之美

天花是遮蔽建築内頂部的構件,藻井是建築内呈穹窿狀的天花,這種天花的每一方格為一井,又飾以花紋、雕刻、彩畫,故名藻井。

“藻井”一詞,最早見于漢賦。清代時的藻井較多以龍為頂心裝飾,是以藻井又稱“龍井”。此外,沈括的《夢溪筆談·器用》中還記載有藻井的一些别名:“古人謂之绮井,亦曰藻井,又謂之覆海。”

穹頂之下 藻井之美

解州關帝祖廟春秋樓明間藻井

藻井通常位于室内的上方,呈傘蓋形,由細密的鬥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繪有彩畫、浮雕。《風俗通》記載:“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是以厭火也。”東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認為是主水的。在殿堂、樓閣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蓮等藻類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壓伏“作祟的火魔”,護佑建築物的安全。

穹頂之下 藻井之美

喬寺碑樓藻井

永樂宮的平綦和藻井

永樂宮三清殿、純陽殿内設有平綦[qí](天花闆)和藻井,内側華栱三跳,螞蚱形耍頭與令栱搭交承井口枋和藻井。因藻井向上疊起,鬥栱的制作與藻井結架相組合,大有增高屋内空間的功效。藻井上的小木作鬥栱遍及藻井四周,藻井平面有方形、圓形、八角形三類,分層疊架,逐層收縮,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藻井周邊的鬥栱構造有六鋪作和七鋪作兩種,各種鬥栱的比例、規格、結構、式樣等仍然沿襲着宋金傳統技藝。永樂宮的平綦和藻井堪稱大陸現存元代小木作精品。

三清殿前槽明間與兩間、扇面牆圍成的神龛上部施藻井,當心間藻井井底盤龍,委婉盤曲,蠢蠢欲動。雙龍之首與軀體相結合,鱗甲作蠕動之态,顯示出雕工技藝的爐火純青。

穹頂之下 藻井之美

永樂宮三清殿前槽藻井

永樂宮三清殿藻井的木雕盤龍、行龍、花卉、流雲等圖案精緻典雅、工藝精湛;龍體屈曲,雙目凝視,姿态蜿蜒,頗具靈動之感,是大陸同期小木作和木雕的上乘佳品。

純陽殿裝修主要是槅扇、闆門、平綦和藻井。殿内平綦滿布,有藻井兩眼。藻井置于前槽當心間和神龛内上部,平面為八角形和圓形兩層疊架,周圍鬥栱結構缜密規整,出四跳或五跳,即七鋪作或八鋪作,井底畫網目紋飾。

純陽殿内金柱僅當心間後部四根,金柱之間為神龛,其上為藻井,各個部件的形制技法與宋《營造法式》規定完全相同,雕工精良,組合完整,結構清晰,誠屬大陸元代小木作中佳品。

解州關帝祖廟藻井

解州關帝祖廟多座建築設藻井,多施于殿内明、次三間或神龛上,藻井平面有圓形、方形、八角形、六角形等多種,自井口至井底多施小木作鬥栱雕刻,其中三、五、七、九、十一踩皆有,或為一層鬥栱,或為兩層鬥栱,分層雕制安裝,精巧而富于變化。井底有的為素面,大多雕刻流雲、蟠龍、太極圖等圖案,整體造型猶如帝、後的華蓋寶頂。藻井純屬裝飾之作,給靜穆的建築增添了華美之感。

禦書樓樓闆當心置八角形井口,樓内藻井舉目可見,頗具寶蓋淩空之勢。

春秋樓上的藻井是解州關帝祖廟建築藝術的一枝奇葩。在春秋樓三楹間架中心,分布着三眼不同形制的藻井。

當心一眼恰在暖閣頂部,閣上木闆遮護,唯外側縫隙中隐約可見。藻井平面八角形,周置小木作鬥栱雕刻,有三踩、五踩兩種,四層鬥栱疊架,下面分别設定平闆枋墊托,下層鬥栱轉角處設垂蓮柱八枚挑承,井底中心垂有雷公柱一枚,柱下端雕刻着蓮蕊。

兩次間藻井的格局對稱,形制結構近同,平面八角形,造型華麗,懸以當空,猶如怒放的菊花,由中心向四周放射,中心突出,花瓣重疊,周圍無所憑依,構造奇異而精巧。這在大陸現存古建築中還是唯一的執行個體。

春秋樓次間藻井的結構是在次間中心處與脊桁和脊枋成90度角處安裝雷公柱一枚,上端為榫卯和桁枋結構,肩部與襻間枋連成一體,腰部于兩袱之間用枋材結成架構,架構上施叉手托于雷公柱頸項處,使雷公柱設定在穩固的懸架之中。雷公柱腰部以下,四正面、四斜面、正面與斜面之間共計十六面,分别上下出昂嘴七層,每層昂身腰部設定八角形木骨架,與昂身平行固定。每增設一層木骨架構,在昂的兩側即加施兩道斜昂,逐層遞增,至外沿最上一層,每面加至十昂,周檐共八十隻昂嘴,四周上下合計二百零四隻昂嘴。六層木架構将藻井上全部昂身穩固成一個整體,昂尾貫固于藻井中心垂蓮柱上,柱頭下垂,雕有蓮蕊,形成一束巨大而盛開的菊花式藻井。它懸系于春秋樓梁架之中,經久不衰,在全國數以千計的藻井(包括石窟雕刻和壁畫所繪藻井)中,無一與之雷同或近似者,堪稱奇例。

南陽法王廟樂樓藻井

稷山南陽村法王廟樂樓為明代建築,坐東朝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通面闊12.56米,通進深12.71米,重檐十字歇山頂,布瓦屋面。

樓内明間平綦枋上施三踩單翹鬥栱,四攢角科鬥栱位于老角梁後尾龍頭上。大鬥為訛角栌鬥,鬥内正側兩面正心瓜栱夾角的45度角線上均出斜翹頭,除窩角處斜翹頭外端,各栱件端頭皆施小鬥承正心枋和抹角枋。斜翹頭裡端異形栱和戗柱柱腳流雲華栱交于平盤鬥内,背部于正心枋内側支撐戗柱,組成八卦形藻井。此做法在運城常見于碑樓内部。

上馮聖母廟獻殿藻井

夏縣上馮聖母廟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明、清曆代皆有修葺。現存有聖母殿、配殿、香亭各一座。

獻殿為元代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歇山式屋頂。明間兩縫大梁與四平檩之上置抹角梁形成井口枋,四面井口枋上各置兩攢五踩鬥栱,四角抹角梁上各置一攢五踩鬥栱,共十二贊鬥栱組成藻井基座。角科鬥栱之上與四面平身科鬥栱正中各撐一根戗柱,上接井底垂蓮柱,構成一個完整的八卦形藻井。

喬寺碑樓藻井

喬寺碑樓位于绛縣橫水鎮,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周氏家族為資政大夫周萬鐘所建的功德碑樓。喬寺碑樓坐西朝東,平面長方形,面寬六間,單檐歇山頂,檐下飾磚雕仿木鬥栱。

碑樓正面設五座碑亭,共立七通石碑,每亭之上施一方平雕藻井,儲存狀況良好。藻井井底為太極圖,周匝列有八卦爻符,四隅飾龍首與雲氣紋飾。

來源:運城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