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棵梨樹下,一個漂亮的姑娘向他招手。
這是一場夢,這也不僅僅是一場夢。
這是楊軍回家的路,他一直記得自己被拐,雖然養父母對他很好,可始終惦記着血緣關系的親生父母。
因為楊軍有清晰的認知——“他是被拐賣的,不是被遺棄的。”
可是7歲的孩子,又哪能記住那麼多?
被拐之路
楊軍隻是模糊的記得自己記憶當中發生的事情,在一個正常的街頭巷尾,自己和父親走在一起,突然有人沖撞着他們,人流把他們分開。
一個7歲的孩子,在匆匆忙忙的人流當中,找尋自己的父親。
因為那個時候太過于矮小,根本看不見前方的路,走着走着就不知道走到什麼地方去了。
随後坐在路邊放聲大哭,一直哭着找自己的爸爸,一直到一個陌生人走過來。
這個陌生人告訴楊軍,他可以幫他找到爸爸,楊軍信了這個陌生人的話,然後就上了一輛不知名的小卡車,再就暈了過去,再次醒來,就被賣到了如今的家鄉。
颠沛流離,再加上水土不服,孩子對過去的記憶慢慢淡化,隻是依稀的記得自己不該是這裡的人。
養父母的“買”
楊軍的養父母在醫院檢查之後發現自己沒有生育能力,是以一直想要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孩。
這一天,聽說路過的人手裡有小孩,他們可以把這個小孩買過來做自己的小孩,老兩口當時就把楊軍給買了下來。
對于這個孩子有心疼,因為倔強不堪,遭受了很多的毆打,也有自己的私心,這個孩子的眼神單純,養得熟。
再加上老兩口當時根本不懂法律,也不認為買賣人口這件事情是犯法的,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把這個孩子買了下來,當成自己親生孩子慢慢養大。
但是他們也知道這始終是買來的孩子,總歸會尋找自己的根源,是以一直沒有逼迫孩子放棄尋找,反而是支援孩子在長大之後找尋自己的親生父母。
說不清楚愛恨
剛開始的楊軍,其實也是有點怨恨自己的養父母的,如果不是他們買下自己,自己或許會在警察的解救之下與父母團聚。
但在後來慢慢長大的過程當中,接觸社會發現事實并不如自己想的那麼簡單,很多孩子還未長大就夭折,因為那群人不會把孩子當成真正的孩子,隻會當成貨品。
再加上養父母對待自己是真心的,真心把自己當孩子養,給自己讀書寫字娶媳婦,還給自己找親生父母。
慢慢的恨意消散,更多的是感激和親情之間的羁絆,是以走到後面,楊軍也說不清楚自己對待養父母到底是恨還是愛。
不過心中還是始終牽挂着自己的親生父母,因為楊軍知道他不是被遺棄的。
遺憾未能再見面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當中,楊軍夢到一個模糊的女人坐在一棵梨樹下朝自己招手。
在夢裡楊軍想看清楚那個女人的臉,可始終看不清楚,但楊軍心裡一直魂牽夢繞。
楊軍總覺得這個女人對自己很重要,是以在養父母的同意下,開啟了尋找父母的路程,因為他心裡總有一個答案,這個人一定會是自己最親近的那個人。
這一找就是十幾年,一直到自己組建家庭之後都沒放棄,可是茫茫人海當中要找一棵梨樹,談何容易?
結婚之後楊軍的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如此難受,也想幫自己的丈夫,偶然得知可以通過電視媒體平台求助,就迅速聯系上了電視媒體,通過電視媒體宣傳找到了那一處所在。
可在那一處等着的隻有一個孤零零的老人,是楊軍的親生父親,這些年他們一直都在尋找自己的親生孩子。
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兒子母親每天在梨樹下等,等着等着就瘋了,沒幾年就離開人世了。
距離楊軍聯系到家人,已過去4年,楊軍得知4年之前母親就已經死了,潸然淚下,子欲養而親不待,他還是沒能見上自己母親最後一面。
如何讓孩子快速找到父母?
如果當初孩子能夠學會正确的方法,也許孩子就能夠找到回家的路,哪怕被賣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養父母願意給這個孩子找回家的路,孩子記得這些東西,那麼找到回家的路也不會遠。
一、電話号碼,家庭住址
在孩子有記憶開始,就要讓孩子背電話号碼,電話号碼一定是第1位,不一定要孩子記得爸爸媽媽的名字,但是爸爸媽媽的電話号碼一定要記得。
因為這是現代社會聯系人最好最快的方式。
第2點就是記得自己的家庭住址,具體到号,能夠流利的背出自己家庭位址的具體住址。
即使孩子有一天和自己走失,能夠及時的找到家庭住址,也能夠及時的見面,如果當時的楊軍能夠背出自己的家庭位址,就不會和母親錯過,也不會抱憾終身。
二、人生第一堂課,報警
從小就要教育孩子,遇到事情的第一時間找警察叔叔,同時不要恐吓孩子,讓孩子害怕警察叔叔每天吓孩子,說什麼警察叔叔我都會把他抓進去。
而是說“警察叔叔是抓壞人的,也是幫助人民的,遇到事情的第一時間要找警察叔叔。”
一定要建立起非常深厚的警民情,讓孩子學會報警,遇到事情的第一時間選擇報警,讓警察把孩子送回來。
即使被壞人抓走了,也不要着急,找準合适的機會,在路上看見警察叔叔第一時間沖向警察叔叔選擇報警。
在這個過程當中,要學會沉穩冷靜的分析事情,甚至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多次模拟,模拟逃跑救生救援的過程。
作為父母肯定不希望這些東西用上場,但是以防萬一還是得學,至少讓孩子清晰的表達報警的整個過程。
一場普通的感激,讓一個家庭支離破碎,一個母親在梨樹下苦苦等待,最終還是沒能等待孩子最後一次見面。
買賣孩子的人都有罪,可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很難去恨買自己的那個人,是以遇到這樣的事情,很多時候無解,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不遇到。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内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幹貨。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