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面臨曆史性難題,突然之間大家好像都缺錢了。
财政缺錢,企業缺錢,老百姓更是口袋空空,一個鋼镚恨不得掰成兩半花,收入增長緩慢,消費信心不足,甚至已經出現了降級的現象。
當下經濟面臨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大家都覺得沒錢了?我們該如何走出困境?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些問題,碼字不易,歡迎點贊,轉發,收藏。
曆史性難題,來了
作家羅曼羅蘭曾說,“真正的勇敢,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仍然熱愛生活”。
如今我們的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最需要的恰恰正是認清現實,從危機中孕育新機,找到解決問題的良藥。
當下經濟遇到了怎樣的難題?
首先就是房地産泡沫的破滅,直接導緻我們20多年來靠房地産、大基建投資拉動經濟模式的熄火。
巅峰時期,房地産及相關建築行業帶來的GDP占比高達26%。
根據住建部的資料,房地産相關貸款占據銀行信貸業務的4成,房地産帶來的相關收入占地方政府綜合财力的5成,居民财富有6成都集中在房地産上。
但如今,房地産成交量從21年高點的18億平米,已經跌到了現在的不到9億平米,已然腰斬。
房地産行業下行成為不争的事實,自然對經濟增長造成了比較大的拖累。
其次,拉動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外貿,同樣也在承壓。
2001年加入世貿,融入全球市場之後,中國順理成章逐漸成為了“世界工廠”,為全球市場提供各種商品,尤其以歐美等發達國家為主。
然而,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俄烏沖突爆發等諸多因素,美西方國家紛紛實施友岸外包政策,中國的出口難免遭受一定的打擊。
這兩年很多中企大規模出海,把産能和就業崗位轉移到東南亞和墨西哥等地,根本原因正是為了繞過貿易封鎖。
房地産泡沫破滅,拉動經濟主力的出口不振,同時整體的内循環尚未建立,内需依然較弱,顯而易見,各種因素疊加之下,我們的經濟正遭遇曆史性難題。
錢去哪了?
我們常常說要“提振内需”,但要想讓老百姓消費,前提當然是錢包夠鼓,底氣夠足。
于是這裡問題出現了:
無論是居民還是企業,都有債務,現金流都緊張,沒法加大消費力度。
錢去哪了呢?
我們不妨來看一組資料:
根據wind統計,從2000年到2024年共24年時間裡。
居民杠杆率從7%,一路暴漲到了64%,翻了超過9倍;
企業杠杆率從96.9%,上升到了174.1%,将近翻了兩倍;
地方上的杠杆率從4.3%,上升到了32.8%,将近翻了8倍。
換句話說,這二十多年來,無論是地方上,還是企業、老百姓,都通過加杠杆的方式提前獲得了财富。
老百姓買了房子,企業迅速擴大了規模,基建設施更是有了改天換地的提升,高鐵、高樓大廈、公路、公園替代了過去的綠皮火車、低矮平房、泥濘的土路、荒地,我們的生活水準獲得了極大提高。
但相應的,多年來的快速發展自然不可能毫無代價,杠杆率不斷上升,從上到下全部積累下了高額債務。
長期來看,債務問題無疑将對經濟發展造成難以估摸的影響:
老百姓沒錢消費,企業沒錢擴張生産,錢流動的速度變慢,經濟發展速度也跟随下降。
而這也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破局的根本。
如何破局?
參考其他發達經濟體的經驗,經濟要想實作長期穩定的發展,唯有拉動内部的消費才行。
但目前來看,我們走的還是投資、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消費占GDP比重仍然較低。
尤其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出口受阻、投資增長見頂,消費的重要性顯然更加突出。
當然了,消費的前提是老百姓手裡有錢,如何緩解各個環節的債務壓力,才是當下破局的重點。
那麼該如何緩解債務壓力呢?
就在上個月,高層專門發了檔案,《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提到,中共中央将适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
說白了,就是國家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上杠杆了。
國家隊加杠杆帶錢入場,減輕地方上的債務,解決“連環套”的問題,各個環節都跟着周轉起來,企業、居民才能減輕債務壓力,錢包才能重新變得鼓起來。
老百姓有錢了,願意消費了,才能從根本上實作破局。
此外,要想拉動内需,加大對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領域的投入,提高社會保障水準,增加消費信心和能力,促進消費更新,都是必要舉措。
化解當下的經濟困境,根本在于提升國内的消費能力,恢複大家的消費信心,能否妥善解決這兩個問題,将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寫在最後:
經濟增長乏力,難以突破,困局之下,刺骨寒氣襲向了每一個普通人。
但越是關鍵時刻,我們越應該保持信心,隻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克服困難,推動經濟發展走上新的台階。
深入了解熱門話題背後的事實,如果您喜歡這樣的内容,請不吝點贊、留言交流,給予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