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7月,鍋圈食彙(以下簡稱“鍋圈”)裡售價99元的“毛肚自由套餐”,成了網友口中的“吃貨之光”。
遍布全國的上萬家鍋圈門店,把“毛肚自由”源源不斷地送進一個個社群裡,老百姓的家庭餐桌上。
對于孫進來說,這場仗并不好打,因為“毛肚自由”意味着薄利多銷——“對于每一家店鋪來說,‘薄利’很容易看見,‘多銷’就需要一些想象力了。”
于是乎,這位鍋圈的CHO(Chief Human Resource Officer,首席人力資源官)和她掌舵的人力資源體系,需要在第一時間裡把其中的商業邏輯甚至盈虧平衡,清清楚楚地展示給每家門店。同時,搜集優質門店案例進行複盤分析,盡快地提供給其他的店長。
事實上,在消費者感歎“中國制造”供應鍊神話般的成本與效率時,往往容易忽視它背後的另一環——健康高效的人才供應鍊,同樣是這個時代裡,“鍋圈神話”們,最重要的保障。
今年4月,上市不到一年的鍋圈,在河南鄭州舉辦了“2024夏季新品釋出會”。活動現場,鍋圈正式對外釋出了“社群央廚”的全新戰略定位。圍繞這一定位,鍋圈在釋出會推出了包含西餐、冰品、精釀啤酒在内的一系列夏季新品,全方面滿足回家吃飯一日三餐不同場景的方案需求。全新的戰略與配套的場景,對人才鍊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如何對接新的供應鍊,如何深耕一個社群,如何與不同年齡段的使用者打交道,如何利用新的媒體平台……對于一家瞄準“老百姓一日三餐”的上市公司來說,在飛速科技化的同時,很多事情,最終還是要落到“一個個人”的身上。
如何在這個飛奔的“鍋圈”裡平衡過去與未來,融合科技與人力,是孫進要面對的課題,也是她的老闆、董事長楊明超要面對的挑戰——尤其是他已經公開表達過,要把企業向“科技公司”轉型的意願;而鍋圈的大量員工,都是他從火鍋店時期一手帶出來的子弟兵。
從火鍋店到上市公司,從河南老鄉到四方英才——新鮮的食材在醇香的鍋底裡翻騰,又會變化出怎樣的味道?一個日益年輕化、數字化、職業化的鍋圈,一條新的人才鍊,正在缭繞的“鍋氣”中,逐漸清晰。
煥新的人才鍊
2023年11月2日上午,鍋圈食品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機闆挂牌上市。
這家企業的“狂飙之旅”,迎來了最重要的裡程碑。從2017年到2023年,鍋圈在全國開出了超過10000家品牌門店,營收也從2020年的29.6億元,飙升至2022年的71.7億元人民币。
上市時,楊明超表示:“對鍋圈食品而言,實作港股IPO不僅是裡程碑的鑄就,也意味着公司走向了更廣闊的發展平台。”
變革的齒輪,飛速轉動。
在孫進看來,随着上市,鍋圈的管理制度日趨完善,工作流程也比以前更嚴謹。而業務擴張與管理轉型,終究要落到“人”的轉變。
“上市給老員工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有些人會自覺地規範工作狀态,另一些人則會顯得有些懵懂。”孫進說,一些老員工對此前的成功有明顯的路徑依賴,甚至也會産生一定的懈怠。“我們要幫助他們轉型。比如用外部市場的案例來給他們做參考,或者通過聊天談心增加溝通。”她把公司比喻為一個大家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家庭成員的角色也會變化,如何確定每位成員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不因組織疊代而被邊緣化,是人力部門乃至整個企業面臨的迫切挑戰。“既不能讓人覺得‘已無價值’,又要讓他們能夠适應新的形勢。”
與此同時,源源不斷的新成員,為公司注入了新鮮血液,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讓新人迅速融入鍋圈的文化,看到公司的未來,成為了另一個當務之急。“上市之後,我們的新老員工大概是6比4。公司正在變得越來越年輕,也越來越多元。”孫進說,在鍋圈現有龐大的産品供應鍊背後,他們迫切需要打造一條人才供應鍊,來支撐公司的未來。
這條日益年輕化的“人才鍊”,也在呼應着鍋圈的變化。
今年4月,鍋圈釋出了“社群中央廚房”的全新戰略定位,将其遍布全國的逾萬家門店作為“分布式的中央廚房”,把複雜的食材品類,通過篩選和制作,組合出花樣繁多的餐食解決方案,解決社群居民餐飲的效率問題。
“是以,我們希望對社群有更加敏銳的觸達。”孫進說,對公司年輕化、數字化、職業化的要求,正是基于對社群的觸達而提出的。“比如,年輕可能展現在愛交際、有熱情,對生活充滿好奇、滿懷信心,這樣才能和社群使用者打成一片。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通過數字化,來提升服務的精準度和有效性。再者是服務的職業化——你要有合格的專業素養,才能完成工作。”
疊代中的“家文化”
2021年,當孫進從一家網際網路大廠加入鍋圈時,看到的是一家“煙火氣”十足的企業:一間鄉鎮工廠裡,勞工忙忙碌碌,說着河南方言。負責人請她吃飯,在一家鄉間的餐館,“像過年一樣熱鬧,彼此稱兄道弟,不談大道理,隻說自己要怎麼做”。
如今,随着幾何級的增長,很多東西變了。孫進打趣說,以往有什麼新點子,往往隻要找董事長楊明超彙報一下,就能拍闆實施,“現在的流程不可能那麼簡單”。
圖:鍋圈CHO 孫進
但有些東西,卻從未改變。
比如,在鍋圈,管理層仍然習慣以“開會聊天”的方式來讨論問題、推進工作;而每一位員工,也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比如我們專門開了一個叫做‘自負盈虧’的闆塊,鼓勵所有的創新和變革,幫助員工在可控範圍内盡可能地去做嘗試。”
這是鍋圈引以為豪的“家文化”。在孫進看來,它或許會在這個企業裡永遠存在——因為它定義着鍋圈“到底是個什麼圈”。
在這個“圈”裡,員工不會因為一次非主觀的錯誤,就被“判了死刑”;相反,對于不适合原崗位的員工,公司通常都會想方設法找到合适的位置“複用”。
但“家文化”也在面臨新的挑戰,或者說,它需要和新的人才鍊無縫對接。
“中國畢竟是個人情社會,當人情跟業績發生沖突時,你怎麼辦?”孫進的疑問,或許也是很多中國企業共同的難題。“家有家規。”孫進解釋說,鍋圈的解法是引入更加細緻的數字化甚至智能化系統,讓“它們”來設定和判定一些明顯規則與曲直,“可以避免一些人為的因素”,更公平,更透明,也更高效。
當然,冰冷的數字也不是全部。“所謂家文化,仍然需要我們用大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來解析數字背後的意義,做出最合适的判斷。”
“在數字化、制度化與家文化之間,我們需要不斷保持動态平衡,讓人和系統共同來決策。”孫進說,“人工智能也好,管理制度也好,終究是要落在‘人’這個字上。”
充滿“鍋氣”的智能化
如何讓“人”變得更加強大,是孫進和鍋圈的管理者們,需要思考的問題。而AI,似乎是這個時代裡天然的選項。
“很多時候,企業借助AI,除了讓自身業務更加靈活高效,也是為了塑造一個與時俱進的企業形象,一種‘進階感’”。她坦言,大約一年前鍋圈初涉AI時也是如此,“用我們的業務打個比方,老百姓一日三餐主食是米飯,但是也不妨礙他吃個披薩”。孫進想從新的科技裡,借到更多的力量,讓它為鍋圈裡的人們,提供更多助力。
如今,在鍋圈的人力管理領域,AI技術正逐漸展現其強大的功能。它顯著優化了各項管理流程。據孫進介紹,在人事系統操作層面,AI有效替代了傳統的人工操作,實作了資訊錄入、人力資源服務等基礎工作的自動化。這不僅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還確定了資料的準确性和時效性。“通過AI,我們可以迅速從資料庫中調取員工資訊,為管理層提供即時的決策支援。比如我們可以及時發現員工的特長,人盡其才。”
而在招聘環節,AI能夠根據崗位需求自動篩選履歷,進行初步的崗位适配評估,為人力資源團隊節省了大量時間,也讓招聘過程減少了人為偏見的影響。
此外,針對門店等一線崗位的教育訓練需求,AI能夠快速生成貼近實際工作場景的教育訓練内容,提高教育訓練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同時,AI數字人技術還将被應用于集團文化和戰略的傳播,通過模拟高層上司的講解,確定每位員工和加盟商都能及時擷取并了解公司的重要資訊。
值得一提的是,在營運支援方面,AI也為鍋圈帶來了創新。在社交媒體平台上,AI能夠智能生成招聘文案和圖檔,幫助非專業人員輕松釋出招聘資訊,拓寬了招聘管道。“這些AI應用不僅提升了我們的工作效率,還促進了企業内部的創新和協作。”孫進說。
“原來我這麼厲害”
“人”的狀态,也在與AI的活動中,悄悄地改變着。
“我覺得AI讓員工意識到了‘原來我能這麼厲害’。”孫進說,有了AI的幫助,員工的積極性被大大激發,他們也拓展了自身的能力邊界——他們正在擺脫“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傳統思維,變得不那麼“本分”。
比如,有一位東北的店長,在AI的幫助下,快速把抖音号的粉絲做到了一萬以上;也有不少門店,根據自身情況,靈活生産海報等宣傳物料,精準投放到所在的社群,形成了很好的效果。
基于AI的賦能,鍋圈的人力部門正在牽頭發起一項新技能大比拼,鼓勵員工通過自身管道去宣傳公司。“這是人力資源的一次拓展,AI極大地提高人的主觀能動性,也讓工作更快地形成了閉環。”孫進說。
毫無疑問的是,AI技術在鍋圈的人力管理端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這一點,也展現在鍋圈對全國6000多名門店店長的教育訓練。
利用AI技術,鍋圈打破了原先的時空局限,打造了一個全天候、個性化的學習平台。AI不僅根據每位店長的能力模型和學習進度,智能推送定制化的學習内容,還通過模拟實戰、互動問答等形式,讓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同時,AI還扮演着“智能助教”的角色,能夠即時解答店長們在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有效提升了教育訓練效果和學習效率。
“有的門店屬于夫妻店,店長的專業能力比較弱,需要從頭開始手把手教;有的店長則是經驗老到的職業經理人,他們的目标可能是如何快速開出更多的連鎖店,建立自己的私域網絡,我們需要給他們安排進階的教育訓練内容;還有一些人,可能根本不是鍋圈的店長,但也可以來學。”孫進說。
孫進把鍋圈的店長教育訓練組織比喻為“餐飲業的黃埔軍校”——這條人才鍊,并不完全服務于鍋圈,而有着更大的“野心”與意義。“從這裡走出去的學員未必會在鍋圈工作,但在未來,他們可能成為改變中國新零售的力量。”
從個體到系統,鍋圈正逐漸搭建起自己的人力大模型。這個模型不僅涵蓋了員工的基礎資訊、能力評估,還融入了工作表現、學習成長等多元度資料,為每位員工繪制出精準的職業發展路徑。通過AI的持續優化和疊代,人力大模型能夠更加精準地預測和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而随着人力大模型的日益完善,鍋圈也将順勢發展出自己的“業務大模型”。它将深度融合人力資源與業務資料,通過AI的智能化分析,實作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業務模式的創新更新。值得一提的是,這條“從人力到業務”的路徑,與多數企業的智能化路徑正好相反,但孫進卻很驕傲:“這恰恰說明,鍋圈不是一個從生意到人的企業,而是一個從人開始,去發展生意的企業。”
“有根”的未來
把時鐘回撥到鍋圈上市那一天,孫進看着跳動的股價,感到的是“蠻神奇的”。
畢竟,在她初入鍋圈的2021年,這家快速擴張的企業正在積蓄力量,而一年後,它就兌現了市場的樂觀預期。有時,人們很難用純粹的理性去分析一家企業的成功,在鍋圈的故事裡,有很重要一點,就是“相信”。
這種相信,或許根植于這家企業與生俱來的氣質。
孫進覺得,無論發展到何時,鍋圈一定是一家非常“接地氣”的企業。“我們做的是社群中央廚房,服務的是老百姓的一日三餐,它不是米其林,它沒辦法不接地氣。”
但這并不意味着這是一家守舊的企業。維持傳統與銳意革新,始終在它體内進行着微妙的平衡,形成穩步前進的動力。
“鍋圈是不是傳統的?”孫進說,“我相信它是的,而且我們也為這種傳統自豪。但同時,它也是一家與時俱進的企業。”
事實上,從鍋圈的發展曆程就能看出來——它在河南茁壯成長,在北京上海持續突破,在香港成功上市,又在全國數不清的城市裡落地生根。
“一路走來,我們是一直在擁抱變化的。”孫進說,“但我們始終是有根的。”
鍋圈的根,紮在強大的供應鍊裡,紮在股市的資本裡,紮在遍布全國的一萬多家門店以及它們覆寫的社群裡,或許最終,是紮在人的心裡。
那一抹鍋氣,是一家企業的過去與未來,但歸根結底,是一群人的理想、奮鬥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