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者手持戲樓燈籠,是北京市延慶區高跷表演中的一道獨特風景,深受群衆喜愛且久傳不衰。而要論起制作戲樓燈籠的“高手”,當數“永甯西關戲樓燈籠制作技藝”傳承人時金亮。日前,一場非遺拜師儀式在延慶區永甯鎮舉行——即将年滿50歲的時金亮首次收徒,今後他将向弟子趙建偉傳授戲樓燈籠的制作技藝。北京史地民俗學會榮譽會長梁欣立表示,戲樓燈籠是獨具魅力的非遺項目,如今有當地村民自願拜師學藝,間接印證了傳統民間技藝在延慶地區的文化影響力。
跪拜、敬茶、呈拜師帖收徒現場儀式感滿滿
8月16日上午,延慶非遺“永甯西關戲樓燈籠制作技藝”拜師儀式,在永甯古城“大集有院兒”非遺會客廳舉行。
在主持人的安排下,身着中國傳統服飾的時金亮入坐會場中央。待時金亮落座,趙建偉恭行跪拜大禮,一拜誠心誠意向師父求學,二拜專心緻志為師父敬茶,三拜尊師重道向師父贈禮,并呈上《拜師帖》。拜師之後,時金亮贈《回徒帖》,并将自己親手制作的戲樓燈籠贈送給趙建偉。在《拜師帖》和《回徒帖》上,趙建偉與時金亮先後提筆簽名,并由在場的見證人簽字,拜師禮就此完成。整場儀式用時約5分鐘,簡單質樸又不失莊重。
所謂戲樓燈籠,是永甯西關高跷表演時的重要道具,其外觀像一座古式戲樓,而戲樓燈籠制作技藝則是當地民間藝人傳承至今的一門手藝,2020年,延慶區文旅局确定西關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為“永甯西關戲樓燈籠制作技藝”保護機關。2021年,時金亮被延慶區文旅局評為“永甯西關戲樓燈籠制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永甯鎮西關村至今還保留着70多人的高跷隊,幾乎每個周末,手持戲樓燈籠的民間舞者都會在永甯城玉皇閣旁進行高跷表演。
“我自幼跟随長輩制作戲樓燈籠,在高跷表演中展示戲樓燈籠,這已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時金亮坦言,當天是他第一次收徒,儀式的背後是一份承諾,他會将制作戲樓燈籠的技藝向弟子傾囊相授。
現年35歲的趙建偉是延慶區劉斌堡鄉劉斌堡村人,職業為廚師。他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劉斌堡也有踩高跷、耍燈籠的傳統,但當地燈籠并非戲樓造型,2017年他在永甯的高跷表演中第一次見到戲樓燈籠,就被其獨特外形和文化内涵所吸引。“今日有幸拜時金亮先生為師,日後我将謹遵師教,刻苦研學技藝,将戲樓燈籠發揚光大。”趙建偉說。
戲樓燈籠形成上百年脫胎于中國傳統戲樓建築
戲樓燈籠起源于何時?是由何人創立?這些并無确切的文字記載。時金亮認為,戲樓燈籠的曆史已有上百年之久。
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是北京戲曲發展的興盛期,縱貫古今的劇情故事都依托戲樓演繹。但随着電影、電視的出現和普及、群眾娛樂方式的多樣化,看戲的人越來越少,很多戲樓荒廢、改變原功能、甚至被拆除。據《北京文史資料精選》記載,明清兩代至1945年,永甯城有布局嚴謹的廟宇40餘處,其中就包括兩座古戲樓。戲樓燈籠的造型,正是脫胎于中國傳統戲樓。
時金亮的父親時清書是土生土長的永甯西關人,今年已有74歲高齡。在老人家的記憶中,其父輩就在踩高跷的同時耍戲樓燈籠。在時金亮的兒時記憶中,每逢正月十五前夕,外公杜世貴便會坐在炕頭上紮戲樓燈籠,他在一旁幫忙,手藝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
時金亮介紹,做一盞戲樓燈籠需3到5天。材料包括高粱稈、金粉紙、各色綢布、三合闆底托、LED燈。制作時先将高粱稈纏上金粉紙,紮出戲樓架構,貼上彩色綢布,待四壁拼合起來,再扣上瓦壟造型的屋頂,LED燈安裝在底托上,底托最後與戲樓黏合,一盞戲樓燈籠就此完成。
在漫長的歲月中,戲樓燈籠并非一成不變,經過一次次的改良和創新,才演變成今天的模樣。據時金亮回憶,上世紀70年代的戲樓燈籠,外表糊白色窗紙,靠點蠟燭照明,不僅色彩單調,還時常發生火情;到了80年代,商店裡出現彩色皺紋紙,很快被他們利用上,戲樓燈籠從此有了顔色;2010年以後,市場上出現LED燈,取代了使用多年的蠟燭,演出時再不用擔心引火燒身,而皺紋紙也換成了結實耐用的綢布。
傳統民間技藝獨具魅力讓村民自願拜師學藝
北京史地民俗學會榮譽會長、《北京古戲樓》一書作者梁欣立介紹,北京的古戲樓分布在皇宮、寺廟、園林、王府等地,曆史上有過幾百座,這些古戲樓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和審美情趣,也為傳播文化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通過實地調查,北京現存古戲樓60餘座,基本上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延慶區儲存有10座,是北京的“戲樓大區”。
梁欣立指出,戲樓燈籠作為延慶區的區級非遺項目,保護級别雖不高,但其真實性和獨特性非常突出。
首先,戲樓燈籠是“活着的民間非遺”,時金亮制作戲樓燈籠的動力,完全是出于真心實意的喜愛,并無經濟壓力和傳承壓力,他在自得其樂的同時,還能為更多人創造快樂;其次,鄉村民間的高跷表演因戲樓燈籠而錦上添花,這是非常有趣的文化現象,冥冥之中蘊藏着地方文化傳承的儀式感,這在北京衆多非遺項目中獨樹一幟;值得思考的是,時金亮的戲樓燈籠技藝,源自祖輩傳承、生生不息,如今有延慶當地的村民自願拜師學藝,間接印證了傳統民間技藝在永甯地區深遠的文化影響力。
梁欣立表示,随着時代的發展,先進技術、新材料層出不窮,戲樓燈籠的制作也會不斷進化,相信時金亮與弟子制作的戲樓燈籠,會在各類節慶表演中熠熠生輝。
文/本報記者崔毅飛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