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竹間文化:退躬韓(韓子)詩解析(九十六)

唯識學傳人塗繼成(退躬)

著名文化學者塗繼成:号退躬,唯識學傳人。生于1953年9月9日。少讀古籍,師承唯識一脈。随韓文畦修學世間行。平生依實業文化立身,文思廣涉儒釋道科哲五學。近三十年在川内外公益教學中華傳統學術課題。文稿近六百萬字。曾與許廣清先生共同主編《韓文畦文化思想存稿》。退躬先生文化觀點有“正慧”、“共生慧”等。

十六、《佛無四相》

佛無四相不生嗔,無即還無契道真。離幻先(需)從知幻入,洞明三界總微塵。

這首七絕詩二十八字,可以說把佛家宗下的禅心、教下的四谛、般若智慧、唯識智慧、圓覺智慧全部包含其中了。是以,我們要進入這首詩的内涵,那是用一生的修為恐怕都體驗不完。為了簡明,下面分句進入,略作展開。

竹間文化:退躬韓(韓子)詩解析(九十六)

退躬(塗繼成)先生

竹間文化:退躬韓(韓子)詩解析(九十六)

書法作品

第一句,佛無四相不生嗔。

嗔者,嗔恨,貪嗔癡的嗔。不生嗔,也就是不生貪嗔癡,嗔代表三毒,哪三毒?貪嗔癡三毒。全部佛法作為藥,所要醫的病,就是衆生病,衆生所有的病,都可以用貪嗔癡三毒來概括。

“佛無四相不生嗔”,就是說要把衆生的病,把人間所有的病醫好,就叫不生“嗔”。怎麼才能醫得好?“無四相”。“誰”“無四相”?“誰”把這個病醫好了?“佛陀”,他醫好了,他沒有“四相”。

什麼是“四相”?哪“四相”?談“四相”,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談。首先,從“色”的方面,“四相”分為地相、水相、火相、風相。在佛教經典中稱為四大相,也稱四大種。由這四大種構成宇宙,構成物質世界,構成器世界。是以世間是由這四大相、四大種構成的。由這四大相産生了空間、時間,産生了萬事萬物以及萬事萬物的差别與變化。

什麼是“佛無四相”?這個“無”字,就是沒有對這“四相”的執着、對這“四相”的斷滅。也就說對這個物質世界、對宇宙時空、對自然萬物的一切存在、運動、變化,佛既沒有執着,也沒有斷滅,就稱為“無”。這是從“色”的角度講“四相”。

從另一角度,從“生”的角度,“生”第一指生命;第二指“産生”與“消滅”,簡稱“生滅”。從“生命”和“生滅”的角度講“四相”,哪“四相”?就是《金剛經》裡講的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也稱為“四相”。前面講的是物質色相的“四相”,現在是講的是精神生命的“四相”;簡稱前面是從空間的角度講“四相”,現在從生命、生滅的角度,是從時間來講“四相”,空間上“無四相”,時間上也“無四相”,“佛無四相”主要是指這兩個方面。當然,在佛經裡“四相”還有很多種表達,就不一一列舉了。

“佛無四相”,是指的從物質世界空間的角度,沒有地、水、火、風這四大相;從精神、生命、時間的角度講,無我人衆生壽者這四相。色心二法,時空二義,就把“四相”超越了,這個超越就是既不斷除它,也不執着它,那麼這個“佛無四相”,就不生貪嗔癡了。由此對宇宙的一切變遷,時空萬物中的一切風雲變換,人間滄桑的無數成敗得失,生命中的一切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生老病死,都不貪、不嗔、不癡。而貪嗔癡展開的各種精神、病痛,也就統統的化解了,這就叫“佛無四相不生嗔”!

就這一句,佛如何無四相,如何滅掉貪嗔癡,佛陀逝世後的小乘佛教,總共用了五百年,專講“無四大之相”,是以不要小看這句話。

第二句,無即還無契道真。

一首詩裡面用了三個“無”,第一句有個“無”,“佛無四相”的“無”。第二句又用這個“無”,“無即還無”,兩個“無”了。加前面那一句一共三個“無”,就可知這個“無”字的重要性。

“無”在道家是核心概念,有無相對的陰陽終極中的一半,有一半的終極稱“無”,還有一半的終極稱“有”。“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随。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這個“無”在《道德經》八十一章中,是靈魂概念,核心概念,直接就代表“道”。

在佛家,這個“無”代表“空”,“空”是般若智慧的靈魂。佛門簡稱“空門”,佛學簡稱“空學”,佛性簡稱“空性”,佛道簡稱“空道”。可見“空”是佛家的靈魂,而“空”和“無”是一個内涵的不同表達而已,是以這個“無”既是道家的靈魂,也是佛家的靈魂。

但是無論道家談“無”也好,佛家談“無”談“空”也好,都是從對治的角度來談的。佛家談“空”是針對“色”,《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以“空”是針對“色”而言。道家談“無”,是針對“有”來談的,剛才談到《道德經》第二章說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有”和“無”相對。是以佛家在其它學說中談“有無”,“有”稱為“妙有”,“無”稱為“慧無”或“空無”等等。是以無論是道家談“無”,都從“有”的角度對着來談“無”。

從這裡我們就看出,“無”也好,“空”也好,雖然是靈魂、是本體、是道,但卻是在對治的角度來談的“無”、談的“空”。是以要達到究竟的圓滿,要達到道體的全然,就需要超越對治。站在産生對治或回歸對治的角度來進一步使這個道、使這個究竟,達到圓滿程度,就還需要超越對治,要超越對治就涉及到對“無”的超越了,是以“無即還無”這句話就必然展現出,如果隻談“無”,那就還在“空”的層面,還在“無”的層面,還在“道”的對治層面,還在宇宙本體的對治層面,簡稱《易經》所說的,還在陰陽的層面,從佛性講還在對治的層面。

那麼,陰陽背後是什麼?對治背後是什麼?陰陽背後是太極,佛家色空對治的層面背後是不二,叫色空不二,也叫真如。是以超越對治,對“無”進行進一步圓滿、究竟、升華,這就叫“無即還無”!“無即還無”就是把對治本身都超越了,把前面這個“無”字都去掉了。就像得道的人把道去掉了,成佛的人把佛去掉,得空的人把空也去掉了,一個道理。我們就可以簡稱說“無即還無”,“空即還空”,“道即還道”,“佛即還佛”等等,都可以這樣說。這樣就超越對治,達到究竟圓滿。

達到究竟圓滿的時候,就叫“契道真”,契合的契,契就是相應。就像我們的合同,撕下來半邊,今後相遇,要想把這個契約,把這個合同合攏,就把撕下來的半邊契合。這個“契”就是相應的意思,相合、相符、相應就稱為“契”。“契道真”就是把道的本真、把佛的真如、把宇宙的終極本體,進行最徹底、最究竟、最圓滿的相應,這就叫“契道真”。

怎麼來“契道真”?“無即還無契道真”,超越對治,學道為了得道,得道以後連道就丢了;學佛是為了成佛,成佛以後連佛的名字都不要了,這就叫“無即還無”,這就“契道真”了,契大道之真。契大道,達到道法自然;契真如,一真法界,本來無二。沒有佛、菩薩,也沒有衆生;沒有覺悟,也沒有迷惑;沒有貪嗔癡,也沒有戒定慧;沒有真善美,也無沒有假醜惡,這就叫“契道真”。

第三句,離幻先從知幻入。

說起這一句啊!是我愛上韓老兩百首《聞希庵寂居泛詠》的一個趣旨所在,契機所在。我為什麼深深地愛上這兩百首七絕,就與這句話有最大的關系,曾經為這句話我自己作了一副對聯,這幅對聯就是從這句話裡面直接化出來的。

上聯是“離幻先從知幻入”,下聯也用韓老的另一詩句略變一下:“随潮何礙共争潮!”

韓老的原句“離幻需從知幻入”,我把它改了一個“先”字。這是在禦馬挂曆上有的,我做了十九年的文化挂曆,全國當時在任何一個地方找不到用十九年時間全部做中國傳統文化古典詩書畫三位一體的這種挂曆。

“離幻先從知幻入”魅力之深,首先解“幻”字,全部佛家智慧唯一的落腳點,就落到這個“幻”字上,佛家智慧就是為了讓你“知幻”,“知”什麼“幻”?《紅樓夢》的“夢”字就是“幻”,《紅樓夢》造的“太虛幻境”那個“幻”。“幻”不僅僅指的人生,而且也指人間;不僅僅指人間,還指天地間;不僅僅指天地間,甚至還指宇宙間。“太虛”二字指宇宙,太虛也是幻境,就是宇宙,也是幻境、幻相。

佛家智慧,道理究竟、圓滿、徹底,也就是“契道真”,“無即還無契道真”,也就知道整個宇宙全部是一片幻覺、幻境,居無定所,法無定法,無常,就是幻境。佛家就為了“觀”這個無常,“觀”這個夢境、幻境、無常境。蘇東坡說:“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後來的版本是:“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兩種版本長期流傳都是不二的,是一樣的道理,都可以用。是以《紅樓夢》,一個“夢”字,為什麼《石頭記》不為人們所用?《紅樓夢》卻被人們所記住,就是因為這個“夢”字,就是這個“幻”字。

全部佛家智慧用“觀照”;不僅僅用眼,而且用心;不僅僅用心,而且用心之究竟的密碼來觀照、來體認、來修持這個“幻”字。“幻”不是沒有,一部《妙法蓮華經》講了二十多年,最後說的就是三個字,哪三個字?“空、假、中”,“空、假、中”三個字中“假”就是“幻”,假者就是宇宙萬相、生命萬相、物質萬相、精神萬相的全部,隻要是相,《金剛經》說的“凡所有相(就是指的這三相),皆是虛妄。”虛妄就是幻,幻就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既見如來”。如果真正認到這個“幻”字了,就成“如來”了。如果真看成一個“夢”了,看成一個“幻相”了,看成一個假了,那麼就真正成為“如來”了。是以說“幻”字實在是在全部佛經的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各種各樣的經典派别裡面,無一不說這個“幻”字。

“離幻需從知幻入”,真正要離開這個幻相,達到佛陀的境界,在沒達到佛陀境界之前,都生活在幻相中,都生活在一個“假”字裡面。這種假,不是物質的假,就是精神的假。用莊子的話說,就是“三棄”,“棄世”、“棄形”、“棄知”。無論是哪一個人,不是活在世界的假象中,就是活在身體的假象中,否則就活在心靈、精神世界的假象中。是以真正要達到“逍遙”,就要對這三種假象進行超越、棄掉,棄掉物質世界的假象,包括社會世界的假象。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合起來稱為“世”,因為是假的,是以要“棄世”。第二要“棄形”,“棄形”指的就是肉體、身體,《養生主》專講這個道理。用佛家《心經》講就是“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肉體是假的,肉體裡各種感受喜怒哀樂、善惡美醜都是假的,這就稱為“棄知”。

“棄形”、“棄知”把肉體、精神中的所有現象、所有作用、所有功能、所有結構都看透看穿,達到最後一個 “空” 字。用莊子的話說就是一個氣,氣組成這一切,由氣組成心靈世界,由氣組成肉體世界,由氣組成環境世界,是以講“三棄”就是這個道理。

用佛陀大小乘、顯密教、教下宗下所有的說法,就是把它看空,因為它是虛假的,是幻的。《圓覺經》有一個号稱“無上大法”的法門:“知幻即離,不作友善;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是以“離幻”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叫你“離幻”?因為真正學佛就落到“離幻”這兩個字上,離開這個幻覺般的、夢一般的精神世界、肉體世界和物質世界。是以《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幻”,是以“離幻”就講完了。怎麼才能“離幻”?“先從知幻入”或“需從知幻入”。而我們現在把人生看成夢、把人間看做夢、把物質世界、精神世界都看成夢,隻是一種理論上、文字上或者口頭上,把它看成了夢,看成了幻。當進入這個思想境界時,自己覺得已經得道了,已經離開了,而這恰恰是千古學佛的最大誤區,也是最大悲劇。一切口頭禅、文字禅、狂禅、呆禅、野狐禅、葛藤禅等等都從這裡出來了。

原因是什麼?沒有從“知幻入”。你說它是假的,你進入假的了嗎?你說人間是夢,你真正進入人間深處沒有?有很多書呆子,在書房裡坐一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風聲雨聲全然不顧,家事國事根本不管,天下事充耳不聞。說人間如夢,這個夢,入都沒入,連知都不知道它是夢,又何談離開這個夢?就像有的人說,我不要名利,我早就超越了名利,結果說錢錢沒有,說名名沒有、說功功沒有,什麼都沒有。沒有功何談抛棄功?沒有名何談抛棄名?沒有利何談抛棄利?是以,沒有“幻”,又如何“離幻”?沒有“假”,又如何離開“假”?

韓老在這個地方是用了一生的心血和無量無邊的心酸說出了這句話,這句話是透骨透髓的話。這是跟韓老的百年滄桑、一生遭遇,可以說是打落牙齒合淚吞,得出的杜鵑啼血般的心得體會,是用這樣的心得體會寫出了“離幻需從知幻入”。

真正看空這個人生、看空這個人間,那是要飽經滄桑,是要磨砺人生,把人間滄桑,把人間遭遇吃透、嘗盡後,才知道人生如夢啊!人間如夢啊!是以“離幻需從知幻入”,這個時候再來談一個“空”字,那才是貨真價實的一份“空”的智慧和一份“空”的内涵。這才是真正的“空”。

最後一句,洞明三界總微塵。

“洞明”,曹雪芹在《紅樓夢》裡有一幅對聯,上聯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下聯是“人情練達即文章”。“洞明”二字,透徹地洞察,明白曉暢,一覽無遺,這叫“洞明”。是以說真正“洞明三界”,哪“三界”?佛經的正規定格,“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老百姓有句俗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有的人解釋“三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這個話也可以作友善解。但是正規的定格,“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所有的生物,凡有情感、有欲望的生物,都在第一界欲界裡面。比如食欲、睡欲、性欲,由這三欲派生的一切其他欲望,包括錢的欲望,情的欲望,各種真善美的欲、假醜惡的欲等,一切的欲都欲界裡。是以,人是欲界中的最高精英,人就活在欲界中。要以欲界為代表就以人的生命為代表,生命中有各種各樣物質、精神的欲望。

第二界,色界。色界就超越欲界了,超越了情感,超越了各種意志和追求。就純粹是形形色色,有形狀、有摯愛、有色相的這樣一個階段。這就在無生命、無情感、無欲望的階段,包括我們精神世界的有些現象,比如純科研、純哲學這一類似的都是純物質的、無機物的,這都屬于色界範圍。

無色界,當然更包括那些無形、無相,有為的各種精神智慧、精神理念、精神現象中生生滅滅、千變萬化的存在。重重無盡的功能作用,如能量世界、量子世界、四大作用力(萬用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它沒有欲望,它沒有形色,但它是能量的一種層次、能量的一種存在的千變萬化,這叫無色界。

是以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是佛家智慧對整個宇宙分的三個基本層面。韓老說“洞明三界”,能不能洞明?如果不能洞明,“離幻”就做不到,要回到真如本性,要說得空,也隻能說說而已,得不到,做不到。

“洞明三界總微塵”,這個“總”字,總是,總不過,總擴下來,就是洞明三界總不過是微塵。空間上講就是微塵,時間上講就是刹那。是以微塵,刹那,是佛教智慧的用語。“洞明三界總微塵”,三界總是微塵,刹那而變化出來的東西。什麼叫微塵?量子力學所說的比中子、質子、誇克還小的、微妙的這種所謂“鄰虛塵”、“極微塵”,在《大道問學》中專門講到這個,由鄰虛、極微到微塵,微塵乘以七倍就是金塵、水塵、耗塵等。用現代話講比基本粒子還小的,比波粒二象性還要微妙的真實存在。并不是“空”就是沒有存在了,“空”就是指的這種存在,“空始教”說這種真實的存在就是指的“鄰虛塵”的微塵。是以“洞明三界”這種微塵就是所謂道真,所謂的宇宙真如、佛性真如、大道本體都是指的這個。一切假象最後的真,都在這個地方。是以“洞明三界總微塵”啊!

這個時候同體大悲了,無緣大慈了,衆生平等了,到這個地步,就是得道了。從這個角度,看到的世界是真實的。是以“空”并不是指的沒有,“空”是指存在,真實的存在。這種真實的存在,表現為各種差别、各種變化、各種山河大地、蟲魚鳥獸、人間萬象,而各種無數的你争我奪都是假、都是幻、都是夢。是以要離假、離幻、離夢,先從知假、知幻、知夢入。是以“離幻先從知幻入,洞明三界總微塵”。就是這個義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