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旗升曙光|2分零7秒,和“刻在血脈裡的旋律”

2分零7秒,可以做些什麼?

國旗護旗隊齊步走到國旗杆基座,升旗手振臂一揮,國旗自底端升至30米高的旗杆頂部,時間是2分零7秒。

太陽露出地平線,升至與地平線相切,時間也是2分零7秒。

清晨,伴随着第一縷陽光,天安門廣場上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開啟了新的一天。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按動電鈕,升起了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此後,升降國旗儀式曆經多次大變革,從1人升旗壯大至如今96人的國旗護衛隊,升旗儀式更加莊嚴隆重。

而五星紅旗始終在天安門廣場中央迎風飄揚,見證了新中國75年來風雲激蕩的光輝歲月,見證了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曆程。

如今,看升旗依舊是獨屬于中國人的儀式感。每個黎明,數以萬計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提前守候在這裡,一起等待國旗升起,在一場莊嚴的儀式中,抒發着滿腔的民族自豪感。

紅旗升曙光|2分零7秒,和“刻在血脈裡的旋律”

2023年10月1日,30.2萬市民遊客齊聚天安門廣場,共同見證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莊嚴時刻,慶祝新中國74周年華誕。攝/北京日報記者 潘之望

“一人升旗”

如今或許少有人知道,最早承擔升旗任務的是電工師傅。

由于國旗杆下的升旗系統為電動裝置,開國大典第二天,設計其電力系統的北京供電局就開始負責日常升降國旗的任務。

後來近26年裡,電工胡其俊成了天安門廣場上唯一的升旗手。沒有國歌伴奏,沒有群衆圍觀,他一個人完成了升旗的工作。

1976年,“一人升旗”結束了,接替他的是北京衛戍區的警衛戰士,旗手人數由過去的一人改為兩人。

也是在那一年,五星紅旗開始每天在天安門廣場中央迎風飄揚。兩名衛戍部隊的戰士一人扛旗,一人護旗,并肩而行。通過天安門前的斑馬線時,還要給穿梭的汽車和自行車讓道。

等太陽快落山了,就按動電鈕降下國旗,把國旗扛回來,放在駐地的房檐下。

那時候,升旗依舊沒有隆重的儀式,不奏國歌,升降國旗的時間也不固定,距離組建起如今廣為人知的“國旗班”還有6年。

國旗班

1982年12月28日,原武警北京總隊第六支隊十一中隊五班進駐天安門,擔負天安門廣場升降和守衛國旗任務,自此天安門廣場開始有了“國旗班”。

彼時,天安門國旗班第一任班長董立敢提出,應該有一個神聖莊嚴的升旗儀式來表達億萬人民對國旗的熱愛之情。

很快,經上級準許,旗手人數由原來的2人升至3人,還按照北京天文台編拟了一個升降國旗時刻表。

新的升旗儀式始于1983年2月1日。中間一名旗手扛旗,兩側各有護旗手,三人都腰紮武裝帶。莊嚴與神聖的儀式感開始吸引普通群眾駐足。

紅旗升曙光|2分零7秒,和“刻在血脈裡的旋律”

1983年,“國旗班”戰士穿梭于天安門廣場,引發市民圍觀,人們逐漸開始駐足觀看“升降旗儀式”。圖源:北京日報

1986年元旦起,中央電視台将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鏡頭作為新聞聯播的片頭向全國播放,時間長達一年。或許從這時開始,前往天安門廣場親眼目睹升旗儀式,成為無數國人的心中願望。

随着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的頒布,國旗升降儀式的改革工作也提上了議事日程。

8年後,經國務院準許,這支3人的隊伍增長到了36人。同時發生變化的還有國旗基座與升旗儀式。

撤掉國旗杆四周封閉的栅欄後,戰士們不用再翻越欄杆了。基座被改建為平面三層,内層是邊長6米、高45厘米的漢白玉平台,基座中心是30米高的銀灰色國旗杆。

紅旗升曙光|2分零7秒,和“刻在血脈裡的旋律”

1991年5月1日,掌旗員肩扛五星紅旗,在護旗兵護衛下正步走向天安門廣場。攝/北京日報記者 張風

1991年5月1日清晨,一支由36名身着戎裝的國旗護衛隊官兵和60名武警軍樂隊官兵組成的橄榄綠方隊,在《歌唱祖國》的軍樂聲中,從天安門城樓中間門洞出發,跨過金水橋和長安街,正步行進至國旗杆基座,橫看成列,縱看成行。

138步,是戰士們從金水橋走到國旗杆下的步數,每一步都是75厘米。

4分鐘後,擎旗手将一面寬3.3米、長5米的特大号國旗交給升旗手。軍樂隊奏響國歌,升旗手按動電鈕,鮮豔的五星紅旗在雄壯的國歌聲中緩緩上升。2分零7秒後,國旗飄揚在旗杆頂端,在初升的紅日下熠熠生輝。

紅旗升曙光|2分零7秒,和“刻在血脈裡的旋律”

1991年5月1日,莊嚴的五星紅旗在晨光中飄揚。攝/北京日報記者 李士炘

這是繼1949年毛主席親手升起第一面共和國國旗後,最為莊嚴、隆重的升旗儀式。那日,上萬名群衆聚集在天安門廣場,共同見證了這一曆史性的時刻。

此後27年,風霜雨雪,嚴寒酷暑都未曾阻擋過這支隊伍的腳步。每月逢1日、11日、21日,軍樂隊隊員在升旗現場演奏國歌,平日則播放國歌錄音。

精準的步數與時刻是儀式莊重的保證,而落到每一位戰士頭上,則是需要不計其數的訓練才得以形成的肌肉記憶。

一位護衛隊老兵曾說,要從一名普通軍人到一名合格的升旗手起碼要脫幾層皮。

頂着風練站立,迎着太陽練不眨眼,甚至還把螞蟻捉來放在臉上練面部表情不變形。夜晚睡覺時不枕枕頭,要求四肢平展,仰卧而眠,不能側卧和俯卧,這些共同構成了新兵訓練的日常。

6200餘次升降旗任務,零失誤,這是“共和國第一升旗手”高紅甫2015年退伍時的“戰績”。

2004年7月,高紅甫接過了升旗手的“接力棒”。如何在國歌奏響的瞬間,迅速将17平方米的國旗向空中撒出一個扇形?又要如何在國旗降至杆底的一刹那,迅速将其收攏成一個錐形?高紅甫有自己的秘訣。

為了練撒旗,他拿着3公斤的啞鈴練臂力,一練就是一整天。為了練收旗,他手掌外側将國旗一把把砍在旗杆上,與旗杆硬碰硬發出“嗒嗒”的響聲。肌肉記憶總是伴随着肉體的疼痛,白手套爛了一副又一副,成片的血泡結痂脫落。

“人旗合一”是他在接受采訪時說得最多的話,一整套升旗動作要在30秒内完成,一氣呵成。“不能融在一起,旗就不聽你的。”

儀式感

2018年1月1日清晨,近10萬群衆靜候在天安門廣場,即将在他們眼前呈現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擔負升降國旗的任務後,舉行的首次升旗儀式。

7時32分,升旗号角劃破長空,升旗儀式正式開始。

36人的隊伍成長到了96人。96名解放軍儀仗隊隊員組成的護旗編隊,從城樓中間券門走上金水橋,30名禮兵肅立兩側迎接國旗。

紅旗升曙光|2分零7秒,和“刻在血脈裡的旋律”

2018年1月1日7時36分,天安門廣場迎來新年首個升旗儀式,迎着清晨的曙光,首次擔任升旗任務的解放軍儀仗隊升旗手将五星紅旗高高抛起。攝/北京日報記者 和冠欣

依舊是4分鐘後,伴随着解放軍軍樂團奏響的《義勇軍進行曲》,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展開,與噴薄的朝陽一同升起。

更新後的升旗儀式,除了每月第一天為96名護旗隊員,平日也增至66名,護旗隊動作,升旗時長,軍樂團出場和演奏位置等多個細節也做出了同步調整,還在每月首日增加了号手和禮兵的迎旗環節。

威武雄壯的氣勢,莊重威嚴的氣氛,都彰顯着中國人民闊步新征程的自信豪邁。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将看升旗視作一項必“打卡”項目。如何預約,如何占據前排的位置,如何快速通過安檢,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于是,由個人經曆濃縮成的不同版本的攻略,在各種社交平台上傳播開去。

淩晨3點剛過,最早通過安檢通道的人就開始在天安門廣場上“百米沖刺”,因為奔跑速度決定了最終能站在哪裡看升旗。

找好位置後,最後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等待。看着天安門上空,從烏黑逐漸變淡,透出了克萊因藍,再變淡成了天藍,最後透出日出前的一抹粉色,三軍儀仗隊走出來了!

邁過長安街,他們踢着正步,齊刷刷地向升旗台走去。後排的年輕家長總會把自家孩子扛在肩頭,讓他們在更開闊的視野裡,看着國旗升起。

幾乎每個親曆升旗儀式現場的人都會想起唱國歌。隻要伴奏響起,所有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唱起來,畢竟這46秒是刻在血脈裡的旋律。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