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複旦大學文科一級教授、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教授在接受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專訪時談到:發展新質生産力,民企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轉載演講整理稿,以飨讀者。著名經濟學家、複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張軍近日在接受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專訪時談到,發展新質生産力,民企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設好一個平穩和優化的政策環境,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我相信中國經濟依然會凝聚來自底層的創業和創新活力,獲得克服短期困難和挑戰的勢能,激發全社會内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著名經濟學家、複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張軍
發展新質生産力 民企發揮重要作用廣州日報:您認為,民營經濟在大陸目前和今後經濟發展中起着怎樣的作用,在發展的過程中又面臨着哪些挑戰?張軍:《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中提到,“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這個提法是基于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和産業疊代更新大趨勢的客觀認識而做出的評價。從2012年到2023年,民營企業占全國企業總量由79.4%提高至92.3%,個體工商戶由4000餘萬戶增加至1.24億戶。2012年到2023年,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年均增長11.1%,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30%左右增長至50%以上。從改革開放幾十年的情況來看,民企專利數量多,在國際上也可以發揮強大的競争力。在科技創新、數字經濟以及包括新能源、資訊通信、生物制藥和AI等領域,也有民營企業走在最前沿。在新質生産力方面,要拿出硬科技,民企具有激勵機制優勢。但是,民營企業在當下面臨的風險和不确定性有所上升,除了全球經濟和貿易格局發生根本性改變之外,國内經濟結構和戰略方向的調整也影響了他們在國内面臨的市場環境。我們看到,“三期疊加”的綜合征導緻目前很多地方營商環境的穩定性有所改變,地方民營企業和投資者的預期出現不穩,民企在市場準入和要素擷取等方面沖突仍較突出,民營企業産權和企業家權益保護還不夠充分。民營經濟發展需要穩定、可預測的法治環境廣州日報:您認為,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意義是什麼?其重點在哪裡?張軍:中國發展到今天,市場經濟越來越呼喚法治。今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公布的2024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中已經把民營經濟促進法列入在内。其中提到“防範不當立案、選擇性執法司法、趨利性執法司法或地方司法保護;避免超權限、超範圍、逾時限查封扣押當機财産;依法依規開展羁押、留置”等措施。我相信市場非常期待這部法律能在有效限制地方政府部門濫用權力和保障企業家與投資者的權益方面提供一個可以依賴的法治力量。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出發點最重要的是靠法治限制地方政府部門的不當幹預。是以,用法律的形式把民營經濟的地位、重要性,特别是保障民營經濟發展過程所需的穩定、可預測的法制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既管得住,又能搞得活”,最重要的其實就是政府跟市場之間的邊界一定要清晰。實際上,這些年,我們的司法制度也在改革,目的之一就是加強對民營企業的保護。這些改革包括,第一,通過設立跨省市的巡回法庭,希望有效降低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訴訟成本;第二,省以下法院人、财、物改為省級統管,破解省以下法院借用司法手段,實施地方保護等違法行為。盡管在改革中也還存在一些新的問題需要解決,但總體上這些改革對保護民營經濟的發展是有幫助的。複旦大學經濟學院的博士生最近從統計上做了實證研究後發現,通過以上的改革,可以提高民營企業的勝訴率,這就說明改革有一定的效果。以上這些政策法規的制定和落實,無疑對民營經濟的發展和市場主體的預期改善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在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方面,國家對于規範行政執法,防範地方政府的不作為與亂作為,包括對化解中小民企在遭受大企業拖欠賬款問題上的困境都給予了高度關注。《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曾提到,要修訂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進一步完善解決機關、事業機關、大型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問題的制度安排。要大力支援中小微企業和中低收入家庭廣州日報: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深化改革,除了立法以外,您認為還應該做些什麼?張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創造了90%以上的就業,政府當下需要考慮的是,怎麼能更好地幫助它們恢複元氣。現在政策的重點應該針對這些急需幫助的群體,直截了當地把政策給到他們。比如,延續對于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房租的減免政策等,這就是實實在在的。要恢複經濟,就要從這些地方做起,緩解他們的财務壓力,重建信心。長遠來說,我們必然要從過去的建設财政逐漸轉變到福利财政,相應地,稅收制度也要以間接稅制逐漸轉變到直接稅制,進而使得納稅人的意識越來越強。通過設立各種家庭支援項目、社會福利項目去支援幫助中低收入家庭、困難家庭,增加家庭的實際收入。包括在經營過程中遇到困難的中小微企業,符合條件的就立刻可以享受政府的支援。此外,在稅收政策方面,針對民營企業也可以給予減免和優惠,在當下民營經濟面臨的預期還比較差的時候,稅收需要一定的靈活性,比如優惠和減免。廣州要繼續扮演好國際大都市角色
廣州日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建立高水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方面,廣州如何勇挑大梁?張軍:改革開放以後,廣東的市場經濟是最發達的,在全國範圍内,廣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品質水準最高,民營企業做得最好,市場化程度高、活力強。電子、通訊、電動車等國際上叫得出的著名企業幾乎都在廣東,廣東的硬科技和創新能力都相當厲害,在新質生産力方面,廣東的優勢也非常明顯。作為商貿、文化中心,廣州的教育和醫療都非常厲害,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繼續扮演好國際大都市這一角色,堅持綜合實力優先的發展模式。對于廣東而言,最重要的是把本省的市場經濟體制和民營企業做得更好,更有力地發展硬科技産業,各個省内城市基于自身的條件和基礎,發揮好自己的産業優勢和特色。我的看法是,廣東要緻力于把省内的市場經濟和民營經濟做得更好,要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張軍教授,1963年生,經濟學家。現任複旦大學文科一級教授、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馮秋瑜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馮秋瑜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蔡淩躍
編輯:崔潤恩
責編:楊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