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花1元治空氣,可換來3.5元回報|國際清潔空氣藍天日

花1元治空氣,可換來3.5元回報|國際清潔空氣藍天日

2024年9月5日,藍天下的北京首鋼園區,PM2.5僅為1微克/立方米。南方周末記者宋炳晨/攝

一場夜雨洗去了北京城的喧嚣,天空宛若碧玉,在昔日首鋼園區冷卻塔後展開,遠處西山上的小亭清晰可辨。

煙囪高聳,鋼鐵巨獸晝夜轟鳴,位于石景山的北京首鋼園區曾是重化工業的代表。如今,曾作為北京冬奧會核心場地的它,工業的塵埃已徹底抹去。

2024年9月5日,在此舉行的國際清潔空氣藍天日主題活動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駐華代表塗瑞和說,這裡當天的PM2.5僅為1微克/立方米。

每年9月7日是“國際清潔空氣藍天日”。2019年的聯合國大會上,為強調改善空氣品質,保護人類健康,決定設立這一紀念日。2024年“國際清潔空氣藍天日”的主題是“進行投資,即刻保衛清潔空氣”(Invest in Clean Air Now) 。

花錢治空氣可以帶來什麼?

能源基金會支援的一項研究的初步結果表明,大氣治理效益費用比為3.5,即投入1元錢,能換來3.5元錢的回報。

“投資清潔空氣,改善空氣品質,不但沒有拖累經濟,反而取得了空氣品質改善和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雙赢。”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郝吉明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不隻是健康收益

投資空氣帶來的效益展現在多個方面。

首先是健康收益。上述研究顯示,中國“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間,全社會投資清潔空氣的總成本預計約2.4萬億,取得的健康收益約3.5萬億。

空氣污染影響人類健康早已成為共識。2024年5月,《柳葉刀》發表的《全球疾病負擔2021》顯示,在88個危險因素中,顆粒物空氣污染是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之一,占總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的8.0%。

長期暴露于空氣污染中與許多健康問題相關,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過早死亡,尤其是在開發中國家和低收入地區,影響尤為嚴重。《柳葉刀》研究認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來控制空氣污染,未來幾十年全球預期壽命的改善可能會受到顯著影響。

除健康收益外,上述能源基金會支援的研究顯示,投資清潔空氣還拉動了GDP增長3萬億,取得額外稅收4800億,提升了居民的收入約1.4萬億,增加了就業770萬人,實作了累計的協同二氧化碳減排量超過24億噸。

“這讓更多的亞洲開發中國家覺得,自己也有希望走這樣的路徑。”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區項目總監萬薇常聽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擔憂,投資清潔空氣會帶來高昂的成本,對經濟發展起反作用。她認為中國提供了十分有力的例子——過去11年間,在快速改善空氣品質的同時,依舊保持了高速的經濟增長。

錢花在哪了

2013年,北京空氣污染正嚴重的時候,郝吉明開着車,想看看霧霾的邊界在哪裡,他一路向北,開出五環、開到長城,沒有藍天;開到延慶,才見到天空稍泛藍。

也是那一年,被稱為“大氣十條”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頒布,成為中國第一個針對PM2.5的行動計劃。該計劃提出,要通過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嚴格控制工業排放、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等多項措施,在全國範圍内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大幅降低PM2.5等主要污染物。

郝吉明回憶,近十年國内投入資金,開展了多項重要研究課題,包含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中國大氣複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響與應對機制等,按照基礎研究查明原因、開發新技術、開展應用示範,推動地方和企業行動等步驟,逐漸推進。

除科研外,諸多領域與投資清潔空氣相關。比如UNEP釋出的《2024年國際清潔空氣藍天日實用指南》提到,投資供應鍊管理以減排;投資能源轉型,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在教育領域投資提高公衆認知;保護森林、濕地和海洋;以及推進國際合作等。

從霧霾圍城、紅色預警到北海瓊華觀白塔、故宮門前攝星軌,生态環境部宣教中心主任闫世東感到“10年前,誰也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生态環境部資料顯示,2023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相比2019年下降了16.7%。

花1元治空氣,可換來3.5元回報|國際清潔空氣藍天日

2022年9月24日,北京故宮角樓星軌,景象夢幻绮麗。視覺中國/圖

治理進入“深水區”

根據《北京市生态環境狀況公報》,北京市2023年空氣中PM2.5年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

但放眼全國,郝吉明認為,北京還處于爬坡階段,全國339個城市中,按空氣品質從好到差排序,北京最差時可排到200多名,“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依舊任重而道遠”。

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全球空氣品質指南》建議,PM2.5年均濃度為5微克/立方米。

北京連續三年達到中國的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标準,但這一數值僅達到了WHO第一階段35微克/立方米的過渡值,是5微克/立方米的6.4倍;全國的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也是這一數值的6倍。

全國來看,2024年6月,中央生态環境保護督察組回報顯示,重慶、湖北、浙江、上海等地空氣品質出現反彈或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進不力。例如重慶市“兩高”項目盲目上馬監管缺位、涉氣行業管理不到位、督察整改不力,有關部門和地方對大氣污染防治形勢缺乏清醒認識。

生态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曾多次公開警示,“空氣品質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

空氣污染治理已進入深水區。郝吉明發現,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污染的一大特征是硝酸鹽和二次有機物快速增長,甚至在冬殘奧會等區域聯防聯控、工業源活動水準大幅度降低的特殊時期,仍然難以阻止硝酸鹽的快速生成。

硝酸鹽由氮氧化物轉化而來,其主要來自機動車尾氣和工業排放,VOC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則主要來自工業生産過程、汽車尾氣和油氣揮發等。

這兩類污染物不僅直接影響空氣品質,還會在大氣中發生複雜的化學反應,生成二次污染物,控制難度大。

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打赢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之後,2023年12月,《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印發,要求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分别下降10%以上。

花1元治空氣,可換來3.5元回報|國際清潔空氣藍天日

梁淑怡|插圖

南方周末記者 宋炳晨

責編 汪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