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兒女情
秦皇島市廣播電視台記者 張涵碩
在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劉家營鄉有一個小山村,村頭立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着兩個大字——知恥。當地村民為什麼要立這樣一塊石碑?這“知恥”又從何而來呢?
河北省盧龍縣劉家營鄉小山村門口的“知恥”碑。資料圖
1976年唐山大地震,村子周邊的長城坍塌過半。和長城一起倒塌的,還有村裡那些老舊的房屋,而城牆坍塌後的長城磚,則成為村民們重建房屋的主要材料。這之後的幾年裡,他們開始習慣性地向長城索取,于是村裡的院落、房屋,甚至是廁所、豬圈、雞窩都是用長城磚砌成的。這麼做,在當時或許是生存所迫,但多年後,卻成為人們心中難以言說的痛,而這便是他們知恥的由來。那些年,類似的情況在長城沿線時有發生,盜取磚石、刻字留名,甚至掘牆修路。一次采訪中,長城守護員老張和我說:“看那邊的敵樓,當年被人拆了,裡面的銅錢、鐵箭頭都是成麻袋地裝。八麻袋,整整八麻袋啊,全都賣了破爛,連那些用來燒火的罐子也被人拿去腌了鹹鴨蛋。”山海關、嘉峪關、八達嶺、黃崖關……如今這些閃亮的名字,在當年都遭遇過類似的情況。這一切都在警示着我們:長城保護,刻不容緩。
就在這時,新聞工作者站了出來。1984年,《北京晚報》等多家機關聯合釋出啟事,号召全社會共同捐助修複長城。黨和國家上司人鄧小平、習仲勳親筆題詞“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神州大地上掀起了一場“保護長城、愛護長城,奉獻愛心、捐助善款”的活動,神州大地上的這場活動也讓保護長城繼續推進。
繡滿名字的紅綢。資料圖
在整理那段素材的時候,我們發現了很多感動的故事。畫面中的紅色綢緞上繡着一排金黃色的名字,這是吉林省長春市平陽街國小五一中隊的全體同學。孩子們在“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的啟示下組織了捐款,并把家鄉的泥土和這條繡滿名字的紅綢一起寄到山海關。一位曾參與山海關修複工作的老人告訴我,這條紅綢當年就懸挂在老龍頭重新修複遺址最高的那根竹竿上,他們用這種方式讓所有人再次見證了巨龍的崛起。40年後的今天,我們攜手多地的新聞界同仁,踏上了一場尋訪之旅。我們期待再次找到這些用稚嫩雙手繡下名字,并寄出泥土與紅綢的孩子們,期待和他們再次相約在長城入海處的地方,期待與他們共同回望那段光輝歲月。
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印制的觀光券。資料圖
在和這些當年的親曆者們面對面交流時,他們所講的每一個故事都在打動着我們。當年募捐處收到的捐贈是一分一分、一毛一毛疊加起來的,有人捐出整整一個月的工資;有剛結婚的新人捐出了自己的嫁妝;還有那些不願留下姓名的人們,在捐款單上寫下這樣的名字:長城兒女、普通一兵、共産黨員。還有人來信寫道:“我們願做萬裡長城的一塊磚,願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修補祖國的萬裡長城。”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在那個電梯還是稀罕物的年代,專門印制了1毛錢1張的自動扶梯觀光券進行義賣,短短20多天,7萬多人捐款7000餘元,這些善款全部用于了長城的修繕工作。
“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40年來,長城的保護工作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與此同時,盧龍縣的那座小山村也經曆了深刻的轉變,村民們在“知恥碑”上刻下:“明恥辱 警後世。”如今,這座用長城磚砌成的村落也已成為長城文化的一部分,覺醒的村民從1984年至今再沒動過長城一塊磚。在黨和政府的支援下,長城腳下的村民們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緻富路,過上了熱氣騰騰的生活。
“知恥”碑、“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紀念碑、“長城保護”石碑,這些碑刻在曆史的長河一起彙聚成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而這豐碑,經曆了歲月的遷徙曆久而彌堅,它仍然在向我們訴說着,在那個改革春風中蓬勃發展的嶄新時代,中華兒女們為了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曾經做出了哪些努力。
每次外出采訪,我都會買個當地的冰箱貼,這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冰箱貼,不僅是一份收藏,更是我們過去10年“長城行”足迹的見證。《長城之約》《行走長城村落》《長城兩邊是家鄉》這一部部的新聞紀錄片便是我們留給未來的一份曆史底稿。
2017年,我成立了少年長城志願保護小組,和家人一起制作了長城修複過程的動畫視訊,也成為了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的一名義務媒體講解員。一位外國友人在穿過山海關巍峨的城門時曾和我感歎說,原以為長城是一堵封閉的城牆,沒想到它竟是一扇敞開的大門。沒錯,它就是一扇開放的大門,引領我們邁向無限可能的未來,見證着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我今年40歲,是伴随長城保護成長的一代人,也是台裡第二代行走長城的記者。如今,新一代的記者們也開始披挂上陣,他們手持無人機,攜帶着更加輕便的拍攝裝置,操作着全天候線上的新媒體釋出平台,以更加青春洋溢的方式,向全世界推薦長城、介紹中國。我們會把長城的故事,把中國的故事,一代代地講下去。
監 制:賈海麗 趙永剛
策 劃:張 霰
統 籌:胥文燕
編 導:田 夢 王 潇
記 者:張涵碩
攝 像:姚 傑
後 期:吳 昀
視 覺:蔔 洋
化 妝:嶽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