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香港退休阿sir憶駐守沙頭角,見證中英街“一街兩制”

退休20年的警署警長姚志明,當差年代曾兩度駐守沙頭角,親睹中國改革開放下的情況,他巡邏中英街時曾被偷拍,相關圖檔成為中英街“一街兩制”的見證。

香港退休阿sir憶駐守沙頭角,見證中英街“一街兩制”

姚志明早前與友人遊玩沙頭角墟,數十年前因職務輕易到達的中英街,現在已不能進入。

然而,由于港人早已不能進入中英街(不論從香港或内地),現在隻能在禁區前的酒樓天台邊遙望,他了解中英街是一個很敏感的地方,但那裡也滿載着文化和曆史,期望最終能開放,讓港人特别是青少年上一堂活生生的國民教育課。

偷拍照片成經典

1967年,年方19歲的姚志明加入警隊,直至2004年退休,三十多年的警員生涯,近四成時間被派駐邊境,其中更兩度到沙頭角駐守,包括1979年至1981年、1985年至1986年。第一次駐守時,姚是警長級别。到1985年,他已升為警署警長,那張經典照片就是該年被拍下的。

香港退休阿sir憶駐守沙頭角,見證中英街“一街兩制”

2011年1月姚志明捐贈警服等文物給中英街曆史博物館,在館内首次看到自己被偷拍的照片,百感交集。姚志明提供

細看這張黑白圖檔,兩名港警斜望華界,華界那邊剛好有兩名邊防士兵站崗,大家中間隔着一塊碑石。姚志明指着圖檔說:“較矮那個就是我。”記者說,他現在的身材跟照片裡的他差不多,隻是不及青壯時期那麼挺直。他笑言,很多邊境舊同胞也“忘不了他”。

姚說,警署警長職務之一是要“勒更”,即巡查下屬工作情況,到沙頭角墟時,順道巡邏中英街,當時警員級别是不準進入中英街,除非有突發性事件要處理,是以被拍照那天是由小隊隊長馮寶勝警長陪同,“上午10時多11時,由入中英街三号界碑開始,行到橋頭七号界碑折回,一般大約行10分鐘,怎知當傳回接近三号界碑時,見有人踎低,知悉有人想拍照,我跟馮即時擰歪面。”原來當時英界禁區不準拍攝,拍照者站在華界拍,拍完後還走開一點。

改革開放後 邊防變和諧

到2009年,曆史學家劉蜀永教授在深圳鹽田中英街曆史博物館看到這張照片,立即追查相中人是誰。兩年後,即2011年,姚再踏上中英街,他将自己駐守中英街時所穿的警服、警徽、肩章及跟随多年的銀雞及銀雞繩,捐贈給中英街博物館。不久,又在博物館舉行一場重聚會,出席者除了他,還有相片中那兩名華界邊防士兵鐘軍、張求華,以及拍攝者何煌友等。

香港退休阿sir憶駐守沙頭角,見證中英街“一街兩制”

中英街禁區前的酒家海山樓,其天台可望到中英街,中間的碑石是三号界碑,昔年姚跟同僚就站在左方,兩名邊防士兵站在右側。

姚志明後來了解到兩名士兵是預早安排,但正好反映那年代的情況,“那時(1985年)已開放了,中英街(英界)變黃金街,最多金鋪,最少有十間,加埋其他商店及攤位,成條街有幾十間,大量内地遊客買東西,人山人海,他們見我巡街時,會即時傳回華界,但我離開後,又即刻走入英界繼續購物。”邊防人員也很友善,姚志明等人員每當進入中英街,他們都會打招呼,跟從前很不同。

這裡說的從前,是指1979年姚志明首次駐守沙頭角,那時改革開放尚是初期,中英街氣氛仍很緊張,沒有遊客,店鋪大多關門,駐守的民兵全穿上綠色解放軍裝,背負長槍,褲插手榴彈,見姚步入時,由原是背槍姿勢立即變為戒備狀态的抱槍,亦步亦趨,直至姚離開。

擁獨特曆史文化 值得探究

兩段時間的駐守,姚志明看到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變化。他與同袍的經典黑白照,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英街曆史博物館裡别具意義的曆史材料。然而可惜的是,因政策緣故,港人無論從香港沙頭角墟或深圳鹽田,都不能進入中英街包括博物館。數月前,他經蓮塘口岸進入深圳沙頭角,想透過電腦登記申請進入中英街的通行證,結果是要持有内地身份證才可申請。

香港退休阿sir憶駐守沙頭角,見證中英街“一街兩制”

十多年前,在中英街曆史博物館舉辦重聚會,站着的是姚志明,但其同袍馮寶勝沒有出席。其他出席者包括:(右起)廣東省公安邊防總隊第六支隊副政委楊華蘭、攝影家何煌友、老戰士锺軍,左起為館長孫霄、劉蜀永教授及老戰士張求華。圖檔來源:曆史圖集《中英街與沙頭角禁區》

他明白,沙頭角再進一步開放,即容許港人進入中英街是“有辣有唔辣”; 港深兩地邊境實在太接近,最容易做違法勾當,但這處是禁區中的禁區,神秘面紗底下有獨特的曆史和文化,很值得探究。他覺得,嘗試辦些面向教育界、文化界等的導賞團,是很好的國民教育活動。

香港退休阿sir憶駐守沙頭角,見證中英街“一街兩制”
香港退休阿sir憶駐守沙頭角,見證中英街“一街兩制”

記者:鄭玉君

編輯:呂馨

封面:荷潔

審校:金霞

監制:雨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