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來,張素久始終活躍在中美文化交流一線。名将之女、名校學子、知名僑領,在旁人眼中,張素久的經曆始終伴随着光環。但在張素久看來,一切都是順其自然,其中并非沒有困難與挑戰,隻是當考驗來臨時,她更關注如何解決,從不沉浸于情緒。
時至今日,張素久仍然忙碌在各種活動間——組織中美青少年文化活動、推動中華文化特色小鎮落地洛杉矶。在她看來,無論任何時候,“友好”都是兩國民間交往的基調,增進友好則需要依靠文化交流增加對彼此的了解。她也将繼續奔波其間,書寫好這篇名為友好的故事。
01
“我感到收獲了很多愛”
張素久是著名愛國将領“和平将軍”張治中的小女兒。在她出生前,家中已經有4個女兒和2個兒子。“那時候老一輩人看我媽媽的肚子,都說懷的是個男孩。”在這樣的期待中,張素久降生了。“當父親去醫院看望母親的時候,母親說:‘又是一個女兒。’父親卻說:‘我就喜歡女兒’。”
像是一種巧合,張素久小時候的性格就像男孩子一般。“是以當時大家都叫四姐‘妹妹’,叫我‘弟弟’。”張素久回憶說,四姐比她大一歲多,兩人總是形影不離。“四姐很能幹,會招呼人,她在家裡做事的時候,我就像個小尾巴跟在後面。”
溫暖的家庭氛圍給張素久塑造了良好的成長環境。張素久父母的感情很好,雖然二人是指腹為婚,成長經曆也不盡相同,但伉俪情深,不曾有變。張素久回憶,母親洪希厚雖然沒有讀過書,但是把大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當時有人勸說我父親再娶,我父親拒絕說,如果抛棄了她,如何面對家鄉父老?”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黃麓鎮黃麓園的張治中銅像。 劉鴻鶴 攝
抗日戰争期間,張素久的四姐生病去世。“本來兩個小女孩形影不離,忽然隻剩我一個,家人就更加關愛我。”張素久回憶,當時大姐負責照顧她,幫她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還教她寫日記、學英文。“雖然我們相差20歲,但是一直特别親近。”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在當時,冰淇淋、香蕉還是“稀罕物”,但張素久想吃時,哥哥姐姐都會想辦法帶她吃到。“後來哥哥姐姐出國學習,從美國回來還給我帶漂亮的衣服、裙子和洋娃娃,把洋娃娃放倒,它還會自己閉上眼睛。”說起童年經曆,張素久的語氣十分輕快。
到了上國中的年紀,張素久随父親工作調動去到新疆。在那裡,她見到了父親為解救被捕共産黨員協調各方所作的努力,也看到他的溫柔細心。“父親受周恩來總理委托,到新疆後找到被盛世才囚禁的一批共産黨員,改善了他們的處境,又幫助他們回到延安。他們的孩子中,有幾位至今還與我有聯絡。”張素久說。
“父親也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那時候他穿袍子辦公,小貓跳到他的膝蓋中間睡覺,他也不趕。寫字的時候,小貓跳上桌子看他的筆尖,他也默許。”張素久回憶。
“可以說我是在充滿愛的環境裡長大的,我從不發火和生氣。”在張素久看來,這樣的成長經曆培養了她樂觀、溫和的性格,也給了她很大的精神力量。
張治中女兒、張治中文化教育基金會主席、旅美僑領張素久在張治中誕辰130周年活動上緻辭。 韓蘇原 攝
02
“學習之外的收獲”
張素久在學習和運動方面的天賦從小就顯現出來。國小畢業時,她考出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績。5歲時和哥哥學遊泳,她學得又快又好。“凡事我都喜歡研究其背後的道理,思考究竟怎樣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遇到不會的事就去學習,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做法。”
讀高中時,張素久來到北京,就讀于貝滿女中,學習之餘,她的組織才華也逐漸浮現。
當時,她在貝滿女中學生會做群衆文化部部長,帶領同學們做演出、辦展覽,與周邊學校合作組織舞蹈團、話劇團。“學習和考試對我來說沒有太大的困難,是以我自然而然地去組織一些文藝活動,在活動裡培養出了比較強的組織能力,這是學習之外的收獲。”
1952年,張素久考入清華大學。學習之餘,她仍然在學生會參與學生工作。
大學裡的第一個春節,張素久沒有回家,而是與留校的同學一起,在學校過年。“為了節約路費,許多同學沒有回家,我想既然是過年,就要熱熱鬧鬧的,是以也留在學校,組織一些活動,大家一起過春節。”
聯系管弦樂隊和國樂隊、在食堂布置場地、準備舞會舞蹈、安排電影放映、準備活動宵夜……一項項工作在張素久的統籌下有條不紊地進行。“就連吃飯的時候,都不斷有人來和我讨論活動的細節,每個人都很辛苦,但也樂在其中。”
時至今日,張素久仍然親力親為地組織文化交流活動,參與跨國工作,堅持跳舞,每周遊泳兩次。在她看來,熱愛思考與學習的習慣、在學校期間所受到的教育、在活動中培養的組織能力和堅持運動的習慣都為她日後的僑領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03
“友好是中美民間交往的基調”
獲得留學機會時,張素久已經45歲,在天津大學工作了20多年時間。經過半年準備,她在1981年1月21日踏上了飛往紐約的航班。“那是我第一次出國,在飛機上有一種不真實感,飛到紐約上空,看到下面燈火通明,我一下感覺到,這下是真的來到大洋彼岸了。” 此後,張素久留美工作,從紐約到舊金山再到洛杉矶,足迹跨越美國東西。
1992年起,張素久在美國安琪科技發展中心出任總裁。彼時,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與國際接軌的需求日漸增加。在科技行業積累了頗多經驗的張素久開始組織短期赴美交流教育訓練活動。教育訓練涉及證券、房地産、金融等行業,有專家講座課程,也有實地考察環節。
1999年,張素久接受母校邀請,受聘成為清華北美教育基金會會長。履職期間,她籌措資金、創辦北美清華教育基金會的網站和《北美清華》雜志,為支援清華校友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援。
2007年,張素久被選為美國南加州華人社團聯合會主席,在各類文化交流活動中,張素久逐漸萌生了推動中美青少年文化交流的想法。她表示:“不管什麼時候,中國和美國的民間交往都是以友好為基調的,兩國關系的未來發展,更離不開兩國青少年群體的互相了解與交往。”
出于這樣的想法,2010年,張素久發起成立了美國青少年文化藝術協會,組織中國青少年赴美國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協會成立後,每年會組織700至900名中國學生到美國參與合唱團、舞蹈團、地質考察團等活動。”張素久介紹,今年協會設定了小記者團,邀請中國青少年學生參觀美國媒體工作,報道在美期間所見所聞,截至目前已經有200餘學生參與。
此外,張素久還創辦了“天使杯”藝術節等活動,邀請中國青少年與美國青少年同台表演。“我希望能夠通過這種近距離的接觸合作培養下一代的友好,我認為這是我的責任。”她說。
04
“比較淡定,比較從容”
數十年的僑領活動并不總是一帆風順。張素久回憶,就任美國南加州華人社團聯合會主席後,她首先想做的就是推動來自中國大陸的花車參加美國帕薩迪納新年玫瑰花車遊行活動。“這是美國規模最大的花車遊行之一,每年1月1日舉行,觀衆遍布全球。但很可惜,當時還沒有來自中國大陸的花車登上過遊行活動。”
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行在即,張素久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經過與北京奧組委溝通,張素久拿到了在花車上使用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會徽等辨別的授權。但随後,美國奧組委、國際奧組委相繼提出花車使用奧運相關元素的知識産權問題。“雖然沒有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最終,經過幾次協商,花車設計的版權問題得到解決。
當地時間2008年1月1日,美國帕薩迪納新年玫瑰花車遊行上的北京奧運花車。(受訪者供圖)
設計問題落定後,張素久又迎來了新挑戰。當地反華勢力制造事端,試圖阻止北京奧運花車參加花車遊行。“我們參加了3次聽證會,陳述立場,據理力争,最終獲得了花車委員會和帕薩迪納市的支援。”
2008年元旦,當載有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花車與平劇團、雜技團的演員一同經過主席台時,張素久與出資支援支援花車制作的艾利丹尼森(Avery Dennison)公司相關負責人一起歡呼:“我們做到了!(We did it!)”
北京奧運花車成功後,張素久立即開始籌措2010年上海世博花車的準備事項。但在花車設計環節,就出現了意見的不統一。有人提議,在花車上使用龍的元素代表中國。但在當時西方文化的普遍認知中,龍的形象并不正面。經過張素久多次溝通斡旋,最終各方意見達成一緻,決定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形象作為花車主要視覺元素。
然而更大的考驗接踵而至。“我們的總預算是35萬美元,但在距離花車遊行活動不到50天的時候,出資15萬美元的最大的贊助方撤資了。”張素久回憶,當時花車制作已經箭在弦上,情形緊張之際,是一名僑胞及時伸出援手,補齊了資金缺口。
2010年元旦,上海世博花車與姚明、成龍等人一同出現在科羅拉多大道街頭,收獲了在場觀衆的熱烈歡呼。
當地時間2010年1月1日,美國帕薩迪納新年玫瑰花車遊行上的上海世博花車。(受訪者供圖)
回憶起這些波瀾,張素久的語氣十分平靜。“遇到困難,我隻想着怎麼解決,因為發愁是沒有用的,要抓住主要沖突去解決,這是唯一的辦法。就像那句流行語,我始終是‘比較淡定,比較從容’。”
如今,張素久還有一個在美國建設中華文化傳播平台的心願。她表示,在多年組織文化交流活動的過程中,她逐漸意識到需要建設一個在地平台,為美國群眾了解中華文化提供持續性的視窗。
她希望能在洛杉矶地區組織建設起一個中華文化的聚集區。“就像來到洛杉矶就要去迪士尼樂園一樣,我希望發展起類似中華文化小鎮的文旅産業,作為在美國展示中華文化的平台。”張素久說。
“我希望在洛杉矶的東部地區建設一座來自中國大陸的中國佛教寺廟。此外,我們也想吸引一批可以長期展示中華文化的博物館、藝術館,發揮叢集效應。”張素久說。
2024年6月,張素久與上海靜安寺方丈慧明法師簽約美國洛杉矶合作建寺計劃意向書。(受訪者供圖)
目前,張素久已經與上海靜安寺方丈慧明法師達成合作意向,并完成了寺廟的選址及初步設計工作。“建造寺廟、打造文旅産業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接下來可能還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要解決。但就像以前一樣,一步步來,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張素久說。
記者:門睿
責編:馬海燕
制圖:劣青英
從研究唐人街到成為美國兩院院士,她用了近40年
靳羽西:一個女性能走多遠,是由自己決定的
走出唐人街,他如何成為美國首位華裔進階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