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視訊,讓人倍感揪心,起因是一個上國小年紀的小男孩在撕心裂肺的怒吼,而他年輕的媽媽在身後束手無策,顯然這是一個父母與孩子溝通的反面案例。許多父母會面對一個問題,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實際上,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隻要掌握了訣竅,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那麼一切困難都将迎刃而解。
《解密兒童行為》是英國治療咨詢合作學校的校長克萊爾·威爾遜所著,作為一名教師和創傷治療師,克萊爾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可以幫助人們化解兒童和成人的創傷,幫助他們走出痛苦的陰影。提起兒童行為,有些人不以為意,認為這并沒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實際上并非如此,孩子的某些行為,恰恰可以反映出他們内心中的某種信号,掌握這種信号,并加以相對的回報,便可以實作親子之間更好的溝通。
莉薩與女兒們有一段别扭的親子關系,孩子們更喜歡黏着爸爸,反而叫她巫婆媽媽,原來這與他們過去的生活環境有關。雖然莉薩與孩子們有着嚴重的溝通問題,但這并不是她的錯,也不要去指責莉薩的失職。對于所有父母而言,他們都在努力去當好一個合格的家長,隻不過尚未掌握正确的方式。
無論孩子們表現的多麼勇敢,在他們的潛意識裡,總是會不禁的問:“我安全嗎?”。這是他們的“神經感覺”過程,父母需要了解并給孩子們提供支援,讓他們産生信任。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積極而互相尊重的交流方式是關鍵。同時,我們也需要通過孩子的行為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經意間将緊張的情緒傳染給了孩子,要真正的了解孩子,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意義,激發孩子們最好的一面。
了解孩子首先需要自我感覺,要先專注于幫助自己,從自己的角度去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去解決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當你了解了大腦和身體在不同情況下的運作方式之後,便可以幫助孩子調節情緒,書中将這個過程分為了調節、連接配接和了解,首先讓孩子感到安全,然後展開良好的溝通,最後協助孩子解決問題,形成一個良好有效的共同方式。
與孩子溝通是一件需要耐心和責任心的工作,但是父母與孩子之間良性的溝通環境,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發展,展現出他們的特長。同時,對于親子關系的改善,孩子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是以,絕對不要忽視溝通,從孩子的行為開始,開啟一段親情的互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