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06年王光美彌留之際,說了三個字'花明樓',兒女們瞬間淚如雨下

2006年7月,北京某醫院的重症監護室内,一位85歲的老人躺在病床上,呼吸微弱。她的兒女們圍在床邊,神情焦慮,突然,老人的嘴唇微微顫動,用盡全力說出了三個字:“花明樓”。

這三個字如同一把鑰匙,瞬間打開了塵封多年的記憶之門,将在場所有人帶回到那個遙遠而又熟悉的地方,兒女們淚如雨下,他們知道,母親心中最深處的牽挂,始終是那個承載着太多回憶的地方——花明樓。

06年王光美彌留之際,說了三個字'花明樓',兒女們瞬間淚如雨下

【晚年王光美】

這位老人就是王光美,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劉少奇的妻子,她的一生,就如同一部跨越近一個世紀的傳奇史詩,而花明樓,則是這部史詩中最動人的篇章。

1921年,在北京一個名門望族中,王光美呱呱墜地,她的父親王治昌是當時有名的實業家,母親則出身于書香門第,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王光美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從國小到高中,王光美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她聰明好學,對知識有着近乎貪婪的渴求。高中畢業後,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輔仁大學實體系,并成為了學校實體研究所的研究所學生。

在大學期間,她不僅專注于實體學的研究,還廣泛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正是在這個時期,她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這為她日後的人生選擇埋下了伏筆。

1946年,抗日戰争剛剛結束,國内卻又陷入了内戰的泥潭,面對國家的動蕩局勢,王光美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赴美留學的機會,選擇留在祖國,投身于軍事調處執行部的工作。

06年王光美彌留之際,說了三個字'花明樓',兒女們瞬間淚如雨下

【左二為王光美】

在軍調部工作期間,王光美以她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工作赢得了同僚們的贊譽,然而,随着國内局勢的變化,軍調部最終解散,此時的王光美并沒有感到迷茫,而是義無反顧地飛往延安,那個當時中國共産黨的根據地。

延安,這個黃土高原上的小城,成為了王光美人生的轉折點,她被安排住在王家坪,通過一位名叫龍飛虎的同志,她認識了劉少奇,劉少奇當時已經是中共的重要上司人之一,但他對這個年輕有為的姑娘一見鐘情,兩人很快墜入愛河,劉少奇開始了對王光美的追求。

1948年8月21日,在革命聖地西柏坡,王光美和劉少奇舉行了簡樸而莊重的婚禮,雖然沒有海誓山盟的誓言,但兩人互相扶持的承諾卻深深印在彼此的心裡。

婚後,王光美被調到中共中央辦公廳工作,并擔任了劉少奇的政治秘書,這一幹就是19年,她不僅是劉少奇的妻子,更是他工作上的得力助手。

1949年3月,新中國成立前夕,王光美陪同劉少奇來到北京香山辦公,此時的北平已經和平解放一個多月,三大戰役也已結束,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都已經解放,在這個春天裡,王光美見證了新中國誕生前的最後準備工作,她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和憧憬。

06年王光美彌留之際,說了三個字'花明樓',兒女們瞬間淚如雨下

【青年王光美】

約莫一個月後,劉少奇陪同王光美回到了她位于北京西城舊刑部街的娘家,王光美的父親王治昌對這個女婿頗為贊賞,在交談中,劉少奇與嶽父母就新中國的工商業發展和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讨論。

這次家庭聚會,不僅拉近了劉少奇與嶽父母的關系,也讓王光美感受到了家人對她選擇的支援。

然而,真正讓王光美對劉少奇有了更深了解的,是1961年那次令人難忘的湖南之行,那是五一勞動節前後,王光美第一次随劉少奇回到了他的家鄉——湖南甯鄉縣的花明樓。對劉少奇來說,這是他45年來第一次踏上故土。

5月3日深夜,他們抵達了甯鄉縣,盡管旅途勞頓,劉少奇仍然特意叮囑随行人員要放慢腳步,不要打擾到鄉親們的休息,這個細節讓王光美深深感動,她看到了丈夫心中對鄉親們的那份深深的牽挂。

他們住進了簡陋的花明樓故居,盡管條件艱苦,但劉少奇卻顯得格外興奮。他向王光美介紹着自己的家鄉,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時代。王光美看着丈夫眼中的光芒,仿佛看到了一個全新的劉少奇。

06年王光美彌留之際,說了三個字'花明樓',兒女們瞬間淚如雨下

【王光美與丈夫劉少奇】

第二天一早,劉少奇夫婦就開始了在村子裡的走訪,鄉親們得知劉少奇回來了,紛紛湧出家門,熱情地歡迎他們,劉少奇主持了一個工作會議,認真聽取了當地幹部的工作彙報和鄉親們反映的困難。

讓王光美印象最深刻的是,劉少奇批示把自己的舊居安排給六戶沒有房子的農民住,這個決定充分展現了劉少奇“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也讓王光美更加敬佩自己的丈夫。

在走訪過程中,他們遇到了一些患水腫病的鄉親,看到鄉親們的困境,劉少奇深感自責,認為是自己工作沒做好才導緻鄉親們生活如此艱難,王光美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暗自下定決心要為改善鄉親們的生活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花明樓期間,劉少奇還帶着王光美去看望了他的姐姐劉紹德,他們得知姐夫一年前去世的消息,劉紹德因為太過傷心甚至說不出話來。

看到姐姐的境遇,劉少奇心中充滿了愧疚和自責,王光美在一旁默默地安慰着丈夫和姑姐,她深刻體會到了劉少奇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情感和責任。

06年王光美彌留之際,說了三個字'花明樓',兒女們瞬間淚如雨下

【王光美與劉少奇】

5月9日,劉少奇夫婦不得不離開花明樓,臨别時,鄉親們依依不舍,紛紛趕來送行,這次為期七天六晚的家鄉之行,不僅讓劉少奇重溫了童年的記憶,也讓王光美深深地愛上了這個承載着丈夫回憶的地方。

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1969年,劉少奇在動蕩的政治風波中去世,享年71歲。失去夫妻的王光美也經曆了長達十幾年的艱難歲月,直到1983年,62歲的王光美才有機會再次踏上花明樓的土地。

1983年11月27日,王光美帶着兒子劉源重返花明樓,這一次,距離上次回鄉已經整整過去了22年,她參觀了劉少奇故居陳列室,帶兒子參觀了劉少奇曾經讀書的地方,還去祭拜了婆婆魯氏的墳墓。

通過當地的廣播,她向全縣人民表達了問候,看着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王光美既感欣慰,又倍加思念已故的丈夫。

1988年11月24日,是劉少奇90歲的誕辰,在鄧小平的準許下,劉少奇同志紀念館正式開館,鄧小平親自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這個消息讓王光美感到無比欣慰,她知道丈夫的功績終于得到了應有的肯定。

06年王光美彌留之際,說了三個字'花明樓',兒女們瞬間淚如雨下

【劉少奇在與群衆交流】

1998年,劉少奇的紀念銅像在花明樓落成,王光美雖然沒有親自到場,但她的心卻一直牽挂着花明樓,2003年11月23日,已經82歲高齡的王光美再次回到花明樓,參加了“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05周年暨花明樓德育園開園儀式”。

這是她第六次回到花明樓,每一次回訪,她都會去祭拜婆婆魯氏,這不僅是對長輩的尊重,更是對丈夫的一種思念。

2006年7月初,85歲的王光美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多次出現病危情況。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她仍然心系公益事業。她為“幸福工程”題寫的字畫在慈善晚會上拍得了20萬元,這筆善款将用于改善貧困地區婦女的生活條件。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王光美的腦海中不斷浮現“花明樓”三個字。那裡承載了太多的回憶:她與劉少奇相知相愛的歲月,他們共同為國家和人民奮鬥的理想,以及那些艱難歲月裡互相扶持的點點滴滴。

當她用盡全力說出“花明樓”這三個字時,在場的兒女們淚如雨下,他們知道,母親此生最深的牽挂,就是那個承載着太多回憶的地方,那個她與父親共同深愛的家鄉。

06年王光美彌留之際,說了三個字'花明樓',兒女們瞬間淚如雨下

【王光美與劉少奇】

王光美的一生,就像是一部跨越近一個世紀的傳奇史詩。從名門閨秀到革命伴侶,從國家上司人的夫人到堅強的幸存者,她的人生經曆了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動蕩的歲月。

而花明樓,則是這部史詩中最動人的篇章,是她與劉少奇共同的精神家園,王光美的心中,花明樓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更像是一個精神象征。

它代表着她與劉少奇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代表着他們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也代表着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使在北京生活多年,王光美始終惦記着花明樓的鄉親們。她多次回訪花明樓,不僅是為了緬懷丈夫,更是為了繼續關心和幫助那裡的人們。

花明樓的鄉親們對劉少奇夫婦的感情也同樣深厚,每逢祭日,他們都會自發地前來悼念,這種深厚的感情,正是源于劉少奇夫婦對鄉親們真摯的關懷和無私的奉獻。

王光美的一生,見證了中國從戰亂到新中國成立,從建設到改革開放的整個曆程。她的經曆不僅是個人的傳奇,更是一段鮮活的曆史,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喊出“花明樓”這三個字,不僅是對往事的追憶,更是對一生堅持的理想和信念的最後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