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年11月3日一大早,韓侂胄像往常一樣入宮上朝,這一天天氣很好,風清氣朗,沁人心脾,卻不知一場針對他的陰謀即将上演。
當韓侂胄走到南薰門外的玉津園時,遇到了中軍統制、權管殿前司公事的夏震,夏震很客氣地向他行禮,他急于入宮,便簡單回禮後繼續向前走。
然而,沒等韓侂胄走遠,夏震就一揮手,突然沖出來幾個大漢,将他給架了起來,還沒等他反應過來,就被快速拖到了旁邊的玉津園内。
随後,在夏震的指揮下,韓侂胄被暗殺于玉津園的夾牆内,一切都悄無聲息,沒有任何人發現。
韓侂胄是什麼人?
他是宋甯宗時期的權臣,擔任太師、平章軍國事,總攬軍政大權,是朝堂的一把手。
這樣一個重要人物,卻被人暗殺于上朝的路上,其性質之惡劣、情節之嚴重,曆朝曆代都是罕見的。
然而,韓侂胄死後,卻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宋甯宗甚至隻是歎了口氣而已,而他的敵人則躲在角落裡暗自高興。
那麼,韓侂胄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何被暗殺,他的死又造成了什麼影響?
一、出身高貴、陰謀奪權
韓侂胄出生于1152年,他的曾祖父是宰相韓琦,祖母是宋神宗第三女唐國公主,母親是宋高宗趙構的妻子吳皇後的妹妹,他本人則娶了吳皇後的侄女為妻。
可以說,韓侂胄出身在一個大貴族家庭,這注定他的起步就比别人高。
在韓侂胄十三歲的時候,他就開始擔任官職了,宋孝宗時期他做到了汝州防禦使的職位,那還是他才二十多歲,可謂年少有為。
但是,别看韓侂胄出身貴族,卻有奸詐、狡猾的一面,這就要從紹熙内禅說起了。
當初,宋孝宗将皇位禅讓給養子宋光宗,自己則退居幕後。按照慣例,宋光宗必須定時向宋孝宗問安,以盡孝道。
開始幾年,宋光宗倒是很孝順,經常去向宋孝宗請安,宋孝宗很很滿意,在很多事情上都支援宋光宗,可謂父慈子孝,一時傳為佳話。
但是,後來因為立太子之事,導緻宋孝宗與宋光宗父子失和。
原來,宋光宗打算立寵妃李鳳娘的兒子趙擴為太子,但宋孝宗不喜歡李鳳娘,認為李鳳祥雖然姿色豔麗,但喜歡搬弄是非,就不同意立趙擴為太子。
李鳳娘得知此事後,就在宋光宗面前說宋孝宗的壞話,用言語刺激宋光宗,導緻原本就有病的宋光宗精神失常,無法正常處理朝政。
後來,李鳳娘趁機掌控朝政,并繼續離間宋孝宗、宋光宗父子,有一次宋孝宗給宋光宗送藥,卻被她說成是毒藥,緻使宋光宗再也不去給宋孝宗請安。
1194年4月,宋光宗将趙擴立為皇太子,将李鳳娘立為皇後,李鳳娘是以權勢熏天,引起了宋孝宗的極大不滿,也導緻去病情加重。
到了7月,宋孝宗就去世了,宋光宗因為心中怨恨,竟然拒絕為宋孝宗守孝,也拒不主持宋孝宗的葬禮。
我們都知道,古代以孝治天下,兒子為父親守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就會被認為是不孝,就無以立足于天下了。
宋光宗的這一做法,遭到了群臣的圍攻,也讓一些陰險之人找到了機會。
當時,知樞密院事趙汝愚就對宋光宗不滿,他與韓侂胄、殿帥郭杲等人商議,準備以宋光宗不孝為由發動政變,迫使其禅位給嘉王趙擴。
為使政變合法化,作為外甥的韓侂胄幾次入宮找吳皇後(當時是太皇太後)商議,最終取得了吳皇後的支援。
不久後,趙汝愚、韓侂胄等人就發動了政變,宋光宗被迫禅位給趙擴,即宋甯宗,而李鳳娘則更新為皇太後,由此失去權勢。
趙擴繼位之後,将韓侂胄哥哥的女兒立為皇後,趙汝愚則更新為右丞相,以獨相的身份主持朝政。
原本,韓侂胄打算借政變得到節度使的職務,但趙汝愚事後不認賬,以“外戚不可言功”為由拒絕提升其為節度使,最終隻将他晉升一級,擔任宜州觀察使。
因為這件事,韓侂胄大失所望,對趙汝愚恨之入骨,準備找機會扳倒趙汝愚。
趙汝愚主政之後,任用親信,排斥異己,是以獨攬大權,但韓侂胄卻通過吳皇後的關系掌控了禦史台,逐漸控制了言路,他發動言官對趙汝愚發起漫天攻擊。
等到時機合适的時候,韓侂胄便向宋甯宗進讒言,說趙汝愚是宗室成員,擔任宰相不合适,萬一他有異心就麻煩了。
剛好那時候許多人彈劾趙汝愚,宋甯宗已經對其不滿,于是罷免其官職,外放福州知州,其黨羽也都一一被罷免。
之後,韓侂胄升任保甯軍節度使、提舉萬壽觀,并通過舉薦親信擔任要職的手段,掌控了實權。
為了徹底掌控朝堂,韓侂胄決定嚴厲打擊朱程理學,并利用打擊理學之機,排斥異己,将趙汝愚的黨羽清除出朝堂。
在長達四年時間裡,朱程理學遭到了嚴厲打擊,許多大臣被貶黜到外地,比如朱熹、彭龜年、周必大等人,而韓侂胄及其親信則不斷得到升遷。
至1200年,韓侂胄擔任開府儀同三司,授少傅、少師,進爵平原郡王,至此他徹底掌控朝堂。
不過,也正是因為韓侂胄打擊朱程理學,導緻他長期遭到程朱門徒的咒罵,以至于後來程朱門徒在修史的時候,将他黑得體無完膚,還将他說成是與秦桧并列的奸臣。
二、興師北伐,建功立業
韓侂胄之是以能成功,一方面是依靠其家族勢力,另一方面則是他使用了陰謀手段。
當一個人掌握了足夠的權力之後,想到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建功立業,繼續擴大權威,韓侂胄就是如此。
當時,能夠建功立業的機會,無非就是興師北伐,征讨金國,進而收複北方失地,奪取幽雲十六州。
北伐這事在宋朝不是沒人幹過,比如嶽飛,但其結局很慘,還有宋孝宗時期的興隆北伐,也是草草收場。
可見,北伐之事不易,原因有二,一是金國太強,二是宋朝内部不團結,尤其是主和派太多。
但是,越是不易之事,幹成之後得到的回報就越大,是以韓侂胄決定嘗試一下。
那麼,宋甯宗支援這事嗎?
答案是支援的。
自紹興和議簽訂以來,已經過去了六十餘年了,按照協定内容,宋朝要向金國稱臣納貢,是以金國是宋朝的“上國”,每次金國使者到宋朝來,都是頤指氣使的,不把宋朝皇帝放在眼裡,宋朝皇帝心裡雖然恨金國,但從現實考慮,也隻能賠笑臉。
宋甯宗還是有點骨氣的,他決定效仿宋孝宗,發起一次北伐,萬一成了就萬古留名了,即使不成也不要緊,再跟金國議和就是,這也不是啥丢人的事情,畢竟之前幾代皇帝都是這樣過來的。
是以,宋甯宗任命韓侂胄為平章軍國事,總攬軍政大權,全權負責北伐之事。
1204年,韓侂胄開始為北伐造勢,在他的建議下,嶽飛被追封為鄂王,追贈太師,同時追奪秦桧王爵,改谥謬醜。
此後,朝廷開始大量啟用主戰派,人民對北伐的呼聲高漲,全國上下開始出現久違的抗金熱情。
但是,主和派就是打不死的小強,韓侂胄都已經位極人臣了,還是有人敢站出來唱反調,他們認為嶽飛都失敗了,韓侂胄都沒打過仗,憑什麼能打敗金國。
但是,這些“不和諧”的聲音最終被韓侂胄平息,北伐之事得以繼續推進。
為了進行北伐,韓侂胄還是做了不少工作的,尤其是在政治思想上,他認為之前幾次北伐之是以不成功,就是因為人心不齊,是以必須上下齊心,才能取得勝利。
北伐開始前,韓侂胄推薦老師陳自強擔任左丞相,讓親信蘇師旦擔任樞密院都承旨,輔佐其指揮軍事。
1206年,韓侂胄在準備就緒之後,正史發起北伐,史稱開禧北伐,他率軍二十萬,從宿州、壽州、唐州和蔡州四個方面向金軍發起進攻。
可以說,韓侂胄北伐前,在政治上是做好了充分準備的,但在軍事上卻準備不足,因為那時候宋朝已經很久沒打仗,士兵訓練不足,武器也比較陳舊,并且缺乏将帥之才。
結果,由于宋軍的戰鬥力實在太差,是以金軍很快就在三個戰場擊敗宋軍,宋軍戰死五萬餘人。
并且,金軍還乘機反撲,将戰場推進到宋朝境内,很快就攻克揚州、山西和尚原和四川大散關等地。
面對這樣的開局,韓侂胄難免心情低落,他一方面調集16萬大軍把守江淮要地,另一方面寫信給四川戰場的主将吳曦,希望吳曦能取得勝利,進而挽回頹勢。
吳曦是名将之後,他的爺爺吳璘、父親吳挺都是抗金名将,世代鎮守蜀地八十餘年,當初韓侂胄啟用他,正是看中了他的家族在蜀地的影響力。
但是,吳曦也不像他的先祖那樣愛國,而是個徹頭徹底的賣國賊,他來到四川的時候,韓侂胄還沒發起北伐,他就已經将北伐之時告訴金國了,還許諾割讓階、成、和、鳳四州,條件是金國答應他割據蜀地為王。
後來,吳曦接受了金國的冊封,開始自稱蜀王,還分封了文武百官,俨然将蜀地當做自己的獨立王國。
當戰争開打之後,吳曦在金國的指使下按兵不動,金軍是以得以渡江南下,直接導緻了宋軍其他三路的失敗。
直到1207年正月,韓侂胄這才得知吳曦叛變的消息,為此他感到十分憤怒,但不久他就又得到了吳曦被殺的消息。
原來,吳曦在蜀地自立為王後,竟然強迫蜀人剃發易服,導緻了蜀人強烈不滿和抵制,轉運官安丙便設計将其殺害。
韓侂胄得知消息後,順勢讓安丙接替吳曦的職務,在安丙的指揮下,宋軍相繼收複四川和陝西等地的失地,算是為國家及時止損了。
盡管如此,韓侂胄依然認為,此次北伐已經沒有取勝的可能了,隻有議和一條路可以走。
韓侂胄不知道的是,金國看起來強大,實際上因為長期内亂,軍隊的戰鬥力已經大不如前,如果宋軍能夠再堅持一下,擊敗金軍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但是,韓侂胄已經洩了氣了,北伐一開始就失利,也讓國内的主和派腰杆硬了起來,集體出動要求議和。
宋甯宗也有些害怕,擔心再不議和,自己就要成第二個宋高宗了,于是也支援議和。
當然了,議和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一昧妥協,金國在這件事上,做得明顯比宋朝好。
事情是這樣的,當宋朝提出議和後,金軍雖然難以為繼,卻依然以勝利者的姿勢對宋朝進行威脅、訛詐,要求宋朝割讓兩淮地區,增加歲币,同時獻上韓侂胄的人頭。
宋朝當然不願意了,便準備找個人作為使者,去找金軍讨價還價,但誰也不願意去,最終找到一個叫做方信孺的人,職務不過是蕭山縣丞而已。
方信孺來到金軍大營之後,金将故意耀武揚威,對其進行恐吓,還将其關押起來,前後關了一個多月才将其放回去,同時提出了新的議和條件:
如果宋朝稱臣,那麼就以兩淮的中間線作為界;如果稱子,那麼就以長江為界。但無論是稱臣還是稱子,都必須獻上韓侂胄的人頭,增加歲币,對金軍進行慰勞和犒賞,隻有答應才能議和。
原本,韓侂胄是準備議和的,但聽說金國非要他死,還提出了這麼多苛刻條件,他覺得要是答應了,自己生死事小,名聲敗壞事大,便堅決不從,準備與金軍再戰。
金軍得知韓侂胄的強硬态度後,感到有些害怕,便準備妥協,但宋朝國内一場針對他的陰謀卻适時上演了。
三、慘遭殺害,北伐功篑
韓侂胄拒絕金國的要求後,很快就開始了備戰,這一次他決定吸取上一次的教訓,在軍事上進行周密部署。
正當韓侂胄積極備戰之時,宋朝國内的主和派卻開始大肆活動,主要的人物有宋甯宗的楊皇後及其兄長楊次山,還有禮部侍郎史彌遠。
宋甯宗的皇後原本是韓侂胄的侄女韓氏,但韓皇後在1200年去世了,皇後職位是以空缺。
當時,宋甯宗有兩位寵妃,一位是曹美人,一位就是楊桂枝,也就是楊皇後,當時她是貴妃,地位在曹美人之上,成為皇後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韓侂胄卻對宋甯宗說,楊桂枝雖然“才學高、知古今、性機警”,但并不是什麼好事,言外之意就是擔心楊皇後日後幹政。
盡管宋甯宗最終還是立了楊桂枝為皇後,但楊皇後也是以嫉恨韓侂胄,一直在等待鏟除韓侂胄的機會。
1202年,楊桂枝正式受封為皇後,她的弟弟楊次山是以顯貴,得以擔任太尉、保甯軍節度使,封永甯郡王。
楊次山是将門之後,祖上除了好幾位抗金名将,他本人的人品也還不錯,不避權貴,也不幹預朝政,時人稱他為賢臣,但他卻是個妥妥的主和派,認為宋朝隻能與金國議和才能得以保全。
楊次山有個好朋友叫做史彌遠,是宰相史浩的兒子,當初史浩就是個積極的主和派,史彌遠則繼承了他的思想主張,也是個主和派。
當時,史浩已經去世,史家也已經開始沒落,這讓史彌遠感到很擔心,為了使家族再現輝煌,他投靠了楊皇後,與楊皇後、楊次山成為了政治盟友。
韓侂胄北伐失利之後,史彌遠上書宋甯宗,請求宋甯宗殺掉韓侂胄以促成議和;楊皇後又讓兒子趙詢(其實是養子)上書請殺韓侂胄,但都被宋甯宗拒絕。
在宋甯宗眼裡,韓侂胄雖然北伐失利,但他本人也是支援北伐,如果他下令殺掉韓侂胄,那是不是在進行自我否定呢?那他這個皇帝還有什麼臉當下去呢?
是以,宋甯宗是絕對不可能下旨殺掉韓侂胄的,但這不代表他不支援議和。
楊皇後這個還是很有政治才能的,他看穿了宋甯宗的心思,知道宋甯宗在乎的,不是韓侂胄的性命,而是他自己的名聲,于是産生了刺殺韓侂胄的想法。
楊皇後知道,隻要除掉韓侂胄,那議和的阻力就消除了,等到議和達成了,宋甯宗還會關心韓侂胄的死活嗎?
很快,楊皇後就開始行動了,她讓史彌遠策劃殺掉韓侂胄,史彌遠便僞造了一份誅殺韓侂胄的禦批密旨,然後拿着禦批密旨,成功将參知政事錢象祖、李壁,禮部尚書衛泾、著作郎王居安、前右司郎官張镃等人拉入自己的陣營。
這些人之中,錢象祖、李壁本是韓侂胄的親信,當他們看到假的禦批密旨之後,信以為真,就果斷投靠了史彌遠。
起初,衆人商議不要殺韓侂胄,隻見他罷官去爵,貶黜到外地即可,但史彌遠卻說,這樣會留下後患,還是殺掉來得幹淨,衆人便不再說什麼。
史彌遠便将暗殺韓侂胄的任務交給殿前司夏震,夏震起初有些為難,他便将禦批密旨拿給夏震看,夏震當即表示“君命也,震當效死”。
于是,就發生了文章開頭那一幕,可見韓侂胄之死是一場陰謀,當然策劃、實施陰謀的人各懷鬼胎,但目的都是一緻的。
韓侂胄死後,史彌遠等人謊稱韓侂胄是病死的,宋甯宗開始不相信,後來确認是真的,便長歎了一口氣,之後便不再過問此事,而是積極促成宋金和議。
1208年3月,在楊皇後的支援下,史彌遠掌握了宋朝實權,他一上台就恢複了秦桧的申王爵位及忠獻谥号,并積極進行宋金和談。
當年九月,宋金簽訂議和協定,史稱嘉定和議,規定宋金之間由叔侄之國改為伯侄之國,歲币從20萬漲到30萬,另外拿出300萬兩白銀犒勞金軍,宋金之間的邊界恢複到宋高宗紹興時期,即金軍放棄開禧北伐所占的宋朝國土。
我們可以發現,這份議和協定與之前金國的訴求有很大的出入,主要集中的邊界問題上,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史彌遠掌權後,下令将蘇師旦殺死,并将其與韓侂胄的頭顱割下來,派人送到金國,表明北伐隻是韓侂胄、蘇師旦挑起的,不是宋甯宗的本意,金國是以不好再多說什麼了;
其次,金國當時雖然占領了宋朝不少領土,但戰線拉得過長,距離本國太遠,加之金軍本來就難以為繼,又被宋朝拖延了很多時間,是以隻想盡快達成議和;
再次,當時金國的北方鄰居蒙古已經逐漸崛起,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開始對外征戰,展示出了超強的戰鬥力,讓金國意識到不能繼續在南宋多停留,甚至要搞好與宋朝的關系,以免遭受兩面夾擊。
基于以上三點金國最終妥協,放棄了領土要求,撤軍傳回了國内。
然而,二十幾年後,金國就被蒙古給滅掉了,而在蒙金戰争中,金軍的戰鬥力之拉垮,完全跟靖康之變時沒法比,跟開禧北伐時又要差一些。
由此可見,如果韓侂胄不死,繼續發起北伐,那麼誰勝誰負還未可知。
但曆史沒有如果,韓侂胄最終被史彌遠設計殺害,宋朝也再次被主和派掌控,繼續屈辱地活着,直至其滅亡。
最後,韓侂胄究竟是不是奸臣?
筆者認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對韓侂胄的評價或許會不一樣,有人認為他與秦桧、史彌遠和賈似道是南宋最擅權的四個人,當然是奸臣了。
也有人認為,韓侂胄至少是愛國的,而秦桧之流則是賣國的,他發起北伐是為了國家而戰,這樣的人即便失敗,也不能被說成奸臣。
那麼,你認為韓侂胄是忠是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