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學不是商店,學生不是顧客!高等教育要警惕

文 | 郭英劍(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近日,美國《高等教育紀事》發表了一篇題為《教室裡的顧客》的文章。該文是“Z世代教育”系列報道的一部分。所謂“Z世代”,指大約出生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第二個十年初期的人群。他們正是目前接受高等教育(包括本碩博階段學習)的一代人。

該文探讨了目前學生将大學教育視為一種交易的現象,分析了該趨勢的起源、表現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在簡要介紹該文主要觀點的基礎上,我将對這一問題作進一步的思考。

大學教育正在成為一種交易

該文首先描述了學生将大學教育視為一種消費交易的現象。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增加和就業市場競争的日趨激烈,學生和家長越發将大學教育視為一種投資。他們關注的重點從傳統的學術成長轉向教育的直接回報,包括就業機會和薪資水準。這種轉變使學生對大學的期望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不僅關注課程内容和學術品質,還要求大學提供高水準的服務和設施。

其次,該文章探讨了這種市場化趨勢對大學的影響。學生越發重視自己作為“顧客”的角色,使教育服務更注重市場需求和服務品質。同時,為吸引學生和提高競争力,許多大學調整了自身的營運模式和課程設定,包括降低學術标準、增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課程、改善校園設施等。雖然這些措施可能有助于提高學生滿意度,但也引發了公衆對教育品質和學術嚴謹性的擔憂。

該文指出,過度市場化可能導緻教育目标偏離,使大學更加關注服務品質而忽視學術深度。

最後,該文讨論了這一現象的責任歸屬問題,并指出這種趨勢可能不僅是學生和家長期望的結果,也可能與高等教育本身的市場化壓力以及社會對教育的商業化态度有關。該文認為,高校在應對市場需求時,必須在提供優質服務和保持教育品質間找到平衡。社會、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大學自身都要為此變化負一定責任,并尋找解決方案。

該文的意義在于揭示了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深層次問題。将大學教育視為一種交易,不僅改變了學生對教育的态度,也影響了大學的營運模式和教育目标。

市場化的過度追求可能導緻人們忽視教育的核心價值,如學術的嚴謹性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以,大學和教育政策制定者需要認真考慮如何在市場需求和教育品質之間找到平衡。

從“教育”到“交易”轉變的背後

在我看來,目前大學從“教育”變為“交易”的原因很複雜。

第一,學生角色發生了變化,即從過去的“學習者”已經或正在轉變為“消費者”。這意味着從表面上看,學生對教育服務有了更高期望,大學被要求提供類似于市場化的服務品質,但核心則在于學生将自己視為客戶,期待大學在服務上滿足其需求,包括課程品質、教師水準、學術支援、校園設施等。

傳統上,學生被認為是學習的參與者,主要關注知識的擷取和個人的學術成長,但市場化的趨勢使學生越發關注教育的實際回報,如能否就業、未來薪資水準如何等。這種轉變使大學運作模式和教育目标發生了很大變化。

目前,大學中很常見的做法是為了迎合學生需求而降低學術标準,甚至要求教師為學生不合格的成績開綠燈;大學偏重提供短期的職業教育訓練而忽視基礎的學術研究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第二,教育市場化的深刻影響。現在是消費主義時代,正是消費主義與市場化的大趨勢推動了大學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甚至是以調整課程設定、教學方法以及評估标準,以提高學生的滿意度和市場競争力為标準。

這種調整雖然可能提高了某些服務品質,讓學生及其家長某種程度上感到滿意,但也會是以導緻教育品質的下降。當下最常見的無疑是大學開設了很多受學生歡迎但學術含量低的課程,或為了吸引學生而降低入學要求以及課堂教學門檻。這種市場化壓力終将導緻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不足,學術研究大受影響。

無可否認,教育市場化确實會帶來資源和創新,但同時也可能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為此,大學在适應市場需求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學術尊嚴、學術嚴謹性以及教育的内在品質。當然,這并非完全否定教育的市場化,而是說高等教育要在提供優質服務和保持教育核心價值之間找到平衡。

第三,大學應對有失誤之處。目前,大學采取了一些措施應對學生消費主義的挑戰,包括提高服務品質、調整課程設定以及重新審視教育目标,這在情理之中,也有積極意義。但教育者不能忘記的是大學必須保持其學術深度;即便是重新審視教育目标,也是要確定教育不僅關注職業技能,更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術成長。

換言之,在應對消費主義與市場化的過程中,大學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是必要的,但也需謹慎實施。比如,提高服務品質是提升學生滿意度的直接方式,但應避免僅僅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而降低教育标準;調整課程設定可以使教育更具實用性,但必須確定課程内容的學術性和思想深度;重新審視教育目标是為了保持教育的核心價值,為此,大學應在提供優質服務和實作教育目标之間找到平衡。總之,所有改進措施都需要綜合考慮學生需求、教育品質和學術标準,進而確定教育的整體效果。

捍衛大學教育的核心價值

正如前文所說,随着高等教育市場化趨勢的加劇,大學越發被視為服務提供者,學生則将自己視為顧客。正是在此意義上,大學越來越像商店,學生則越來越像顧客。這種變化給大學營運模式造成了巨大沖擊,使其面臨如何在滿足市場需求和保持教育核心價值之間找到平衡的嚴峻挑戰,而市場化趨勢和學生消費主義的興起,往往會影響教育品質和大學的傳統使命。

大學始終需要捍衛自己的核心價值,包括提供高品質的學術教育、促進知識創新、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全面發展的能力,以避免市場化趨勢與消費主義對這些核心價值的侵蝕。

第一,堅持學術的嚴謹性,并将其作為教育的核心。這意味着在課程設定和教學品質上,大學不能單純追求市場需求的短期回報,而應保持學術标準的高度。課程内容應具有深度和廣度,教學方法應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即使在市場化環境中,大學也應堅持提供高水準學術教育,確定學生在知識深度和廣度上獲得真正成長。

第二,強化教育的社會責任感。教育不僅是職業教育訓練,更應關注社會的發展和公共利益。大學應通過研究和教學,緻力于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科學技術進步、促進文化傳承。

第三,倡導學生作為個體的全面發展,超越單純的職業技能教育訓練。教育應關注學生的個人成長、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通過提供多樣化課程和實踐機會,大學能幫助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培養上司力、創新能力和人際溝通技巧。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适應未來的挑戰,同時保持大學教育的核心價值。

第四,注重創新與傳統相結合。大學可以在保持傳統教育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引入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如混合式學習、翻轉課堂和項目式學習,都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實踐能力,同時不失教育的嚴謹性和深度。創新應服務于教育的核心目标,而不隻是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

第五,建立有效的回報機制,以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期望,并根據回報進行合理調整。回報機制不僅應包括學生的滿意度,還應關注教育品質和學術标準。

大學生應認識到自身責任

據我觀察,Z世代群體有不同于以往的獨特特征和經曆,深受其成長過程中技術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作為數字“原住民”,Z世代從小接觸網際網路、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對技術非常熟悉,習慣于即時擷取資訊和數字溝通。他們是迄今為止最具文化多樣性的代際群體,重視包容性和社會公正等。

Z世代也更加關注經濟和社會問題。由于經曆了21世紀以來的經濟動蕩,無論其父母還是本人,都對财務問題持務實和謹慎的态度,同時十分關注影響國際社會的問題(如氣候問題)。

同時,他們有着清醒的心理健康意識,更關心并願意讨論心理健康問題,相比之前的代際群體,他們更願意尋求幫助,注重心理健康和人生福祉。

在教育上,Z世代有明确的教育和職業目标。許多個體非常關注實用和創業的職業路徑。他們重視教育,但對傳統的成功道路(比如一定要讀完四年大學才能取得學位)持懷疑态度,為此會考慮各種各樣的教育和職業發展方式。

此外,抖音、微信、小紅書等社交平台在Z世代的社互動動和自我表達中占據核心地位,其言行受到所關注流行内容和參與不同社群的影響。

基于上述認識,面對全新的一代人,今天的高等教育使命更加重大。大學應讓Z世代的大學生深刻認識到教育的核心價值,以及肩負的責任。

第一,理性看待教育。學生應将大學教育視為個體綜合發展的過程,而不僅僅是職業技能的教育訓練。教育的價值不僅在于獲得學位和擁有職業前景,還在于個人的成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學生應認識到,高品質的教育不僅需要大學提供,也需要自身的積極參與和努力。

第二,主動參與教育全過程。學生應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課外活動和實踐項目,以增強學習效果和綜合能力。主動參與不僅能提高個人學術水準,還可以培養上司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通過積極參與,學生可以更好地适應未來的職業挑戰,同時也有助于大學保持教育的核心價值。

第三,平衡自我的期望。學生應在個人的期望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避免将大學視為單純的服務提供者。大學教育的價值在于其綜合性,以及思想深度與實踐高度,為此,學生應看到教育的全貌與全面價值。通過平衡期望,學生可以更好地适應大學生活,并實作個人的學術和職業目标。

總之,在應對市場化趨勢和學生消費主義的挑戰時,高等教育需要從核心價值出發,始終保持其學術嚴謹性、強化社會責任感、倡導全面發展、結合創新與傳統、建立有效的回報機制。同時,學生也應理性看待教育,平衡期望與現實。通過高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大學完全可以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實作其培養全面人才的核心使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