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科技
文 | 新浪科技 原祎鳴
得物保真嗎?
近年來,“假貨”一直是得物的禁忌詞彙,也是懸在其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假貨問題沒有解決的同時,近日,大量買家和賣家吐槽得物的鑒定屬于“兩頭吃”,在鑒定結果沒有保障的同時向買賣雙方收取費用。有商家告訴新浪科技,商品成交後,得物會抽取7.5%—9.5%的傭金,另有服務費、轉賬費、鑒定費等等,粗略計算,需要付給得物的傭金和費用占總銷售額的30%左右。
此外,新浪科技從得物内部人員處了解到,此前單價低于108元的産品都不能在得物上架,可如今價格低至10元的雞腿等食品也紛紛出現在得物App中。
成立9年,假貨“帽子”摘不掉
創立于2015年的得物,早已不是當年那個“發燒友聚集地”。如今其已成為全品類電商平台,在得物上不僅可以買到鞋服,甚至可以買到家具、食品。
但是一直沒變的,是揮之不去跟随得物的“假貨”标簽。時至今日,隻要在社交平台上搜尋“得物”二字,便可看到大量有關假貨的吐槽:
“在得物買的鞋,被得物鑒定為假!”
“鞋型、鞋頭、做工、腳感、鞋帶均和正品不同!”
“得物和專櫃的産品連包裝都不同!”
“得物上一款限量球鞋的付款人數遠超發行數量,這些貨怎麼可能是正品?”
…………
近日,有微網誌部落客發帖詢問,得物的産品是否為正品?在評論區中仍然可以看到,大部分消費者認為得物的産品真假參半。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得物的相關投訴高達24.8萬條,其中大多數投訴都集中在鑒定上,有人稱真貨被鑒定為假貨,也有假貨被鑒定為真貨。
真貨是得物的“生命線”,鑒定能力,成了影響得物口碑最重要的關鍵詞。
多位接近得物的内部人士告訴新浪科技,鑒别一直是得物的商業機密,更是其最核心的競争力。是以,得物在鑒定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成本,其鑒定師系教育訓練半年後經過考試再上崗,但也有部分線上鑒定師系兼職,或與得物簽訂合作合同。
至于大量的吐槽,一位行業鑒定師認為,一方面是因為得物的單量太大,另一方面是在公司中員工衆多,兩方面都有失誤的可能性。
一位接近得物的内部人士王洋(化名)補充說道,如今鑒定行業存在亂象,交兩三萬塊錢上教育訓練班後就能拿到鑒定師證。且如今市面上的假貨做得越來越真,鑒别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王洋還表示,即使是正品,品控可能仍然有問題,但是不代表是假的,比如做工出現問題不代表是假貨,消費者和行業鑒定師的标準不同,也讓得物的口碑出現争議。
最為重要的是,雖然各個商業平台都有自己的鑒定标準,但目前能權威地判斷真假的機構隻有中檢,行業的标準化存在争議。
正因如此,得物的假貨頭銜仍然摘不掉。2020年6月,得物因為假冒僞劣、鑒定費等被中消協點名;2022年1月,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抽查電商直播平台,其中不合格率最高的是得物,不合格率為50%。
一方面得物的假貨被嚴重吐槽,另一方面各大電商平台在保真方面也下了更大的功夫,推出了假一罰十,假一賠四,僅退款等服務,得物的競争力正在進一步下滑。
鑒定費“兩頭吃”,但不權威
此外,還有不少使用者吐槽稱,得物“兩頭吃”鑒定費的行為“吃相難看”,因為它在向買賣雙方收取高額的利潤。
一位得物前員工張楠(化名)介紹道,得物為了鑒定下了太多功夫,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資金,是以隻能“兩頭吃利潤”。具體而言,得物的線下鑒定倉成本并不低,其流程系商家先把實物發到得物來做鑒定,鑒定為正品之後再發給消費者。得物的鑒定倉有不少全自動化機器,要完成拆箱、确認全新無瑕、拍照等一系列流程,金額高的産品還需要人工鑒定。
此外,為了保證正品率,得物在2022年與中檢達成鑒别戰略合作,成立國内首個鑒别聯合研究團隊。但中檢此前公開表示,其不直接參與得物的鑒定,隻幫得物鑒定少量的疑難商品,得物不是品牌方,是以它出具的鑒定證書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隻能作為一個參考。
也是以,讓買賣雙方很“不爽”的一點是,即便付了鑒定費,商品仍然隻能得到“參考結果”,出現真假糾紛問題時仍然沒有權威的證據。
除了鑒定費外,得物的售賣規則也讓不少商家“揭竿而起”。有商家告訴新浪科技,其從專櫃買的正品會被得物鑒定為不合格,得物在扣除商家保證金後還會讓商家承擔來回運費。
另有得物商家告訴新浪科技,商品成交後,得物會抽取7.5%—9.5%的傭金,甚至有些獨幕喜劇牌的抽傭比例會高達20%。此外,得物還會收取5%的服務費、1%的轉賬費、2%的售後無憂服務費,以及快遞費、鑒定費(單件30元左右)。總體估算下來,商家需要付給得物的傭金和費用占總銷售額的30%左右。“在得物上開店的成本幾乎已經等于實體門店的租金了。”上述商家稱。
此前,得物因不支援七天無理由退款而流失了客戶,為保障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得物的退貨政策向買家傾斜,在退貨率高的情況下,商家的産品損耗率也是以增高。
放下身段,108元門檻“消失”
抛開假貨疑雲不談,從得物的整體發展來講,内部人士認為,近年來得物的調性偏離了主業,未來增長空間限制很大。
最初的得物由虎撲聯合創始人楊冰一手打造,“孵化”自虎撲運動裝備區和鑒定區,因其興盛于“炒鞋”熱潮,被廣大消費者定義為“炒鞋平台”。
彼時,很多頂尖貨在淘寶天貓上開賣即售罄,便有一批二道販子将手中的貨放到得物上賣,消費者在得物上能買到在其他平台上買不到的東西。
時至今日,得物已經覆寫了20多個類目,包括3C、家居甚至食品。如今,它仍然在加速新商計劃,繼續拓寬品類和商品。
張楠稱,此前得物一直是在保持調性,走高端的風格,抓上層市場,單價低于108元的産品都不能在得物上架,鴻星爾克等低價鞋服也不在得物上上架,但如今放寬了限制。
新浪科技在得物App上看到,如今上架的雞腿等産品價格低至10元。
“除因輿論指責其崇洋媚外外,這也能證明得物的焦慮,如果高端路線真的走得通,定位為潮流網購社群的得物後續也不會上架雞腿等與原有調性不同、客戶群體也不同的雞腿等平價品類。”張楠稱。
在她看來,如今得物想做綜合類電商,這與電商總體都在做低價的大趨勢有關,但是其打低價的能力和力度又不如電商巨頭。換言之,支撐得物業績增長的,仍然是原有的客戶群體。
“在炒鞋熱的年代,鞋服産品的溢價很高,得物抓住了Z世代消費力最強的一批消費者,他們喜歡稀缺性、潮流圈,粘性很強,但這批消費者的數量和消費能力是有限的。”
張楠稱,得物一直宣傳要為情懷買單,但事實上情懷支撐不了一個大公司業績的持續增長,且現在大家的購物欲望在下降,對成本效益的要求有所增強。
王洋補充說道,此前得物上的個人賣家占比更多,現如今企業賣家的占比提升,今年得物在做招商,重點發展國潮品牌。“得物的忠實使用者有限,但在擴張新品類以及客戶群體方面,其主要系發展很小衆的國潮品牌,而不少國潮品牌又有着抄襲等負面标簽,90後、00後等會将其定義為——韭菜。”
此外,即使是在打低價,在同産品對比來看,得物的價格仍然顯著高于淘寶和京東。甚至是以還催生出了一個新職業——得物搬磚黨。他們從京東、淘寶等平台湊大額優惠券,滿減券拿到更劃算的正品,再到得物上出手,進而賺取中間差價。有“搬磚黨”稱,在得物上标價450元的鞋子,其在其他電商平台用優惠券可以300元購得,“甚至有人靠此方法月入3萬”。
在王洋看來,目前的得物作為後入局的電商玩家,已經掉了隊。在電商越來越卷的當下,得物除了包裝的品質更高外,對于年輕人喜歡的東西、玩法,得物仍然走保守路線。
上述人士均表示,從去年開始,得物便着重發力跨境市場,尋求海外的新增量。對于國内的業務而言,随着Z世代回歸消費理性、“炒鞋熱”褪去,得物的剛需性也消失了。如今,低價競争越來越卷、海外代購行業越來越不景氣,得物是否會逐漸成為“時代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