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八月八”苗族風情節
興仁市屯腳鎮鯉魚村,位于屯腳鎮北部,由原來的喳啦村、鯉魚村、壩橋村、大樹村整合而成,是一個以苗族聚居為主的民族村寨,苗族闆凳舞、苗族飛歌、苗族刺繡等民族文化在這裡都能探尋到,鯉魚村共有1100餘戶村民,90%以上都是苗、布依等少數民族,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四周青山環抱,一灣清溪從寨中蜿蜒而過,穿過苗家山寨特有的牛角造型的寨門,就能見到錯落有緻的苗族特色的民居。
圖為鯉魚苗寨寨門
相傳明朝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實施“調北征南”戰略,二十萬大軍南征雲南、貴州,屯腳胡家莊胡姓祖先胡魁随軍南征,雲南、貴州平定以後,胡魁被朝廷授予五品世襲千戶,朝廷敕封給胡魁田地上千畝,佃民幾百戶,鯉魚壩屬胡氏一族的敕封領地。嘉慶年間,為了躲避戰亂,鯉魚壩苗族的祖先(王、吳、楊三姓)從黔東南、銅仁一帶逃亡到這裡,在山上搭建窩棚居住,以打魚、捕獵和幫胡姓地主種田種地為生,後逐漸發展為這裡的主體民族。
圖為楊國元接受采訪
屯腳鎮鯉魚村村民楊國元說:“最初來的是從黃平那邊過來的,開始來的時候隻有20多戶,原來這裡就叫鯉魚龍寨,以鯉魚龍潭來命名的,原來龍潭是冒水下去的,下雨漲水出來,魚就從龍潭出來了,出來多了就沖來這些田裡,大家去打田就拿背籮去捉,就把這裡稱為鯉魚壩。我們屬于黑苗,老一輩人穿的衣服基本上是自家繡的,染黑的。”
圖為苗族傳統手工紡線工藝
記者楊硯翔問:“阿姨你現在織的這個東西是什麼呢?”
興仁市屯腳鎮鯉魚村村民楊國青說:“這個是我們拿來做圍裙的,繡前面帶的那塊裙,我繡的是平針繡,還有十字繡,這套都是慢慢繡的,一年隻能做一套,我們還要幹農活,平時有時間就做。”
圖為苗族婦女正在刺繡 熊庭波 攝
苗繡是苗族源遠流長的手工藝術,苗族刺繡的題材選擇豐富,較為固定,有龍、鳥、魚、銅鼓、花卉、蝴蝶,還有反映苗族曆史的畫面,鯉魚苗族服飾充分運用精巧紡織和刺繡、蠟染等技藝,成為一株常開不敗的民族文化奇葩。村裡不少繡娘還吃上了“手藝飯”,将好手藝變成“指尖經濟”。
圖為楊再蓉接受采訪
屯腳鎮鯉魚村苗族刺繡第三代傳承人楊再蓉說:“我是從小就跟着父母一直在學習,也去别的地方拜師學藝,學到了很多的技藝。在我們當地,我作為傳承人,我要把我們的苗繡傳承下去,發動我們當地的村民,跟我一起學習苗繡,做好苗繡,我們村還發展了種桑養蠶,養出來的蠶絲,我們把它做成蠶絲被,做成苗族服飾,把苗族服飾做成旅遊商品。”
圖為鯉魚村航拍
目前正值農曆八月,鯉魚村苗族同胞們既忙着收割成熟的稻子,也忙着迎接一年一度的傳統文化節日——“八月八”苗族風情節,大家一齊慶豐收,共同“嘗新”。
記者楊硯翔說:“據寨中老人講述,八月初八正是稻谷飄香的時節,在這一天,大家把豐收的一些糧食,雞、鴨、魚、粑粑等糧食拿到一個寬敞的地方,男女老少身着節日的盛服,佩戴一些華麗的首飾,集聚一堂,載歌載舞,舉杯同慶,談古論今,互相祈願來年五谷豐登、萬事順意,分享豐收的喜悅。”
圖為苗族舞蹈表演
2003年以來,興仁市把舉辦好“八月八”苗族風情節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内容來抓,推動文化的繁榮和民族的團結進步。2007年,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将“八月八”苗族風情節确定為法定節日,全州放假一天,“八月八”苗族風情節也成為興仁以及全州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重大節日盛會。同時,鯉魚村依托自然環境和民族文化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投入1.2億元打造民族風情村,建成生态公園、笙鼓廣場、蝴蝶廣場等文化項目,引進旅遊公司統一規劃、統一發展,建立鯉魚廣場、玻璃觀景台、滑道等項目,打造了鯉魚湖、鯉魚大小龍潭、仙人橋等景點,鯉魚村先後被評定為全國特色民族村寨、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圖為鯉魚龍潭
興義遊客龔興琴說:“這裡民風比較淳樸,環境比較好,水井清亮,找到了小時候的感覺,空氣比較清新,氣候、溫度也适合宜居。”
面對未來,鯉魚人充滿希望,他們将繼續抓好公德心建設,按照做精一條線、盤活一顆米、拉長一根線、唱響一台戲、激活一潭水的“五個一”建設思路,将這裡打造成“山水鯉魚·韻味苗鄉”鄉村休閑旅遊體驗勝地。
(興仁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黎鳳花 王正雄 楊硯翔 報道)
編輯:吳林潔 劉明霞
責編:潘飛 陳合麗
編審:唐修元
總監制:趙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