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冠軍楊威深夜哭訴,兒子楊陽洋太難養,辛苦培養10年啥都不是
從楊威的焦慮窺見“雞娃”時代:當成功标準隻剩下一條單行道
“冠軍爸爸”楊威深夜哭訴兒子“難養”,将“雞娃”焦慮推至台前。曾經的“體操王子”如今面臨着普通父母一樣的難題:傾盡全力培養兒子,卻換來“竹籃打水一場空”。八年高爾夫訓練,最終抵不過一句“我想打籃球”。楊威的無奈,折射出的是無數中國式家庭的教育困境:當成功被狹隘地定義為單一的标準,當父母的期望成為孩子肩上的重擔,“雞娃”之路,究竟通向何方?
楊威的焦慮并非個例,而是整個社會“内卷”焦慮的縮影。從“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到“劇場效應”下的過度教育,焦慮像病毒般蔓延,裹挾着家長和孩子,奔向一個又一個賽道。體育,曾經是素質教育的一片淨土,如今也淪為“成功”的競技場。楊陽洋的經曆,正是這種畸形教育觀的展現。
将孩子視為“實作自我”的工具,是“雞娃”焦慮的根源。楊威寄希望于兒子繼承衣缽,延續自己的榮耀,卻忽視了孩子自身的興趣和天賦。這種“望子成龍”的心态,将父母的意志強加于孩子,最終可能導緻孩子迷失自我,甚至産生逆反心理。張亮“放手式”育兒觀的成功,恰恰證明了尊重孩子個性發展的重要性。
過度關注“外在成功”,忽視“内在成長”,是“雞娃”焦慮的另一面。分數、排名、獎項,成為衡量孩子價值的唯一标尺,而獨立思考、批判精神、同理心等重要品質卻被忽視。楊威夫婦對楊陽洋高标準、嚴要求,卻忽略了與孩子心靈的溝通,最終導緻親子關系緊張。
打破“雞娃”怪圈,需要家長轉變觀念,回歸教育的本質。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特的潛能和天賦。父母應該放下焦慮,尊重孩子的選擇,引導他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而不是将自己的期望強加于孩子。
教育的本質是“點燃”,而非“填滿”。與其執着于打造“标準化”的成功模闆,不如給予孩子更多探索的空間,讓他們在嘗試中學習,在挫折中成長。正如紀伯倫所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打破單一的成功标準,建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是緩解“雞娃”焦慮的社會之匙。當社會不再唯分數論英雄,當成功不再被狹隘地定義,家長和孩子才能卸下沉重的包袱,在更廣闊的天地裡自由翺翔。
楊威的焦慮,是一個警示,提醒我們反思“雞娃”背後的深層問題。唯有回歸教育的初心,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才能讓孩子在愛與自由的氛圍中,健康快樂地成長,最終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