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9月7-9日,202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在合肥召開。9月8日下午,由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承辦的學術研讨會十六“城市群規劃的中國實踐”邀請來自政界、學界、企業界、規劃界的嘉賓共聚一堂,直面目前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以及實作高品質發展要求,圍繞城市群規劃的實踐問題展開深入交流與讨論。
本文字數:4486字
閱讀時間:14分鐘
本次學術研讨會由學會總體規劃委員會委員、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務副院長、教授級高工王新哲主持,邀請了學會常務理事、鄉村規劃與建設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教授張尚武,學會監事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樊傑,學會鄉村規劃與建設分會副主任委員、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袁奇峰,日本明治學院大學教授鍛冶智也,上海社會科學院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王振,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甯越敏等嘉賓進行分享與交流。
主持人:王新哲
學會總體規劃委員會委員、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務副院長、教授級高工
王新哲委員指出,“城市群”發展在“十一五”期間被列為重要的城鎮化戰略之一,并且在後續黨的十七大至二十大相關報告中均作為重要的國家政策展現。業界對城市群發展規劃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從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到其他城市群發展規劃等積累了諸多經驗,規劃行業、編制機關需要高度重視。此次由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承辦的“城市群規劃的中國實踐”學術研讨會,希望能夠在以上方面為大家提供更多借鑒和思路。
主旨報告
長三角國土空間規劃的實踐價值
張尚武
學會常務理事、鄉村規劃與建設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教授
張尚武常務理事從規劃定位、空間體系、實施機制、學術探讨四個方面闡述了對城市群規劃的中國特色的認識。
在規劃定位層面,長三角國土空間規劃是深化落實《全國綱要》和國家戰略要求,以解決三省一市國土空間規劃中難以解決的跨區域協調問題的區域型國土空間專項規劃。空間規劃應置于國家戰略規劃體系中,建立發展規劃和空間規劃是互為依據的關系,深化多規合一的内涵和運作機制。
在空間體系層面,提出長三角區域的基礎性、支撐性、戰略性議題。夯實發展底闆,奠定區域生态保護和安全韌性的整體空間架構;加強區域協同,增強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空間支撐能力;加強戰略引領,以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深化落實國家戰略為頂層目标。
在實施機制層面,聚焦共同行動,探索制度、政策、标準創新。圍繞提出建構項目庫與任務清單,探索推動區域協調的規劃實施制度,以及探索規劃實施政策的創新,探索國土空間的數智化治理模式。
最後聚焦學術探讨。針對學術溯源與本土化的探索、區分空間現象與規劃對象、城市群與都市圈概念差異和規劃的差別、創新中國城市群空間規劃實踐路徑四個方面展開了讨論。從中國問題出發推進理論研究與規劃實踐相結合,不斷提升中國城市群空間規劃的實踐能力。
城市群理論前沿及京津冀城市群規劃應用
樊傑
學會監事、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
樊傑監事提出了規劃要回歸到本身問題、目标、過程、治理四大導向,以“是否有用”作為衡量規劃是否是好規劃的标準。報告從城市群學術理念的認定展開,梳理了城市群相關前沿理論,以區域規劃的視角看京津冀城市群的規劃應用。
空間距離的接近性作為城市群産生的先決條件,受到郊區化影響,使得不同城市之間形成了共享福利的疊加區域。城市從本地化、就地化走向區域化、全球網絡化。在衛星城、TOD模式等規劃行動助力下,區域空間内呈現出規模層級不同、職能有所差别但互相緊密聯系的城市整體,成為“城市群”。現階段,城市群的影響力已經從局部拓展到區域、全國乃至于全球的尺度,功能不斷提升。在全球層面審視城市群,各類生産要素和各類産品商品的流入流出使得每個區域成為源、彙節點。源、彙的空間組織以及在全球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成為現代城市群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思想前沿。
京津冀城市群和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最大不同在于,市場經濟發育較為薄弱。雖然在城市群協同、環境共治、交通一體化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經濟總量在全國比重持續下降。是以,産業協同以及協調發展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面臨的最核心的關鍵問題。在已經形成的産業格局和比較優勢基礎上,樊傑教授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培育新質生産力的“菱形”格局,在京津唐(唐山)基礎上培育京津雄(雄安),強化京津塘(塘沽)産業主軸以及沿海發展軸。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從分權競争到區域協同
袁奇峰
學會鄉村規劃與建設分會副主任委員、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袁奇峰副主任委員指出,珠江三角洲是一個獨特的自然地理單元,是中華農耕文明的海洋文化亞區。成就了其作為嶺南文化承載地、絲綢之路發祥地、中國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
改革開放之初,珠三角從農業時代直接跨進農村社群工業化,加入全球資本循環的轉變,香港作為重要的外部因素,為珠三角帶來了“三來一補”的機遇,推動了全域工業化。
2000年後,随着土地财政時代的到來,形成了大城市大發展的格局,深圳和廣州迅速崛起,卻走了不同的道路:廣州限于土地财政,深圳則扶持企業。
在珠三角向粵港澳大灣區轉化的當下,城市群格局正呈現網絡化、專業化、層級化、體系化的特點。區域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以發明專利數量為例,前二十年總共隻是有5位數,2000-2009年就達到6位數;而2010-2019年則大幅增長到7位數。
随着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在城際軌道交通網絡的支撐下,粵港澳大灣區正逐漸從行政區分權競争的區域模型走向自組織的新結構模型。
東京都市圈的 TOD 模式空間組織:經驗和教訓
鍛冶智也
明治學院大學教授
鍛冶智也教授通過東京與上海、紐約等衆多世界大城市的對比,指出東京都市圈具有特殊的空間結構:水準方向高密度、垂直方向低密度開發,整體如平地般扁平的結構。
首先,該結構與鐵路公司引導下的TOD開發模式息息相關。在日本,鐵路公司除了負責軌道運輸,還負責地面公共交通,甚至在商業開發、企業引進等方面發揮着地區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事實上,私營鐵路公司的大部分收益與交通無關,軌道站點被其旗下的商業設施等包圍,人們甚至從外面看不到車站本身,這種經營、開發結構規定了都市圈的空間結構,而國家級政府負責制定法律和政策,省級政府負責發展調控,地方政府制定規劃和當地法規,對鐵路公司的管控作用不大。
其次,相關法律制度也促進了空間關系的變化,2002年制定的《城市再生特别措施法》,引導城市制定選址優化規劃,使地方邊緣城市能夠利用輕軌交通等實作緊湊型城市化,因為城郊作為低價且便利性相對較高的土地被鐵路公司優先開發,人們在組建家庭的過程中也不斷從市中心外遷,東京都市圈是以不斷蔓延。
鍛冶教授還總結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日本的基本政策傾向。第一,财政政策鼓勵買房而不是租房。第二,85%的國土用途管制極其寬松。第三,公路政策落後于鐵路政策,城市道路率仍處于較低水準。第四,大部分企業都有通勤補貼,對企業來說可以抵稅,對職工來說可以住在低房租水準的郊外,促進了鐵路長途通勤。
總之,東京都市圈内tod開發模式使軌道站點像網眼一樣鋪設,一方面保持城郊的出行便利性,另一方面破壞了既定的區域規劃,促進了無序擴張。
嘉賓點評
甯越敏
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
甯越敏教授首先對城市群的概念做了深入的分析,随後對嘉賓報告進行精彩點評,其中:
對于《長三角國土空間規劃的實踐價值》,甯越敏教授指出,尋求41個市的最大公約數,可有效解決長三角規劃中面臨的一些難題。此外,陸海統籌是長三角國空的一個重點,近海地區受陸地開發影響大,如何在保證陸地發展的情況下,實作近海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是其中一項非常有必要的工作。
對于《城市群理論前沿及京津冀城市群規劃應用》,甯越敏教授指出,區域規劃中需要重點考慮如何使得空間範圍内城市之間有更密切的聯系,對于北京是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城市,不能空談疏解,需要加強在就業結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并以日本築波科學城在疏解東京人口的失敗為例,來佐證這一觀點。
對于《東京都市圈的 TOD 模式空間組織:經驗和教訓》,甯越敏教授以日本愛知大學區位的變化為例分析指出,在日本高速發展、人口增長時期,為提升大學入學率,愛知大學從城市搬到郊區,随着日本人口的負增長,新一代日本人觀念的轉變,其又從郊區回到市中心,這種根據不同發展階段采取的新舉措,促進了當下情況的發展,甯越敏教授肯定這一做法,并表示對中國也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王振
上海社會科學院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
王振主任從兩個方面提出觀點。一是就規劃的科學性和适應性調整問題。現在各級政府對規劃很重視,特别是國土空間規劃“三區三線”劃定後,執行比較嚴格,但在現實中,各地都遇到了微調中的難題,比如鄉村産業振興需要配套一定的設施用地,現在都很難落實,這樣就影響到鄉村發展。這就提出了規劃本身如何提高其科學性和前瞻性,如何能夠适應新的形勢與未來發展趨勢,保持必要的可調整靈活度問題。而是關于長三角城市群規劃,圍繞高品質一體化發展,需要思考四個挑戰:一是城市群中生态環境底線的聯防共治。土壤、空氣品質、水質、碳排等,都是流域性的,需要在區域範圍内讨論,目前“兩區一縣”的長三角生态綠色示範區做出了一些嘗試,但其經驗、做法如何加快複制到整個長三角乃至更大的區域。
二是新型城鎮化帶來的挑戰。三中全會已經提出進城農民工要享受當地公共服務及社會待遇,在規劃中如何更好考慮這些進城農民工的公共服務資源需要。三是都市圈同城化帶來的挑戰。同城化作為一體化的抓手,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可以先行,示範區的同城化機制是否可以擴充到更大區域空間。四是統一大市場問題。硬體方面譬如交通物流設施的高标準聯通,目前長三角地區在大架構上可以說是暢通的,但是鐵路與港口、鐵路與高速為代表的最後一公裡仍并未聯通,需要推進多式聯運的高效物流體系建設;軟體方面譬如要素市場一體化,更多是機制體制的問題,但一體化先要從要素暢通流動開始,要打破行政壁壘和地方分隔,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
各位嘉賓圍繞城市群規劃實踐中的治理問題、規劃協同、實踐環境等展開了深入讨論。嘉賓們指出:一是城市群規劃必須存在系統思想,要基于中國國情提升治理體系現代化;二是城市群規劃是跨界多元的,應該更聚焦在區域性的空間協同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軌道交通網絡能夠很快将城市群構造起來;三是中國規劃是有特殊性的,它是行政和技術的混合體,中國的城市群規劃實踐考慮中國的規劃環境,目前學術研究的城市群和政策研究的城市群是兩個概念,對都市圈的比較研究更加要關注空間尺度差異。
嘉賓合影
會議最後,各位嘉賓與現場觀衆進行互動交流。與會專家與現場觀衆對城市群規劃中的各類概念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讨。會議達到了預期效果,取得了豐厚的交流成果。
會議現場
1
年會官網
官方資訊,權威釋出,請認準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官網:http://www.planning.cn/
2
年會官方小程式
把年會手冊裝進手機裡,會議日程、調研路線、最新資訊......随時都能檢視!
3
年會專題
想知道202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都發生了什麼?有哪些精彩報告?報告内容具體是什麼?年會專題位址:https://www.planning.org.cn/2024anpc/
年會官網
年會小程式
年會專題
與此同時,歡迎關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的微信公衆号、學習強國号、澎湃政務号、抖音、視訊号、新浪微網誌賬号~
其他年會相關資訊,我們将及時通知!童鞋們、盆友們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供稿機關: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根據現場報告整理,已經專家稽核
【免責聲明】本公衆号釋出的内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内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将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删除内容。内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衆号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你可能還想看這些
學術研讨會十二:城市更新的精明實施 | 規劃年會
學術研讨會十三:規劃賦能城市功能品質活力 | 規劃年會
學術對話六:城市更新賦能新質生産力 | 規劃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