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從拜師學藝到屢獲大獎,金永才為非遺傳承奉獻半生——(引題)
烏銅走銀大師的“三品”人生(主題)
勞工日報-中工網記者 黃榆
烏銅走銀,始創于清雍正年間的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石屏縣,是雲南特有的中國傳統銅制工藝品。它以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再将熔化的銀水澆入紋中,滲入刻痕,與烏銅底坯融為一體。銀水緩緩填滿紋路,如人行走,是以稱其為“走銀”。“走”字,是烏銅走銀的靈魂。時間久了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紋圖案,呈現出黑白分明的裝飾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緻。
2011年,烏銅走銀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它與景泰藍齊名,一南一北,并稱“天下銅藝雙絕”。近日,記者到昆明官渡古鎮烏銅走銀傳習館,拜訪了館長、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雲南省雲嶺工匠金永才,跟随這位烏銅走銀第六代傳承人品味他的“三品”人生。
金永才在制作烏銅走銀。受訪者供圖
烏銅走銀源遠流長
“烏銅走銀最鼎盛的時期是在清末民初。”提起烏銅走銀的曆史,今年71歲的金永才向我們娓娓道來。
傳說烏銅走銀的出現源于一次偶然。雲南石屏縣匠師嶽富在一次煉銅造器時,手上的一枚金戒指不慎掉入爐鍋中,懊惱之下,他将周圍放着的銀等金屬也全部扔進爐裡。不久,他發現爐中出現了一種顔色黑亮的合金銅,黑色中呈現若隐若現的金黃色和銀白色線條。他試着用這種合金銅制作工藝品,又經研究琢磨,終于成就了“烏銅走銀”工藝。
烏銅走銀的工藝十分繁雜,首先得用優質的銅和一定比例的黃金、純銀摻和其他10餘種貴金屬熔煉成烏銅合金,并将合金以鍛打、碾壓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烏銅片。一件完整的烏銅走銀器具,要經過煉銅、打片、放樣、下料、錾刻、走銀、成型(組裝)、打磨(抛光)、捂黑等9道工序。
“細節好壞對烏銅走銀來說影響很大,每套工序都得精益求精,以往科技不發達,全憑眼睛,晚上的月光、爐子裡面的火光、眼睛的目光,用‘三光’來判斷溫度。”金永才說,這就需要匠人在冶煉、書法、繪畫、微雕等技藝上都有着相當不錯的沉澱。
堅持純手工“走銀”
1975年,22歲的金永才與師傅李加汝偶然結識于昆明的老茶館。1982年,李加汝收金永才為徒,系統性地傳授金永才烏銅走銀制作技藝。直到1996年,李加汝把配方傳授給了金永才。從此,金永才認真揣摩秘方,牢牢掌握了烏銅走銀的核心技藝和内涵,成為烏銅走銀第六代唯一傳人。
“烏銅走銀的技術難點在于煉烏銅、走銀,核心工藝在于錾刻、捂黑,主要用純銀銀屑填充到錾刻圖案的凹槽裡,以‘走’滿為度。”金永才說,工匠最初用“吹管”以嘴吹火“走銀”,後來用“皮老虎”和噴槍走銀。經過測試,烏銅合金的熔點在1030℃左右,而銀的熔點為960.8℃,二者熔點之差大約隻有70℃,而工匠們正是依靠控制這小小的熔點內插補點,來保證走銀工序的順利進行。
走銀結束後,最為重要的步驟就是捂黑了,藝人們用手在烏銅器物的表面揉搓,加快烏銅表面氧化反應的發生程序,進而生成一層自然的黑色氧化膜,因不同人的掌心汗液酸性程度不同等原因,不同器物的黑化程度也有所不同,這樣就有了黑白分明、古色古香的裝飾效果。
如今,除了煉銅和走銀以外,烏銅走銀的其他工序已可以使用機器,但金永才堅持純手工制作。他說,純手工做出來的器物每一件都是獨特的,可以表現人的情感或内心的想法。
煉銅需要獨到的手藝,更離不開手藝人的心境。想把一塊紫銅變得黑亮,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手藝人的心情。金永才有自己做烏銅走銀的偏好時間,那就是太陽初升和日暮黃昏前後的那幾個小時。
憑借天賦和勤奮,金永才不僅熟練掌握了烏銅走銀的制作技藝,還不斷推陳出新,做出了煙盒、打火機、首飾等系列,使得這項古老的技藝得以傳承和延續下去。
人品、作品、精品,一個都不能少
“我師傅的一生最看重人品、作品、精品,一個都不能少。”金永才說,“三品”人生的内容很豐富,這是他和師傅一生摸索經驗的總結。
從22歲接觸銀器到現在,金永才創作作品共500餘件套,主要有方鼎、香爐、花瓶、酒器、茶器、文房四寶等。《五福捧壽方鼎》《福壽萬代賞瓶》等作品在全國各類比賽中獲得金、銀、銅獎40多個。2010年,金永才被授予“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雲南工藝美術大師”稱号;2011年,作品《五福捧壽走金銀方鼎》榮獲雲南省工藝美術協會第五屆“工美杯”大師精品展金獎和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天工藝苑·百花杯”金獎。
“三品”不隻是金永才的自我要求,也是他收徒的标準。“撇開悟性和手上功夫,徒弟的人品和心性才是我最看重的一點。”金永才說。目前,他共收了14名徒弟。金永才時常告誡徒弟們,如果想在烏銅走銀這個行當做出精品,沒有20年的底蘊是做不出來的。
“師傅在工作中非常嚴謹,差1毫米都不行,但下班之後他又像爺爺一樣和藹可親。”徒弟金南說,師傅時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要有耐心,慢一點”。
與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産類似,烏銅走銀技藝也面臨難覓傳承人的困境。金永才感歎:“理想的接班人‘首先得能坐下來,熱愛手工藝,耐得住寂寞’。”金永才覺得自己的責任還很重大,他希望能把烏銅走銀一直傳承下去,隻有傳承才能讓這項古老的技藝生生不息。
來源:中工網-勞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