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心中,家往往與庭緊密相連。從古至今,中國人對院子始終懷有深厚的情結。
對于中國人來說,建築絕非僅僅是遮風避雨、滿足日常起居的場所,它還需滿足人們在心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院子,既為居住空間,更是心靈的栖息之地。
許多人的記憶深處,都留存着一個院子。對于院子裡的孩子們而言,生活也許并不富足,沒有五花八門的電子産品和昂貴玩具,但卻有水中暢遊的魚兒、枝頭歡叫的鳥兒。
它可以是大人們精心打理花草的私家庭院。在這裡,生活不再圍繞着電視、電腦等電器,而是充滿了花園勞作、養魚喂鳥、鄰裡拉家常的溫馨場景,或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從井中取出涼爽的瓜果消暑。
它也可能是月光下外婆講述故事的農家小院。當夜幕降臨,光滑的竹椅、竹床和竹篾席帶來宜人的涼爽。在這個院子裡,我們深切地感受着濃濃的親情,肆意享受着簡單純粹的快樂時光。品味着院子裡的一草一木,喝着茶、下着棋,歲月緩緩流淌。
汪曾祺曾言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中國古代建築群體多以四合院這種院落形式呈現,小到普通民宅,大到皇家紫禁城。中國文化倡導 “天人合一”,而院子正是這一理念在建築上的生動展現。
大戶人家的深宅大院裡,堆山疊石、庭院理水、植樹栽花,成就私家園林。無論是房舍、山水、花木還是遊廊,都以獨特的方式诠釋着天人合一的樸素理念。小戶人家即便院子面積狹小,也會種上幾棵翠竹或芭蕉,充分展現與自然的融合。青磚黛瓦,蕉竹搖曳,這樣的小院生活,是每一位中國人内心的向往。
衆多古典詩詞對庭院生活進行了細膩的勾畫,記錄下中國人對院子的鐘愛之情。在搖椅中讀書品茗,于月光下閑庭信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簡單而清雅的生活。
每個中國人都渴望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心靈花園,那是内心最隐秘、最放松、最惬意的理想之地。《周易》中 “不出戶庭,無咎” 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出西周時期中國就已有庭院式的生活形态,展現着避世、隐逸的情懷。
一處小院,可以讀書、烹茶、會友,也可以什麼都不做,隻是發發呆。院子裡有孩子降臨時親手栽種的樹,看着孩子與樹一同成長。可以養花草、種瓜果,感受四季輪回。有一塊空地,可打太極,泡一杯濃茶,靜享時光。院子雖處于鬧市,卻能隔絕喧嚣,留下樸素生活的味道。
時至今日,人們對庭院式生活依然充滿眷戀。在院子裡,與日月相伴,與清風為友,邂逅最真實的自己,遠離世俗的紛擾。中國人營造院子,追求的不僅是身體的安适,更是心靈的甯靜。
願你的心中有一處院子,暫别都市的喧嚣,盡享人間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