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号:GDZPS1552
書名:《紫砂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産叢書)
版别: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徐秀棠著 王文章主編 鄭長鈴副主編
書号:ISBN 9787213041334
定價:50.00
出版日期:200910
内容簡介
紫砂陶的泥原料屬單礦原成泥,是含鐵量較高的泥礦,由于地質成因的關系,每處的泥礦含鐵量及其他成分不盡相同,其外觀顔色也多有不同,故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五色土”,再加上燒成溫度的高低、火焰氣氛的變化,就會呈現出各不相同的紫砂顔色,具有豐富的色彩效果。紫砂陶有優良的性能,熟泥的可塑性好,成型後的坯體強度高,坯的幹燥收縮率和燒成收縮率相對較小,為多種多樣的品種、多姿多彩的造型、千變萬化的線條提供了良好的加工施藝條件。加上巧奪天工的傳統制作技藝,符合科學的生産工藝,多彩多姿的器物造型,以及其實用功能(如泡茶、栽花、文房擺設及把玩性等),成為造型豐富、式樣繁多、千姿百态的工藝美術品,并突破了其他民間工藝品隻在工藝美術範疇裡運作的局限,而上升到藝術的殿堂。
紫砂藝術與其他門類的工藝美術相比,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統一。它的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兩者融為一體。它造型的文化特征,鮮見宗教題材和王權思想。在文人沒有大量介入紫砂陶(壺)的創作之前,它的造型、裝飾完全是藝人的文化藝術水準的個體展現,靈動活潑,生機盎然,無拘無束,即便是日後封建文人大量參與,特别是自陳鴻壽開拓“曼生壺”裝飾、造型之後,紫砂壺也隻是雅玩文化的載體,更多的是反映勞動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意願的題材,洋溢着濃郁的平民思想感情和生活意願的題材,洋溢着濃郁的平民 生活情趣。以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題材為主體一直是紫砂生産的主流,展現了民間藝術的巨大影響、深遠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它的獨特的材質和獨特的人文品質,使這個隻有600多年曆史的相對年輕的陶器品種,成為大陸姹紫嫣紅的工藝美術園地裡的一朵奇葩。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紫砂陶出現的物質和文化條件
第一節 宜興的地理位置
第二節 宜興制陶業的悠久曆史
第三節 宜興茶葉産業
第四節 陶土原料和紫砂泥的發現
第二章 紫砂陶的原料資源
第一節 紫砂礦土的分布和分類
第二節 紫砂泥的開采和加工
第三節 紫砂泥的原礦特征和燒成特征
第四節 紫砂泥的實體性能和化學性質
第五節 原礦泥和配制泥
第三章 紫砂陶的早期發現
第一節 考古發現
第二節 典籍記載
第四章 紫砂陶的發展與繁榮
第一節 創始和初步發展
第二節 繁盛期
第三節 清嘉道年間的文人紫砂
第四節 清末
第五節 民國時期
第六節 新中國成立後
第五章 紫砂陶的生産工藝
第一節 成型工具
第二節 成型方法
第三節 燒成
第六章 紫砂陶的産品分類
第一節 茶壺和茶具
第二節 花盆和花瓶
第三節 文房雅玩
第四節 人物雕塑和塑品
第五節 餐具
第六節 現代紫砂陶藝
第七章 紫砂陶的裝飾
第一節 自體裝飾
第二節 陶刻裝飾
第三節 泥繪、堆塑、漏花、貼花和絲網印刷
第四節 爐均釉、琺琅彩裝飾
第五節 鑲嵌裝飾(鑲嵌金、銀、玉及嵌釉珠)
第六節 包錫、包銅、包金、包銀
第八章 紫砂陶的款識
第一節 刻款和印款沿革
第二節 帝王紀年款
第三節 钤印內建
第九章 紫砂陶的傳承和傳人
第一節 明清藝人的師承
第二節 民國時期陶業工廠的師承
第三節 新中國成立後的師承
第四節 紫砂世家和流派影響
第五節 經典作品傳承
第六節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第十章 紫砂陶的鑒賞
第一節 紫砂陶(壺)的欣賞
第二節 紫砂陶(壺)的鑒别
第三節 紫砂文化典籍
徐秀棠,進階工藝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九三七年生。一九五四年随藝人任淦庭學習陶刻。一九五八年在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泥人張”(張景祜)工作室學習民間雕塑。他能充分利用紫砂陶土材質的特點,借鑒其他藝術,創出了紫砂陶塑的個人風格。所制以古獸為題材的茗壺,有濃厚的雕塑味 ;其他作品題材具有生活情趣,人物刻畫形神兼備,為海内外愛好者所珍視。一九八一年曾赴香港參加第六屆亞洲藝術節活動。
王文章,男,漢族,1951年生,山東壽光人。1969年12月參加工作,1971年8月入黨。山東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共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在職研究所學生學曆。原文化部副部長。曾任文化部藝術局研究室副主任、戲劇處處長、藝術管理處處長,中國文化報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文化部藝術司司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黨委副書記、院長、黨委書記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2008年11月任文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2012年10月不再擔任文化部副部長職務。
鄭長鈴,1962年3月出生于福建甯德,研究所學生學曆,2004年獲文學博士,研究員,碩士研究所學生導師,中共黨員。曾就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從事中國傳統音樂、音樂文獻學及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研究工作。現就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任副主任。學術專著有《陳旸及其<樂書>研究》、《大樂天心》,與人合作編著有《音樂趣話》、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産叢書《南音》卷,主編《20世紀中國音樂美學志述·創作卷》,執行主編學術論文集《現代樂風》,撰有作曲家評傳《音樂的徘徊》。曾在國家級核心期刊《中國音樂學》、《人民音樂》、《音樂文化》等發表《在田野中走進陳旸》、《閩東雲淡門<紅蓮歌>及其相關小調的旋律特征與文化内涵》等論文、評論70餘篇。現已完成宋代陳旸《樂書》的點校工作(200卷,50萬字),是十五國家重點課題中國各民族傳統音樂旋律音調系譜及其流變之綜合研究課題組成員。現為《中國音樂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叢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博物館》編委。曾參與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簡介修改工作,參與組織、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展、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産日等系列活動。參與編輯修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手冊》,參與編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圖典》。
大量批發或經銷商面議
茶書網中國區北京工作站:感德真品茶業機構
位址:北京市西城區馬連道6号北京國際茶城三樓西北角F3-19号
詳見:茶書網(www.culturetea.com)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