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标注文獻來源及截圖,為了友善大家閱讀了解,部分故事情節存在虛構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每個女孩的成長,都會經曆一個非常特殊的時刻,那就是她的第一次月經,也叫做“例假”。
這個時間點不僅僅标志着她們生理上進入青春期,也是心理上邁入成人世界的開端,對女孩而言,既可能帶來自豪感,也可能産生困惑和焦慮。
不過,不同女孩的例假初潮時間并不一緻,有的孩子會早早迎來月經,而有的則可能稍晚一些,對此,家長們往往會産生疑問:
“我的孩子第一次月經來的時間合适嗎?”
“是不是太早了?會不會影響她的發育?”
更有甚者,很多家長擔心,月經來的太早可能會阻礙孩子的生長發育,導緻她們長不高。
例假“最佳”年齡,其實是一個範圍
女孩第一次月經的“最佳”年齡,實際上并不存在一個絕對的标準答案。
正如我們所知,每個人的生理發育存在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僅由遺傳因素決定,還受到營養狀況、生活環境、心理狀态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一般來說,大多數女孩的初潮年齡在9到15歲之間,而平均年齡約為12到13歲。
從醫學角度講,月經的發生與體内多個系統的密切合作有關。首先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啟動,這一軸線通過複雜的神經内分泌信号控制女孩的青春期發育。
在青春期開始時,下丘腦開始分泌一種叫做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物質,這種激素刺激垂體分泌促黃體生成素和促卵泡生成素,進而激活卵巢功能,促使卵巢開始産生雌激素。
雌激素不僅是啟動月經的重要激素,還在身體的許多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尤其是促進子宮内膜的增生和調節卵巢的周期性排卵。當子宮内膜在雌激素作用下增厚。
如果沒有受精卵着床,它會随周期性出血(即月經)一同脫落。是以,月經初潮的時間可以看作是體内激素水準達到一定門檻值的表現。
研究表明,母親月經初潮的年齡,往往可以預測女兒的初潮年齡。
這一現象,通過性激素調控機制得以傳遞,體重和體脂同樣是決定月經初潮年齡的重要因素之一。女孩體内的脂肪細胞能夠合成和儲存一定量的雌激素,是以較高的體脂水準會使得雌激素含量上升,進而促使月經提早到來。
然而,初潮時間過早或過晚都會引發家長們的擔憂,月經初潮确實與孩子的生長發育存在一定的關聯,但并非完全決定因素。
從生物學角度看,女孩的身高在月經初潮後,通常會繼續增長,但增長速度會逐漸減緩。
這是因為,生長闆在月經初潮後開始逐漸閉合,而性激素,特别是雌激素,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雌激素的增加會促進骨骺的成熟和關閉,最終限制骨骼的進一步增長。
是以,月經初潮的早晚,确實可能影響到女孩最終的身高。
當女孩的月經初潮較早時,生長闆的關閉也會相對提前,這就意味着女孩的身高增長期縮短了,進而可能導緻她們的成年身高偏低。然而,這并不意味着所有早來月經的女孩都不會長高。
實際上,孩子的最終身高更多地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如果父母本身個子較高,即使孩子較早經曆了月經,她的最終身高也未必會受到顯著影響。
營養狀态、運動習慣等因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月經初潮帶來的負面影響。
如果孩子的營養充足,且保持健康的運動習慣,她們仍然有可能在月經初潮後繼續長高。
例如,骨骼在雌激素的作用下雖然逐漸成熟,但适度的運動能夠促進骨密度的增加和身體的全面發育,進而幫助孩子在月經初潮後繼續實作一定的身高增長。
是以,家長需要理性看待這一問題,不必過度焦慮。
對于月經初潮較早的孩子,父母可以通過定期與内分泌科或兒科醫生的溝通,監測孩子的生長曲線,必要時進行生長激素測試或骨齡檢查。
如果發現孩子生長速度過慢,也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采取一些科學的幹預措施。
研究發現:月經周期不規律的女性,患糖尿病風險可能更高
月經周期,即從一次月經的第一天到下次月經的第一天,這段時間通常為21至35天。
其中,28天被視為最常見的“标準”周期,但實際上,許多健康女性的月經周期并非如此精确,少于21天或超過35天都可能被視為異常。
月經周期的變化,與體内多個激素的波動密切相關,尤其是卵泡生成素、黃體生成素和雌激素、孕激素等,這些激素互相作用,協調卵巢的卵泡發育、排卵、黃體形成以及子宮内膜的增厚與脫落。
當月經周期過長時,通常意味着卵巢功能不佳或卵泡發育遲緩,而過短的周期,則可能表明體内的激素水準較低,子宮内膜未能充分增生。
這種情況在青春期前期或圍絕經期女性中較為常見,但也可能是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或内分泌失調的信号。一項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大型研究,結果表明:
月經周期不規律的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顯著增加。
這個研究的醫學機制在于,月經周期的規律性,與體内的胰島素敏感性和糖代謝能力密切相關。
胰島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前兆之一,而月經周期不規律常常是體内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的表現。胰島素是調節血糖的關鍵激素,當胰島素失效時,血糖無法正常轉化為能量,進而引發糖尿病。
此外,肥胖也是月經不規律與糖尿病之間的潛在聯系之一,月經不規律的女性更容易出現體重增加,而肥胖本身就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而雌激素水準的波動,可能影響體内的脂肪分布,進而對胰島素敏感性産生不利影響。
判斷月經是否正常,留心“3看”
觀察月經的周期、量和疼痛程度這三個方面,女性可以早期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并及時采取措施加以應對:
1.看周期
月經周期,指的是從一次月經的第一天到下一次月經的第一天所經曆的天數。
剛才我們也說了,正常的月經周期一般在21到35天之間,周期的長短因人而異,如果月經周期大緻穩定在這個範圍内,就可以認為是正常的月經周期。周期過短或過長,則可能表明體内激素調節出現了問題。
如果月經周期過短,這通常表明卵泡期(即從月經開始到排卵的階段)縮短,可能是因為FSH和LH的分泌時間提前或過多,導緻卵泡發育過快,進而提前排卵。
相反,月經周期過長(超過35天)則可能是卵泡發育遲緩,卵巢對FSH和LH的刺激反應不夠強烈,導緻排卵延遲。這種現象在青春期前期,或圍絕經期的女性中較為常見,也可能出現在患有多囊卵巢綜合征的女性中。
長期的月經周期異常,還可能與肥胖、胰島素抵抗、甚至早期卵巢功能衰竭等問題相關,是以如果女性發現自己的月經周期,存在持續性的不規律現象,建議盡早就醫。
2.看月經量
月經量是女性月經期間血液排出的總量,通常在30至80毫升之間,如果月經量顯著超過或低于這個範圍,可能意味着體記憶體在潛在的健康問題。過多的月經量被稱為月經過多,而過少的月經量則被稱為月經過少(hypomenorrhea)。
正常情況下,雌激素促進子宮内膜增生,而孕激素則幫助内膜的分泌和穩定,如果體内雌激素水準過高或孕激素不足,子宮内膜可能會過度增生,進而導緻月經過多。
另一方面,過少的月經量可能是卵巢功能低下或内膜增生不足的結果。
例如,患有卵巢早衰或雌激素不足的女性,由于子宮内膜的增生不充分,導緻月經量減少,一些婦科疾病如子宮内膜異位症或子宮肌瘤,也可能導緻月經量的異常。
比如說,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也常常伴随月經量的變化,因為她們的激素水準波動較大,卵巢功能不穩定。
3.看疼痛程度
疼痛程度,是女性在月經期間最常感受到的症狀之一,醫學上稱為痛經。
痛經可以分為原發性痛經(沒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和繼發性痛經(由疾病或病變引起),雖然适度的疼痛在月經期間相對常見,但嚴重的痛經往往暗示着潛在的婦科疾病。
前列腺素,是一種由子宮内膜分泌的脂肪酸物質,它能夠促進子宮平滑肌的收縮,以便幫助子宮将脫落的内膜排出體外,然而目前列腺素分泌過多時,子宮的收縮就會過于強烈,導緻女性感到劇烈的疼痛。
這種疼痛通,常伴随着惡心、嘔吐、頭痛甚至頭暈。
繼發性痛經,則往往是由子宮或卵巢的病變引起的。
例如,子宮内膜異位症是一種常見的導緻繼發性痛經的疾病,它指的是子宮内膜組織在子宮外生長并且依然受到激素的調節,這些組織同樣在月經期間脫落并引發疼痛。
原發性痛經令人不适,通常并不會對女性的整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然而,繼發性痛經則可能與更為複雜的婦科疾病有關,特别是子宮内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和盆腔發炎等。這些疾病不僅會導緻嚴重的痛經,還可能對生育功能産生影響。
如果女性在月經期間的疼痛異常嚴重,或逐漸加重,建議盡早就醫,查明原因并進行相應的治療。#尋找熱愛表達的你#
參考文獻:
女孩青春期生理發育及月經初潮的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8, 26(4): 380-383.
月經周期與女性代謝性疾病的相關性分析[J]. 中華婦産科雜志, 2020, 55(6): 401-405.
月經不調對女性健康的影響及預防措施[J]. 現代婦産科進展, 2019, 28(10): 76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