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已行至9月中旬,回首前八個月,保險行業人事變動頻繁。
據不完全統計,涉及保險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臨時負責人等核心高管的變更達五十多次。拆解人事變動大潮,發現不少“70後”“80後”逐漸擔任包括“一把手”在内的核心職位,同時更多具有基層從業經曆、以及财務精算專業的高管走到台前。
不過,目前人事變動頻頻,從側面也凸顯了保險業的困境 。除了到退休年齡以及自己主動辭職,其他主要與險企為求業務及業績突破、主動調整管理層有直接關系。
核心職位調整 有基層經曆的高管逐漸增多
近段時間,大型保險公司“一把手”職位發生了巨變。
8月28日,國壽集團釋出消息稱,經中央決定,蔡希良任集團黨委書記,免去白濤黨委書記職務。而且,人保集團黨委書記也進行了變更。兩大巨頭在如此相近的時間更換集團掌門人,在行業内引發了熱烈讨論。另外,“國壽系”和“新華系”為行業其他公司提供了高管。中彙人壽總經理和瑞衆人壽拟任董事長分别由新華保險原副總裁、首席财務官楊征和中國人壽原副總裁、董事會秘書趙國棟擔任。
事實上,中小險企高管流動性更高、人事更疊更頻繁。
近日,空缺三年後,三峽人壽董事長一職迎來補位。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官網公布,張君擔任三峽人壽董事、董事長任職資格獲得批複。公開資訊顯示,張君曾在重慶兩江新區财政局、重慶市住建投資公司等機關任職;自2024年3月起擔任三峽人壽黨委書記。
另外一家小型人身險公司則更換董事長。瑞泰人壽釋出公告,表示公司收到監管批複,2024年8月28日起由吳德生擔任公司董事、董事長,陳景東不再擔任公司董事、董事長。
這兩家都是小型險企,從資料來看,其經營發展情況都承壓,一邊是保險業務收入下滑,另一邊是經營虧損在持續,怎麼解決這樣的困境是擺在這些公司新的董事會與管理層面前的大事。
更早一點,大家保險、珠江人壽、工銀安盛人壽、海保人壽、恒安标準人壽、幸福人壽、橫琴人壽等公司核心高管也都發生了變更。
比如4月份,創始人之一的蘭亞東揮别了橫琴人壽,錢仲華為其新一任執行董事及董事長。保險業“老将”王慧軒先後辭去了幸福人壽董事長和誠泰财險董事長的職務。5月份,王都富擔任工銀安盛人壽董事長、執行董事的職務。在此前的一年半時間裡,其董事長一職一直處于空缺狀态。7月份,大家保險監事長孫先亮升任公司第二任總經理。
财險行業方面,從今年年初到現在,據筆者統計,有近20家中小财險公司高管變動。
9月6日,陽光信保共有三位高管任職資格獲批。尹銘獲批擔任陽光信保董事、總經理;高玲春獲批擔任陽光信保副總經理;趙星獲批擔任陽光信保總精算師。
作為保險圈的紅人,尹銘從業經曆非常豐富,在加入螞蟻集團之前,曾是國壽财險較為年輕的總公司高管成員之一,有近十年省級分公司“一把手”的從業經曆。2015年,尹銘加盟螞蟻集團出任副總裁。螞蟻集團保險事業部從财富事業群中獨立出來,由尹銘擔任總經理。2016年事業部更新為保險事業群。尹銘掌舵的五年裡,螞蟻保險業務取得了顯著突破,做出了很多創新,比如互相寶、定損寶等。
另外,華安财險、富德産險、前海财險等險企高管也出現調整,一些險企董事長和總經理雙雙變動。比如,大地保險“将帥”落定,大地保險原總裁雷建明出任董事長,副總裁李曉民則升任總裁。這兩位皆有基層多個崗位的工作經驗。
業績未達預期 虧損險企數量增多
頻繁的人事變動映射了行業目前發展的現狀。
近兩年行業步入轉型深水區,加之資本市場不景氣影響投資收益,保險公司的業績大多表現不佳、未達預期,高管被股東替換也随之而來。
根據144家非上市公司披露的2024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除信泰人壽外,已披露淨利潤資料的143家險企中,僅88家實作盈利,包括人身險公司31家、财險公司52家,再保險公司5家。投資方面,不同保險公司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投資政策,投資收益率最高的達到5.10%,最低的達到了-0.43%。
在披露淨利潤資料的壽險公司中,今年上半年31家盈利,30家虧損,虧損的公司有所增加。
在盈利的壽險公司中,泰康人壽和中郵人壽分别實作淨利潤60.47億元、56.9億元。在虧損的公司中,中信保誠人壽虧損34.41億元;泰康養老虧損14.76億元。北大方正人壽、英大泰和人壽、光大永明人壽等3家公司虧損也在5億元以上。此外,華泰人壽、中華聯合人壽、橫琴人壽、東吳人壽、海保人壽、鼎誠人壽等也出現虧損。
要注意的是,這些淨利潤虧損金額較大的險企大多數都更換了核心高管。其中,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升親自擔任泰康養老董事長。業内普遍認為,陳東升親自“挂帥”,說明這家專業養老險公司地位很重要,或迎來新的征途。
業内人士稱,目前壽險行業正處于轉型深水區,一些中小險企受“報行合一”影響下,新單保費收入出現“腰斬”,保險業務收入增速出現波動。而且在低利率、資本市場、優質資産稀缺的投資環境下,投資端未見明顯改善的情況下,導緻上半年業績表現不佳。
非上市财險公司中,中國人壽财險、中華财險兩家保費大幅領先于其他公司,2024年上半年,中國人壽财險實作保險業務收入577.84億元,同比增長3.37%;中華财險保險業務收入410.16億元,同比增長3.92%。其餘财險公司保費規模均不足百億元。
從淨利潤來看,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有近四成财險公司淨利潤同比下滑。虧損機構集中在中小險企。這個核心資料下滑背後,一方面,受暴雨等災害影響,财險公司賠付率承壓,綜合成本率上升;另一方面,在低利率、權益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下,投資收益率下滑。
另外,一些财險公司經營壓力上升時,如果資本補充不及時将對償付能力帶來影響,一旦因償付充足率等名額“破紅線”而遭遇業務限制,更容易讓保險機構面臨更加艱難的風險之中。比如,有五家财險公司由于償付能力、風險綜合評級問未能達到監管要求,不得不暫停網際網路保險新業務。
強者恒強 比拼服務和專業度
業績不好或許是換人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在近兩年的形勢下,資産端變得更加難也成為共識。實際上,整個行業進入轉型深水區,“換人”也難以滿足股東對于好業績的目标預期。
作為具有長期資産配置需求的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在“資産荒”及長端利率下行背景下投資收益普遍承壓,疊加保費端相對剛性且具備較高兌付利率的影響下,利差損的風險進一步加劇。
也就說,基于負債端壽險産品定價和銷售産生的死差與費差,與基于投資端保險資金運用帶來的利差,帶來的邊際效益正在大幅遞減。尤其是中小型壽險公司,産品高度同質化,費用成本水漲船高,真正帶來收益的隻剩下“利差”。但是低利率漸成常态,就連“利差”也逐漸收窄,窘态盡顯。
為更好地與負債端利率形成長期供給比對,下調壽險産品利率成為降低負債端成本管理就成為了最直接方式。
繼9月1日普通型保險産品預定利率上限從3.0%下調為2.5%後,10月1日,分紅險預定利率上限将從2.5%下調為2.0%,萬能險最低保證利率上限将下調為1.5%。
行業正處在分紅險、普通型保險産品陸續上新的階段,近段時間,有多家壽險公司已上新預定利率2.5%的普通型保險産品,包括年金險、終身壽險等。9月份,預定利率為2.5%的普通型和分紅型保險産品出現了并行銷售。
随着定價利率的下調,未來人身險行業将繼續深耕産品多元化,大多數産品模式将向“低保底+浮動”方向發展。比如分紅險,紅利利益是浮動的,具有不确定性。消費者需要自主查詢險企公包括長期投資收益率、曆史分紅實作率等重要名額,參考其利益示範及曆史分紅水準。
随着各家産品收益率差異持續縮小,在保險代理人品質、投資分紅能力和配套專業服務能力突出、養老醫療資源多的頭部險企有望進一步凸顯優勢。
越來越多大型險企對保險服務邊界的不斷拓展、延伸,比如投資養老健康服務生态去整合資源,解決服務資源不足的問題,以“保險+養老社群”、“保險+健康管理”等模式增加代理人與客戶之間的粘性,增加拓展市場的深度與廣度。
另一邊,因缺少資本金、缺少人才、缺少穩定經營能力、缺少股東支援、缺少業務規模效應,一些中小公司在異常激烈的行業競争中,轉型困難重重。
這種轉型階段還在繼續,未來高管的變動或許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