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不争的事實,西方是否已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崛起的過程?2035年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本期明德戰略對話2024系列活動“一對一深度對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對話英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研究系前進階研究員馬丁·雅克,雙方就中美關系以及中國崛起帶來的影響展開深入交流。9月16日,觀察者網釋出對話内容,閱讀量已10萬+。現将對話實錄全文釋出如下:
1
王文:大家好!過去一段時間,很多人都在關注明德戰略對話,明德戰略對話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的新項目。過去幾天,來自歐洲和美國的十多位著名專家學者到訪了中國上海、義烏、溫州、北京,參與了很多場活動。今天的對話我請到本次明德戰略對話一位非常重要的嘉賓,為衆多中國學者熟知的馬丁·雅克先生。馬丁先生于我而言意義重大,我們相識差不多有15年。第一次是2010年,當我作為記者在英國短期工作時,我曾有幸去馬丁先生家裡采訪他。15年過去,我已步入中年,但馬丁先生仍然神采奕奕,經常有重大著作出版。他最近也在醞釀一部新的著作,這部著作正在最後的調整期。環顧世界,我的第一個問題是,當今時代的轉型到底需要多長時間?3年、5年,或者更長?我不知道你的書是否會給出答案?你可以提前劇透一些嗎?
馬丁·雅克:很榮幸有機會接受采訪。轉型期究竟多長?我覺得它會相對較短,不會一直持續下去。問題的關鍵是美國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接受自身同中國相比較的相對式衰落,美國是否已經做好準備跟中國開啟基于平等的新型美中關系。中美關系的基礎不再是霸權主義——這需要多久?實際上我并不知道,可能會花10年之久,甚至是20年、30年。
王文:轉型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我也并不認為短期内就會立刻出現我們所期待的另一個世界場景。馬丁先生在世界史、思想史上有一個非常重大的貢獻,即在全球層面上,是最早一批學者去肯定中國崛起的世界意義。實際上當中國崛起的時候,世界上很多人并不承認,或者認為中國未來将會崩潰、中國的崛起是暫時的。但是,因為有像馬丁先生這樣的人出現,越來越多的學者,從思想界、政治界看到中國崛起的真正意義。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過去中國的崛起對世界的震撼意義實際上不到20年。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其國内生産總值(GDP)迅速從第九位躍升,并在七八年内進入第二位。到2010年、2011年、2012年以後,中國穩居世界第二位,遠超日本,目前中國的GDP已是日本的四倍。在新制造、新科技、新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中國取得了顯著進展,甚至超過了許多發達國家,對西方世界産生了深遠影響。然而,西方世界,尤其是英國和美國,對未來中國經濟的悲觀看法也日益增多。這種觀點,稱為“Peak China”(中國見頂論),認為中國經濟已達到頂峰。是以,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怎麼樣看待新一輪“中國見頂論”的出現,并且在一些經濟資料中我們似乎又看到了符合“中國見頂論”的資料。您是如何回應這些論調,怎麼樣看待這些觀點的?
馬丁·雅克:西方對中國崛起的态度值得深入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崛起使西方一直處于一種被動和防守的姿态。西方似乎不相信中國的崛起,每個階段都試圖削弱中國的力量和影響,這是一種典型的西方觀點。到今天,這種态度并未發生根本變化。自2017年,西方,尤其是美國,開始嘗試遏制中國的崛起。回顧曆史,我們可能會發現,西方的霸權态度使其未能真正了解或承認中國的崛起。是以,當西方未來回顧目前局勢,看到中國在引領世界時,可能會質疑為何西方花費如此長時間才真正意識到這一現象。
2
王文:在過去20年左右,西方對中國崛起經曆了幾個心理階段。最初,西方未能察覺中國的崛起;随後,當中國的崛起逐漸顯現時,西方開始拒絕承認這一現象。随着中國崛起的持續,西方進入了第三階段,即認為中國的崛起隻是短暫的,未來可能會崩潰。接着,西方開始采取遏制措施,試圖阻止中國崛起,認為中國的崛起已經持續了十年,應當打壓這一程序。然而,從特朗普到拜登,盡管不斷有打壓措施,但中國的崛起似乎并未受到實質性阻礙。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 王文西方是否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崛起的過程,而不是認為這一崛起可能會停滞不前?西方是否真正考慮了中國崛起對世界所帶來的正面和積極意義?應如何以恰當的心态對待和應對中國的崛起?哪種心态和方法最為适合?在我看來,西方不太可能接受中國主導全球的局面,這與其傳統的國際地位和利益相悖。那麼,西方應采取何種政策,以應對中國的崛起呢?
馬丁·雅克:西方應以坦誠的态度看待中國,認識到中國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國家,前景廣闊。随着中國的發展,西方也會受其影響,是以必須适應這一變化。例如,中國在2015年釋出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将十大産業發展為具有全球競争力的産業。然而,當時西方未充分重視這一目标,未能意識到中國的快速發展及其潛力。西方往往未能看到中國的活力和變化,比如拜登在2014年對中國創新的輕視,與如今的實際情況顯著不同。這反映了西方對中國的認識滞後,且态度也未根本改善。過去,西方常常處于否認階段,後來又将中國視為威脅,這些态度都使其未能深入了解中國的現狀和未來。
是以,西方上司人應進行範式轉換,接受和了解中國的現實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曆史和發展規律都表明這一點。西方必須尊重中國,平等對待,而不是試圖壓制。學會與中國共存,是西方應對這一挑戰的關鍵。
3
王文:西方對中國的打壓意願或其可能性,短期内可能難以改變。這種态度受西方傳統基督教文化中“兩分法”的深刻影響,這種文化傾向于将事物簡單地分為善惡、對錯、我他等對立面,進而影響其對外政策。特朗普時代及其後的政策,已将中國視為異類或“異教”,這種看法在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未來十年或二十年,巨大的轉型期可能帶來不可預見的“黑天鵝”事件或“灰犀牛”事件,例如地區沖突、經濟低迷和緊張的大國關系,這些都可能對個人安全産生不确定影響。是以,世界是否會變得更加糟糕,以及如何為此做準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強化國際合作,提升應對危機的能力,并加強對國際形勢的全面分析和預測。
馬丁·雅克:您剛剛對未來的預測,我是基本同意的。您的分析非常深入,并且對于未來的趨勢也做出了明智的預測。西方對中國的負面描述和态度,尤其是對中國共産黨的妖魔化,确實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且這種文化上的“兩分法”也使得西方難以真正了解和尊重中國的複雜性和多樣性。目前的國際關系,特别是中美關系,似乎陷入了僵局,但曆史也表明,美國能夠根據形勢變化進行調整。例如,1972年尼克松與毛澤東的會晤和基辛格的努力,展現了美國能夠在關鍵時刻采取積極的外交措施。盡管目前的美國政策表現出一種過度依賴軍事力量的傾向,但美國的政策确實有可能随着内部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調整。
美國是否能認清自身的衰退,并在此基礎上調整對華政策,是未來關鍵。如果美國能夠正視自身的弱點并進行有效調整,或許能夠改善中美關系并找到新的合作方式。在全球化和國際互動的背景下,雙方的合作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