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柿互動 記者 金晶 通訊員 李彬
記性差,生活中丢三落四。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這不一定是正常衰老的表現,還有可能是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
無法逆轉,不能治愈,阿爾茨海默病依然是全球診療難題。面對這一“頑疾“,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七醫院)老年精神科大科主任陳斌華帶領團隊深耕的是:早期識别、全病程管理。
“隻有早期識别才能談接下去的早診斷早治療,而全病程管理,是延緩病情進展,改善生活品質,減輕照料負擔的重要一環。“陳斌華提到。
5年前記憶力下降沒識别
直到出現幻覺,行為異常
阿爾茨海默病已到中重度
陳斌華所在的浙大精中(杭州七院)老年精神科成立于1994年,是省内率先成立、規模較大的老年精神疾病診治中心。2015年,醫院開設老年精神一科為老年記憶障礙亞專科,全面服務認知(記憶)障礙患者。
這些年,陳斌華接診了無數老年癡呆症(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及其他類型癡呆)患者,絕大多數患者來就診時病情已進展到中重度,早期識别任重而道遠。
本周三,67歲的錢女士由女兒陪伴着來到陳斌華的門診就診,主訴:記憶力下降。女兒提到,3年前,她二胎産假,錢女士來家裡幫把手,同吃同住後,女兒發現原來做事能幹又靈光的母親狀态不對,反應能力變慢了,再回過頭細想,母親5年前就有點近記憶力下降。她趕緊帶母親去當地醫院檢查,ct提示老年性腦改變,當時醫生說沒多大問題,配了點改善記憶力的藥物,那時開始,母親沒再複診,一直自行配藥服用。
而這次來找陳斌華,是女兒發現錢女士病情加重了,半年前開始出現幻覺,在家裡時常講胡話,自言自語,最近一個月行為也出現異常,一個人會莫名其妙拍桌子敲打牆壁。
陳斌華安排錢女士做了系列檢查,海馬核磁共振顯示她已是海馬萎縮三級,内側颞葉也有明顯萎縮,認知測評也提示,她的阿爾茨海默病已處于中度往重度進展的階段,治療效果會很有限。
不要一種藥用到底
三個月是藥物調整到穩定劑量的關鍵
“錢女士的病情是典型的按自然病程在進展,她的情況展現了早期識别和全病程管理的重要性。”陳斌華提到,錢女士5年前就已出現記憶力下降的表現,如果家屬能引起足夠重視,早期識别,進而早診斷早治療,就能延緩疾病的進展。此外,錢女士三年來自行配同一種藥服用,從未調整用藥,延誤病情着實讓人惋惜。
“錢女士的情況并非個例。“陳斌華說,臨床上,經常碰到患者确診阿爾茨海默病後,首次開方配藥後就“消失”了,再次見到患者時,病情往往已嚴重進展。“确診後的三個月很關鍵,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将藥物加加減減,調整到最穩定的劑量,千萬不要一種藥用到底。”
陳斌華說,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除了藥物治療,還有非藥物幹預、實體治療等,每個階段的用藥和治療方案不同,患者的照護和康複方案也不同,就需要醫護人員給予階段性的幹預,這也是全病程管理的意義。
有種“癡呆”能治好
鑒别診斷很重要
阿爾茨海默病一旦确診,無法治愈。但有一種假性“癡呆”,精準鑒别診斷後對症治療,患者就能獲得很好的預後。
前段時間,王女士帶着69歲的母親沈姨來到陳斌華的門診就診。“陳醫生,我媽媽呆呆的,跟她說話經常沒有反應,我們當地醫院做了CT說是老年癡呆症,吃藥兩年了,情況時好時壞。最近發現她記憶力下降厲害,我們早上出門前讓她吃的藥,晚上下班發現藥還在桌上。但自己做菜燒飯沒啥問題。”
簡單了解病史後,陳斌華心中打了問号。他轉身和沈姨交流,一番溝通和測試,陳斌華心中更可疑:沈姨的表現和老年癡呆症狀不符。
進一步追問病史,陳斌華了解到關鍵資訊,原來,2年前王女士因為孩子上學搬離沈姨後,沈姨就慢慢出現情緒問題,總是在家裡抹眼淚,經常覺得累,沒力氣,做任何事情都沒興趣等等。
至此,結合之前的系列檢查,陳斌華判斷,沈姨癡呆是假象,“真兇”90%是老年性抑郁。經溝通,陳斌華給沈姨開了一些抗抑郁的藥物治療,服藥半個月,沈姨的狀态明顯好轉。
“65歲以上老年性抑郁患者,大機率會出現認知障礙。”為幫助老年人群進一步精準診斷,早期幹預,老年精神科聯合神經内科、放射科、臨床實驗室、轉化醫學等相關學科,共同組成老年期癡呆(神經認知障礙)多學科診療團隊,為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
本周五,浙大精中(杭州七院)
有“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義診
陳斌華表示,針對老年癡呆症,團隊有豐富的診療經驗,結合顱腦磁共振、磁共振3D腦區分割、癡呆相關血液和腦脊液特殊化驗、特殊腦電圖等輔助檢查,為患者提供精準的疾病診斷,同時提供針對性、個性化治療方案,給予患者和家屬全方面的居家照護、康複建議。
9月20日(周五),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将舉辦“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義診活動。
活動時間:9月20日9:00-11:00
活動地點:浙大精中(杭州七院)中心小花園
義診專家:陳斌華、王征、遲淑梅、齊若兵、趙黎君、張學平、魏佳、金曼
責任編輯:金晶
稽核:徐芳 馮雲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