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十字國際學院辦公樓。
紅十字國際學院辦公樓的門前,左右兩邊各立着一尊雕像,一個是國際紅十字運動創始人亨利·杜南,另一個是中國紅十字會首任會長盛宣懷。中外兩位紅十字運動的先驅,似乎也寓意着這棟中西合璧的三層小樓的定位:立足中國,放眼國際。
2019年8月31日,紅十字國際學院在蘇州大學挂牌成立,這是全球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紅十字高等學府,填補了人道主義教育的空白。
五年過去了,紅十字國際學院從0到1,無論在人才培養、理論研究,還是國際交流上,都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影響力。
填補空白
成立紅十字國際學院的設想,最初源于蘇州大學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主任池子華教授的建議。
2014年9月23日,時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華建敏到蘇州調研,在調研座談會上,池子華教授特别提出:“建議總會與蘇州大學協商,在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的基礎上組建紅十字學院,使之成為全國紅十字系統的幹部教育訓練基地、繼續教育基地和科研創新基地,在紅十字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華建敏會長對此表示認同和贊賞。
2015年4月2日,池子華教授就創辦紅十字學院正式向總會提出建議。他列舉了中國紅十字運動人才培養的曆史,當中的資料顯示:彼時,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全球80多個國家共有大約1.3萬名員工;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在全球191個成員國的雇員及志願者人數,總數超過一億人。而所有這些,都沒有專設的幹部教育訓練學院。“是以,在中國率先組建‘紅十字學院’,不僅有助于紅十字會人才培養,助力中國紅十字事業發展,而且具有不可低估的國際意義。”池子華在“建議”中這樣說。
彼時,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正在籌備之中,一些高校相繼開設了公益慈善專業。“而紅十字會作為曆史最悠久的國際組織之一,卻沒有自己的大學,這不免讓人遺憾。”多年以後,紅十字國際學院副院長劉選國向《中國慈善家》回憶道。
這也是很多紅十字工作者的“意難平”。紅十字國際學院院長王汝鵬認為,紅十字運動有着160多年的曆史,盡管有索爾費裡諾學院這類研究機構,但一直沒有培養專業人道工作者的人道教育機構。
“紅十字工作是需要專業人才的。”王汝鵬以中國紅十字會的九大法定職責舉例,不僅有“三救三獻”工作,即應急救援、應急救護、人道救助、捐血液、獻造血幹細胞、獻人體器官組織,也有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國際人道法傳播、紅十字志願服務、紅十字青少年工作等,“這些工作都需要專業的人才,不是僅憑愛心就能做好的。”
2023年11月,阿富汗地震後,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從業人員開展人道主義救援工作。圖/Meer Abdullah Rasikh/IFRC
這也是紅十字國際學院和國内其他公益慈善研究機構的差異之所在。紅十字組織和慈善公益組織不同,紅十字運動除了從事一部分公益慈善中扶危救困的内容,也包括“三獻”這類醫療公衛領域的内容,更包括人道主義事業。
人道主義的核心是強調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和權利,也是以被列為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的首要原則,其宗旨是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類尊嚴;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了解、友誼與合作,促進持久和平。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道主義重在以人為本,無論他是誰,來自哪裡。
也正因為如此,一旦世界上任何地區出現武裝沖突或重大災難,造成人道主義危機,紅十字會都會義不容辭展開國際人道主義救援。
“紅十字國際學院是緻力于紅十字運動的研究、人道公益領域的人才培養、紅十字文化的傳播、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專門教育機構,其成立填補了中國紅十字運動的空白,也填補了國際紅十字運動的空白。”王汝鵬對《中國慈善家》表示。
基于這些共識,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很快拟定籌建方案,上報給中國紅十字會總會。2016年7月22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執委會第一次讨論《紅十字國際學院籌建方案》,同意開展籌建工作。
2017年是紅十字國際學院籌建工作的關鍵節點。2017年1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内瓦總部發表了題為《共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系統闡述了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提出“紅十字成為一種精神、一面旗幟”。
也是在這一年,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當選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副主席,他深感在國際紅十字運動中,中國面孔的稀缺。“我們應該大力培養國際性專業人才,向國際組織輸送。”陳竺說。
這一年,紅十字國際學院籌建工作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當年10月31日,紅十字國際學院籌建工作委員會(簡稱籌委會)正式成立。
紅十字國際學院院長、老師與國際人道工作實務大學微專業學生合影。
共建共享
在紅十字國際學院辦公樓的二樓牆上,挂有一幅題字,“守正創新,共建共享,将紅十字國際學院建設成為人道教育基地、紅十字運動研究高地、紅十字文化傳播陣地、國際人道交流合作平台。”這是中國紅十字會前會長彭珮雲對紅十字國際學院的期望。據此,學院進一步明确了目标定位和辦院宗旨。
“共建國際學院,共享人道教育”是辦院宗旨。何為共建?在當時,針對辦學有三種思路,一是建一個獨立法人的學院,二是和知名大學合作辦學,三是依托紅十字會已有的資源,和商業機構合作,改建一個學院。但無論哪種思路,都需要學院自行籌資。為此,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專門設立人道教育基金,專項用于學院籌建工作。和蘇州大學合作辦學後,在蘇州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也設立了一個“紅院發展基金”,通過兩個募資平台,為學院發展提供資金支援。用劉選國的話說,學院的辦學模式是“輕資産”模式,借助蘇州大學的教學資源和辦學硬體,統合社會領域各方面的師資和教育資源。
之是以選擇與蘇州大學合作辦學,一方面是基于池子華教授和紅研中心已有的學術資源;另一方面,蘇州大學能夠為學院成立提供了辦公場所,将原來對外合作處的辦公樓劃給紅十字國際學院使用。
學院辦公的綠樓距離東吳大學舊址大門不到百米,這似乎也蘊含着一種曆史的傳承:東吳大學和紅十字運動頗有淵源,在東京審判中,三分之二的法官和檢察官都出自東吳大學法學院,這一著名的戰争罪審判案例,也為後來日内瓦公約的通過、國際人道法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紅十字國際學院作為蘇州大學的二級學院,在治理架構上,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蘇州大學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三方共同管理,三方派代表組成理事會,作為學院的決策機構,研究決策涉及學院建設和發展的重大事項;理事會下設院務會,作為學院執行機構,負責教學研究、行政運作等日常工作。2023年6月10日,學院成立學術咨詢委員會,由剛剛作為特聘教授引入的葛道順擔任主任委員。至此,理事會、院務會、學術咨詢委員會和學院黨組織各司其職、分工協作,組成學院的治理架構。
按照學院籌建之初定下的目标,學院要保持規模發展,至少需要籌資1億元人民币。2018年,籌委會改變籌資政策,決定招募100位聯合發起人(共建人),每位發起人(共建人)捐款100萬元,形成共建學院的聯合體。如今紅十字國際學院已有超過30位聯合發起人(共建人),未來也将根據捐贈額度,讓部分大額捐贈人加入理事會,參與學院發展決策。
在最初的定位中,紅十字國際學院主要立足于兩方面職能,即培養人才和理論研究,并據此設立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方向。但是,它的覆寫範圍正在拓展——學院成立以來,不僅教育訓練紅十字會系統的從業人員,也為公益慈善界的從業人員提供多種層次的教育訓練服務。
目前,紅十字國際學院的學曆教育主要是面向大學生開辦的國際人道工作實務微專業,以及人道公益管理方向的公共管理碩士(MPA)。在職人員的業務教育訓練依然是學院的主要方向,不光有針對紅十字系統的短期教育訓練,還開設有社會學(人道工作管理方向)進階研修班和人道事務進階研修班。
以人道事務進階研修班為例,其學員不光有來自省、市級紅十字會的負責人,也有公益慈善組織的進階管理人員、熱心人道公益事業的企業家和媒體負責人。“我們有意識地讓學員結構更加多元,實際上是搭建一個平台,有利于大家交流經驗、分享資源、互相支援、共同發展。”王汝鵬說。截至2023年底,紅十字國際學院共開設各類教育訓練班55期,累計教育訓練4000多人,同時在雲教育平台上線課程165講,總時長超過789分鐘。
紅十字國際學院如今已成為中國紅十字運動的一張名片。近兩年,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先後成為學院的聯合共建人,紅十字國際組織和一些國家紅會的上司人訪華,也會将紅十字國際學院作為參訪的重要的一站。以東吳國際人道論壇為載體的國際交流,也讓中國的紅十字運動逐漸走上世界舞台。
第三屆東吳國際人道論壇開幕式上,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學生宣讀國際紅十字運動七項基本原則。
從1到2
五年來,學院已經走過從0到1的初創期,如何實作從1到2的發展,是決定學院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在常務副院長鄭庚看來,作為教學機構,實作其影響力的關鍵在于學科建設,“前面5年,我們是在做一個整合和探索,通過發展繼續教育、教育訓練,實作資源的整合,搭建學術平台。未來5年,我們的方向将是專業設定。”鄭庚表示,目前紅十字國際學院的學曆教育依然是和其他學院合作,挂靠在其他學院名下,沒有獨立的生源,較難形成學科的影響力。隻有當學院名下有具體的專業,才能有更好的抓手來推動學院的發展。
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目前,學院的師資大多是兼職教授和客座教授,依托教授們各自的研究資源做課題。專職師資目前隻有4位,包括2名教授,1名副教授,1名講師,難以支撐專業課程的教學和理論研究體系。
在鄭庚看來,紅十字交叉學科能否被準許成為一門學科,是學院實作從1到2的關鍵。目前,紅十字國際學院有八個教學研究中心,即新時代紅十字事業、紅十字運動、國際人道法與人道政策、應急管理與人道救援、人道資源動員與傳播、“南丁格爾”人道救助、“一帶一路”人道合作和雲教育發展中心。
“從最初的六個教研中心到現在的八個教研中心,也是學院根據新變化不斷做出的調整。”學術咨詢委員會主任葛道順告訴《中國慈善家》,一方面,學院成立不久就趕上三年疫情,很多課程隻能轉為線上;另一方面,目前整個人道主義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相應的學科建設也要跟上。“原來人道主義危機主要聚焦人的沖突,現在随着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發展,大大拓展了人道危機的範圍,如果沒有新的規則出台,可能會産生令人類難以應付的後果。”
2022年,中國紅十字會會長、紅十字國際學院名譽院長陳竺提出,要加緊建設紅十字交叉學科,紅十字國際學院開始加強各種層次的專業人才引進,葛道順就是當時引進的人才之一。從學院籌建之時,還在中國社科院工作的葛道順就參與到方案的論證之中。去年2月,葛道順辭去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的工作,從北京來到蘇州,成為紅十字國際學院的專職教授。對他而言,跳出穩定的舒适區,作為人才引進,将面臨各類考評和成果的壓力,無疑是一場巨大的冒險。但對人道主義問題和治理進行研究,是他作為研究者應盡的義務。“從學院長遠發展角度,必須有一套知識理論體系來支撐,否則就隻是一個教育訓練機構。”
目前,紅十字國際學院一直在尋找一個平台,讓已有的八個教研中心擁有一個共同的知識體系根基。“這個價值體系一定還要兼并包容全世界各個文明文化體系的交流和對話融合,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為國際紅十字運動做出貢獻。最終,我們回到紅十字運動的七項基本原則上去尋找它的價值定位,那就是人道價值。如果牽涉到學術思想研究,應該是一套人道主義的思想體系。”葛道順說。
2023年9月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斯波利亞裡茨時指出,“人道主義是能夠凝聚不同文明的最大共識”。他希望“為加強全球治理和人道主義問題治理提供中國理念、中國方案”。
2024年7月12日,挂靠在紅十字國際學院的“蘇州大學人道主義問題治理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人道主義問題治理研究院由葛道順負責,據他介紹,人道主義問題治理研究院既是一個開放的校級研究機構,也是一個内在的紅十字交叉學科整合平台,和現有的八個教研中心形成功能互補和有機分工。研究院的關鍵目标聚焦人道主義問題分析和治理政策研究,基本任務聚焦紅十字交叉學科的曆史、理論和方法等基礎性知識和生産。
今年6月,由紅十字國際學院創辦的《中國紅十字評論》集刊正式出版。“這本集刊将為紅十字運動研究高地的建設搭建一個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的平台,這是紅十字國際學院創新發展的重要成果,不僅填補了中國紅十字運動120年來在理論研究陣地建設上的空白,也将成為《紅十字國際評論》在相關研究領域的重要補充。”王汝鵬表示,《中國紅十字評論》集刊将每年兩期,持續出版。
目前,紅十字國際學院承接的13個理論課題已經全部結題,今年已啟動第二批理論課題的研究,“在理論研究方面,我們将持續發力,努力為國際紅十字運動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王汝鵬說。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人道局勢以及氣候變化引發的人道危機,紅十字國際學院面臨着急迫的社會需求和發展機遇。”今年7月12日,陳竺在為蘇州大學人道主義問題治理研究院揭牌時,對紅十字國際學院的下一步發展提出要求:要建設與教學科研任務緊密結合的專精尖和高水準師資隊伍,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人才引進,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全球治理的複合型人道工作人才。
作者:賀斌
圖檔編輯:張旭
值班編輯:萬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