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上方的“ 關注 ”按鈕,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玫瑰][玫瑰][玫瑰]
光宅元年,位于揚州的名将之後徐敬業起兵造反。對于武則天來說,她的上位掌權之路上遇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徐敬業起兵造反這件事對于女皇來說其實波瀾不驚,但是當她看到案台上的那一篇《讨武曌檄》時,臉色勃然大變,徹底破防。
唐初四傑,承上啟下
寫出這樣一份《讨武诏檄》把一代女皇武則天氣的臉色大變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文壇巨擘駱賓王。對于駱賓王這個人,我們對他的認識往往隻是停留在一首《詠鵝》上,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寫這樣一首通俗還有些幼稚童趣的詩的人能被稱為唐初四傑,畢竟當初和駱賓王并稱為唐初四傑之一的王勃揮揮灑灑寫出了驚為天人之作《滕王閣序》。但是當這一篇檄文一拿出來,所有的質疑都被破碎,這雖然隻是一篇定位于功能性文章的作品,放在現在應該被叫做公文,但是字裡行間根本壓抑不住這位曠世奇才的洶湧文采。
隋唐以前社會上盛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度,朝廷中需要選拔官吏就要去世家大族裡面進行選拔或者他們自己進行舉薦。開皇年間隋文帝楊堅建立起來一個新的大一統王朝,為了更加合理進行人才的選拔,也是為了削弱地方世家大族的權力,鞏固中央集權,于是就将科舉制進一步進行完善和發展。大隋朝曆經二世而亡,接替它的是一個更加強大的李唐王朝,唐王朝進一步将科舉制發揚光大,一度也成為了朝廷最正統的選拔方式。但是在唐朝時期,世家大族的影響力還是相當大的,與科舉制相對應的舉薦制度依然存在。
和科舉制相比,雖然舉薦制度不是絕對主流,但是當那些通過科舉制進入仕途的讀書人突然發現官場之上世家大族和舉薦制度依然占據了強大的影響力。駱賓王出身寒門,這也就決定他很難進入世家大族的投資範圍之内。
如果駱賓王和大唐其他人一樣,原本就是一個平庸之人的話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駱賓王當年是有名的神童,那一首脍炙人口的《詠鵝》就是他七歲時候的作品。駱賓王的父親生前曾經是青州博昌縣令,這唯一的家世也随着其父的去世而不複存在。駱賓王雖然身負才學但是沒有世家大族的背書,縱使你是才華橫溢的天才也無濟于事。
在中國古代文人群體中,懷才不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感情導火索,曆代文人墨客都圍繞着這一情感中心點創造出了非常多的文學佳作。但是唐朝而言這恢弘的文學盛世恰好是在唐初四傑之後才出現的,就像同為唐初的陳子昂在詩終寫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獨怆然而涕下。他們身後可是中國曆史上最為琳琅大觀的千古盛世。
文人與反賊
駱賓王滿腹才華但是也隻是兜兜轉轉給人做個幕僚罷了,無獨有偶,多年之後有一個叫李白的男人也在懷才不遇的心境中給人當了文書幕僚,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人,但是殊途同歸。
駱賓王對這個社會失去了希望,他想着是不是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就可以真正的改變自己的命運了?但是有一點他忘了,他一生不得重用的命運不是女皇武則天給他帶來,他在唐高宗李治年間就郁郁不得志。
造反不過是找個事情做,發洩心中憤懑罷了。像駱賓王這樣的聰明人他自己很清楚造反這種事開弓沒有回頭箭,這一步一旦踏了出去就再也回不來了。駱賓王又有什麼值得他怕的呢?唯死而已。
諷刺的是,駱賓王這一篇檄文開篇第一句就是僞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這話是什麼意思?一代女皇武則天不是什麼好人,心中多有陰謀詭計,出身貧寒。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是天涯淪落人,何處話凄涼。如果真的按照駱賓王文章中所說的那樣,那麼武則天的人生就是駱賓王最夢寐以求的,起于青萍之末而發于九天。
對于武則天來說,徐敬業的叛亂發生在她和當朝老宰相裴炎決裂之後。裴炎出生于河東裴家,标準的名門望族,二人之前還曾經有過配合将皇帝李顯罷黜。但是當裴炎發現武則天的野望不止于此妄圖登天之後,裴老相國舍得一身剮也要組織武則天。
其實對于武則天來說裴炎為代表的世家勢力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徐敬業的起兵,至于駱賓王的這一篇《讨武曌檄》更多的是讓武則天感到被辱罵的氣憤而不是威脅統治的驚慌失措。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武則天看到這篇檄文中的妙筆的時候連連感歎此等人傑流落是宰相的失職。
徐敬業的起兵最終還是失敗了,有意思的是徐敬業這三個字在曆史長河中的分量遠不及這一篇《讨武曌檄》。這就讓我不得不想起了當年那部電影《南海十三郎》中的唐滌生,這個人一生都在追求文章無價這四個字。駱賓王也是如此,一首詩一篇文,承上古遺風,開李杜盛世,如此一生,誰還說書生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