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國小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深化教育評價改革。”這為有效推進高校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給高校思政工作帶來的挑戰,隻有守正創新,牢固樹立高校思政工作數字化改革創新意識,推進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數字化創新,才能加快高校思政工作的内涵式發展。
思政工作守正創新的新要求
守正創新是黨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實踐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強調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内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高校思政工作應深刻把握守正創新的豐富内涵,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關系,在守正創新中積極應對數字化時代思政工作面臨的新特點、新形勢。
守高校思政工作“政治、價值、規律”之正。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其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于高校思政工作全過程,通過高校數字化建設拓展思政教育的時間與空間次元,深入推進“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實作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方向,明确立德樹人價值導向,把握高校思政教育規律,深刻認識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建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内容的思政教育體系、模式和育人機制,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創高校思政工作“理念、形式、方法”之新。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思政課建設的守正創新和教育的數字化建設作出重要訓示。我們應充分把握數字化變革帶來的新機遇,推動數字技術與高校思政工作融合發展,在守正創新中加快内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實作高校“立德樹人”思政工作的提質增效。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和萬物互聯的逐漸實作加速了資訊流動和網絡空間的複雜多變,數字空間中的多元價值取向給高校思政工作帶來諸多新挑戰。隻有牢固樹立高校思政工作數字化改革創新意識,堅持以數字化創新為引領,發揮創新作為推動高校思政工作的第一動力,推進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數字化創新,才能加快推進高校思政工作的内涵式發展。
數字賦能高校思政新形态
融合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虛拟現實等數字技術,通過資料驅動的精細化管理、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全面覆寫的教育内容、精準化的思想引導和智能化的管理創新教育模式,賦能高校思政工作,必将帶來開放與共享的高校思政工作新形态。
全息、全域、全員、全時的沉浸式思政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資訊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資訊環境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影響逐漸增強,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難以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正确把握學生思想與行為特征及成長規律,把思政工作主動融入數字環境,通過全天候、全員參與、精準決策的智能教育資源和互動平台,建立全息、全域、全員、全時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兼具的多元度、多層次、沉浸式思政教育模式,使學生在不同時間和場景中均能獲得全方位、立體化思政教育,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協同性、連續性和有效性。借助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虛拟現實等數字技術的優勢,實作主流價值的正能量傳播,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
學生的多元訴求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單一價值導向之間的沖突進一步加劇。随着數字化程序加快,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訴求日益呈現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特點。這種多元需求和價值觀念多樣化會對理想信念教育産生沖擊。高校應發揮科研優勢,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立體化資料引導模型,實作資料的挖掘、訓練。要充分利用其在組織架構、平台設計、資料治理等方面的有利條件,開發承載民族記憶與現代化建設成就、集體價值與個人夢想、核心内容與校本特色相統一的數字化内容,積極回應大學生的現實思想關切。建構價值引導的着力點,生成符合核心價值的叙事邏輯文本,精準建構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場景,快速實作教育資源的有效生成、分發和回報,確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智能化、精準化、個性化的發展方向将顯著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成效。相較于傳統“灌輸式”教育模式,智能化、精準化、個性化的方向将大幅提升思政工作的改革效果。智能化手段通過大資料和人工智能技術,能夠精準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态和行為特征,提高資料收集和處理的效率,不僅保證了思政教育的廣泛覆寫,還能為每個學生生成精準、立體、全面的“畫像”。通過數字賦能和思政教育的智能化建設,為不同背景、興趣和需求的學生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内容,在虛拟空間中為每個人創造符合其知、情、意、信、行等身心發展特點的情境體驗。通過虛實結合的教育實踐,增強互動體驗,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思變”,切實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數字思政”培根鑄魂新路徑
“數字思政”植根于數字化建設,為高校思政工作在新形勢下的内容、形式與方法提供了多元創新,有助于實作高校思政工作内在運作機制的轉型更新。通過推進高校“數字思政”建設,在大學生培根鑄魂的新實踐路徑上,堅守高校思政工作方向,協同推進并深度融合大學生“立德樹人”“理想信念”“數字素養”和“實踐創新”的目标正在穩步推進。
增強使命擔當,系統推進高校思政工作的數字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在數字時代,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肩負着立德樹人的重任。為适應數字時代的發展需求,高校應堅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積極推動思政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更新,将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和數字治理等内容和理念引入思政教育工作,完善資料的采集、生産、分發、接受和回報機制。通過數字技術,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材、課堂和學生的觀念中。
價值引領與科技倫理并重,打造正能量充盈的網絡空間。高校應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價值觀。在數字時代,盡管人工智能、虛拟現實等現代技術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便利,但也引發了資料隐私、資訊安全和算法公正等倫理問題。高校在“數字思政”建設過程中,應堅守倫理底線,制定嚴格的資料隐私保護政策,確定學生資料的安全與隐私。将科技倫理教育融入思政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的科技倫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以正氣樹德行,讓正能量始終充盈網絡空間。
堅持目标導向,建構開放與共享的思政教育生态。守正創新推進高校思政教育的數字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明确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核心的教育目标。高校師生應共同努力,通過提取有助于加強民族團結、家國情懷和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資料,整合國内外優質教育資源,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虛拟現實和增強現實等先進技術。通過課程教學與課外實踐、“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數字化實景教學與思政教育實踐相結合,建構高效、智能、開放、共享的“數字思政”新生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效能,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守正創新推進高校思政工作數字化建設,既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系列重要論述為指導,以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政教育,不斷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培育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高校思政教育新形态,涵養當代青年的志氣、骨氣和底氣,努力培養擔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系南京郵電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
作者:李曉華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9月19日第29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