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兆慧
太平山中央公園自開放以來,持續煥新。近日,記者從青島市園林和林業局獲知,為提升太平山中央公園森林景觀和生态功能,優化遊覽體驗,市園林和林業局開展了太平山中央公園品質提升森林生态修複工程,對太平山共計288畝區域開展修枝、疏伐和補植等工作。
9月20日,記者跟随青島市園林和林業局以及施工機關山東潤昌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從業人員一同前往太平山感受“新綠”。
栽植的針葉樹種
華山松、海棠、烏桕、紅葉碧桃……太平山北坡綠色上新
20日下午2點半,記者跟随從業人員從太平山路登上太平山北坡。放眼望去,高度兩三米左右、體型圓潤的小松樹被栽植在刺槐間隙中,和高大的刺槐形成鮮明對比。有的松樹樹冠呈柱狀塔形,系華山松,有的松樹樹冠呈傘形,系雪松,而樹皮微微發白的便是白皮松。和原來大片刺槐呈現出的灰色樹幹的視覺感完全不同。
放眼望去,綠油油一片
這些松樹的樹根周圍有些用樹樁圍了一圈,有些用樹幹做三角支架,還有的做了方形支架。“這些樹圍和支架,是我們用砍伐掉的刺槐做的,沒有浪費。樹圍可以保護樹根并防止泥土流失,支架顧名思義就是抗倒伏。前些日的大風大雨,這些樹圍和支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栽植上的新樹才得以完好無損。”市園林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沿着北坡一直走,還有麻栎、海棠、烏桕以及紅葉碧桃等樹種。行走在叢林裡,目之所及再也不是灰色的樹幹,和記者一般高的小樹為這一路的景色增光添彩。
做三角支架
常爬太平山的市民都知道,原來太平山北坡,種植的是單一的“個頭高、身子細”的刺槐。
“刺槐是一種落葉喬木,最高能夠長到20多米。春夏時節枝繁葉茂,還能開出白色小花,花香四溢。”青島市園林和林業局從業人員告訴記者,18世紀末,刺槐被引入栽培,在青島迅速生長,大量繁衍。如今太平山上的刺槐基本都是“二代”、“三代”。
景觀層次更加豐富
但是,這些刺槐大部分東倒西歪,有的樹枝還交叉在一起,顯得有些雜亂,這使得觀賞效果大大下降。因為年代久遠,一些刺槐已經老化成枯死木、瀕死木和被壓木,80%的刺槐已經中空,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功能。
用砍伐下來的刺槐樹幹做了樹圍
“林子原始狀态很雜亂,通過改造之後,形成了針葉樹種和闊葉樹種混交的理想狀态。主要的采取的措施是砍伐死樹,修剪枯枝,再把伐樹的地方補植一部分針葉樹種。”山東潤昌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齊少林介紹。
記者注意到,這些補植的樹種不隻走在叢林裡才能看見,走在綠道上向兩側望,或是走在橋上向下望,都能看見一片片“新綠”。值得一提的是,一列列整齊的樹木還栽植到了纜車下方。市民和遊客再坐纜車向下看,景觀層次也會更豐富。
纜車下面也“煥新”了
4~6個人擡一棵樹,栽植樹木成活率百分百
在爬山過程中,因為是斜坡,沙土很滑,走起路來都要格外小心。這樣一個陡坡,加上茂密的林子,施工的困難也可想而知。
“我們施工的難點一個是從山上往下運砍伐的樹,另一個是從山下往上運需要栽植的樹。有些大的樹需要4~6個人擡一棵,伐下來的樹幹樹枝,也需要人力一棵一棵扛下來。因為裡邊進不去機械,這是我們施工最大的難點。”齊少林說。
新栽植的樹種達到十餘種
除了施工的高難度,澆灌也是他們需要應對的一大難題。“還有一個難題是用水難。山上水源不充足,我們需要從外界使用大型水車把水運到山上,再布上大量管道輸送水分。雨季之前我們每天需要4輛水車,20人左右去澆水養護。而且因為面積大,一邊澆完,另一邊也就旱了,每天一直循環澆水。”
雨季之後,又進入了防澇防台風的階段。
從去年12月18日施工開始,到今年5月1日之前全部樹木栽植完成。這是因為春天植樹成活率能得到保障。今年5月到現在一直處于養護階段。
在從業人員的精心養護下,如今太平山新栽植的樹木成活率達到百分百。
針葉樹種與闊葉樹種搭配
“森林生态修複項目總施工面積是288畝,一共是補植了2561棵。其中針葉樹種1500餘株,針葉樹種主要栽了三種類型,雪松、白皮松和華山松。闊葉樹種有麻栗、海棠、流蘇、烏桕以及黃栌、紅葉碧桃等樹種。”齊少林介紹。
這次改造的目标是為了改善太平山的林分,提高林分品質。“從樹種組成、樹林結構、林分狀态等方面進行了改善,提高了樹林的健康程度。在林相上,采取了帶狀混交和片狀混交相結合的方式,提高森林的穩定性。從景觀上看,栽植的針葉樹種基本都在3米左右,四季常綠,可以增加景觀效果。從生态多樣性來講,整個太平山的作業區域,因為增加了10餘種樹木,進而提高了生态多樣性和生态系統的穩定性。”
做方形支架
太平山的“綠色上新”也受到了市民關注。“去年冬天來電視塔往下看,四周全是灰蒙蒙一片,現在再上來完全大變樣。原來這些刺槐歪着的、倒了的,現在整齊多了,我看樹種也多了,看着多賞心悅目。”住在附近的市民戴阿姨說。
“以往到冬天刺槐葉子都掉光了,看着就是灰蒙蒙一片,等到今年冬天再到太平山北坡上面來看,下邊就會完全換一個樣。”市園林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