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台車才掙八千,研發投入還行業第一,難怪能把合資車價格打下來

一個年銷超過300萬台,新能源第一,全球整體排名前十的車企;一個火速疊代了新一輪混動、純電技術,把油耗拉到3L,續航沖到2000+,且還在不斷更新易四方、易四方、雲辇、全新智駕,華為乾崑3.0等尖端技術的車企,賣一台車應該掙多少錢?

一台車才掙八千,研發投入還行業第一,難怪能把合資車價格打下來

這個問題如果由海外品牌來回答,特斯拉給出的答案,是每台賺夠小6萬;奔馳稍微低,但也不會少于5萬,即使是以成本效益著稱的韓系,也不會低于2萬,這就是這幾家車企在2023年的單車利潤。但比亞迪給出的答案,是每台車隻掙8500塊。

一台車才掙八千,研發投入還行業第一,難怪能把合資車價格打下來

面對這個數字,無論衆多的消費者,還是其他友商,都難免會覺得比亞迪掙的有些不夠,都新能源第一,全球前十,還手持多個高端品牌,到頭來單車利潤還不到一萬塊,奮鬥的終點何在?其實,在比亞迪看來,新能源事業還遠未到頭,海外品牌依舊拿着高高在上的暴利,全球整體銷量也仍是它們領先,而國家數以千億計補貼/扶持的新能源産業,目的不在于此時此刻就急着摘果子,而是期待它真正成長為一顆參天大樹。為此,比亞迪用僅為8500元的單車利潤,仍在繼續改寫着行業格局。

薄利,是為多銷

以比亞迪的影響力,卻仍舊把單車利潤維持在四位數水準,它首先為的就是更大的銷量。隻不過,在2024年,薄利多銷已經成為了一件難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譬如海外品牌中最願意降價的特斯拉,銷量也已至瓶頸,熱度更是大不如從前;而單車利潤不到特斯拉六分之一的比亞迪,又得從何處下手呢?

首先,今年新能源行業帶來了利好,由于锂電池等材料價格的下降,讓車企有了降本增效的空間。隻不過,面對這波利好,更多車企選擇了在疫情過後抓緊“回血”;比亞迪卻把這個利好原封不動的回饋給了使用者。

當然,僅僅是“原料降、車價降”的程度還不夠,在2024年,大家可以發現那些隻降價格、不提升功能的産品,最多隻能銷量“保本”,從骨折價的豪華車、合資車,到部分國産都是如此。而比亞迪的目标,卻是進一步攻城拔寨。是以除了在原材料、在全産業鍊自持方面降本增效,比亞迪在把所有利潤投入研發的同時,還自掏腰包打磨更為技術領先的産品。

一台車才掙八千,研發投入還行業第一,難怪能把合資車價格打下來

于是,在年初,當所有人覺得8.98萬的秦PLUS已經是工業奇迹的時候,7.98萬的榮耀版再次讓人眼前一亮;不久後,9.98萬起的秦L、海豹06,更是重新改寫了混動中型車的價格體系,再加上同樣換用了第五代DM混動技術的宋家族,比亞迪一邊讓人享受着低價,一邊又讓人嘗鮮新技術。同理,面對海外市場,當歐洲一紙反壟斷試圖阻止中國新能源的入侵,比亞迪卻仍有“交了高額關稅後價格、性能依舊占優”的底氣。

一台車才掙八千,研發投入還行業第一,難怪能把合資車價格打下來

那麼最終再來看薄利後帶來的銷量結果:當特斯拉也開始停滞不前,當其他單拼價格的廠商難見成效之後,去年月銷量保持在28-29萬的比亞迪,今年穩穩地突破了30萬+,且同比環比都在不斷增長。作為一個成名後依舊願意拿薄利的車企,比亞迪讓它的消費者,繼續以實惠的價格享受科技紅利,看來赢得廣大使用者認可才是比亞迪的首要目标;作為回饋,消費者也讓這個沖破了300萬大關的車企,繼續朝着500萬、1000萬的量級奔襲。

薄利,更是為栽培科技樹

正如前面所說,2024年車市表面上是拼價格,核心卻仍是在比技術,真正實作了銷量增長的華為系、理想、蔚來、小米,無一例外都是靠技術突圍。在這當中,少不了多年研發投入保持行業第一的比亞迪。

一台車才掙八千,研發投入還行業第一,難怪能把合資車價格打下來

光從資料來看,比亞迪對研發這事當真是“不光把利潤都投進去了,還額外自掏腰包”。比如在2023年,比亞迪的淨利潤為136.31億元,今年上半年,比亞迪不僅已經把去年所有的盈利投入研發,還額外多掏了近63億。再往前看,從2011年至今,比亞迪有整整13年研發投入高于淨利潤,常年領先。

一台車才掙八千,研發投入還行業第一,難怪能把合資車價格打下來

正是這種高投入,帶來了比亞迪在新技術上的應接不暇。從成名之初的刀片電池、DM-i,到今年的第五代DM技術,e平台3.0EVO,全新底盤,還有高端領域的易四方、易三方、雲辇、高階智駕等等,以及比亞迪和華為乾崑智駕的合作……這日益繁茂的科技樹,已經讓比亞迪形成了極大的使用者粘性;對于消費者來說,即使不在乎低價,追求的是最新、最具突破性的産品體驗,首先想到的也同樣是比亞迪。

一台車才掙八千,研發投入還行業第一,難怪能把合資車價格打下來

是以,在科技這個領域,比亞迪帶來一個最令消費者期待的反轉:那就是過去幾十上百年,很多汽車廠商都在不斷重複掏出成名技——建立技術/專利壁壘——開始躺平擠牙膏/翻來覆去講老故事的循環;但在研發上從未松懈的比亞迪,卻能屢屢帶來驚喜。于是,quattro、TSI、V-TEC這些詞彙開始被人淡忘,比亞迪的各項新技術則成為了汽車行業的熱點。

跟舊體系死磕到底

回顧前面提到的各個車企、種種現象,可以發現:中國品牌一定程度打破了舊的秩序,海外品牌下滑、自主品牌崛起,新能源戰略讓我們嘗到了技術領先的甜頭;可海外品牌仍舊動辄高達數萬元的單車利潤、全球範圍領先的銷量,還有它們對高端市場的壟斷和把控,都說明舊秩序暫未從根本上發生改變,新能源這場革命才剛剛開始。

一台車才掙八千,研發投入還行業第一,難怪能把合資車價格打下來

這個時候,一個利字,往往就會成為變革者的攔路虎。回顧過往,無論是汽車還是别的領域,數不清的枭雄,選擇了偏安一隅,開始享受眼下的成果,開始融入舊的體系,成為又一個Oldmoney,不斷重演屠龍勇士的故事;但選擇了薄利,更選擇了加大研發的比亞迪,則選擇了跟舊的體系死磕到底。止步于年銷300萬,做亞太的枭雄,非它所願;讓中國車企真正站在世界頂級舞台,把晉級500強的目标變成全球前5、前3,把一項項尖端汽車技術改成中文名,才是比亞迪和王傳福的目标。

一台車才掙八千,研發投入還行業第一,難怪能把合資車價格打下來

在這個目标下,如今國内的消費者依然享受着技術拔尖卻價格親民的産品;對于未來,坐擁暴利、壟斷高價位的海外品牌,也将進一步被瓦解。是以,别小看這将将8500元的單車利潤,也别急着下定論中國人科技突破後卻仍在掙着辛苦錢,在這條充滿荊棘的道路上,我們終于誕生了一個不為眼前利益和困難所動的勇者。曾經那個一度要靠國家補貼才能收窄虧損的比亞迪,帶着十多億人的期待,繼續磨刀霍霍,朝着成為世界級品牌的目标奔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