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立新
看了有關旅行者1号探測器飛向太陽系外太空的視訊,從未關注過浩翰宇宙的我,第一次被深深的震撼,徹底颠覆了我對宏觀宇宙世界的認知。
在此之前,行走在四季更替的流年裡,華夏古老的大地上,我更多的時候,是将目光投注向曆史的長河與祖國的大好河山。那裡不僅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華夏文明,色彩紛呈的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還有江海湖泊,荒原雪山,森林草原,戈壁大漠;更有浩蕩的長江與黃河,逶迤的長城,兀立的烽燧,青磚黛瓦,袅袅炊煙,一樹花開……我隻有在戶外,夜深人靜,遲遲不肯入夢時,才會将頭探出橙色的帳篷,環顧四野,偶爾将目光投向滿天繁星的夜空……
距離産生美。深邃幽暗的夜空,星河璀璨而又神秘,每一顆閃爍着微芒星光的星辰,距離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都是以光年來計程的。由于這樣的距離過于遙遠,超出了我的認知範圍,因而也豐盈了我的詩情,恣意了我的遐想,沖撞了我的胸壘,使我想起了誇父逐日與女娲補天等諸多遠古的神話。我不知古人是緣于何故,創作了如此這般悲壯而又美麗的神話與傳說故事。
宇宙,它遼闊無垠,無邊無際,是無窮大的一個多元空間,不僅有太陽系與銀河系,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星河系。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相對于宇宙而言,隻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微塵而已。
旅行者1号探測器,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于1977年9月5日發射升空的,至今已在太空中飛行了将近47年,還在以每秒約17公裡的速度飛離地球,向宇宙深處飛去。它的動力能源将于2025年消耗殆盡,屆時它将不再聽從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指令,但仍會在遼闊的太空間無羁地飛行,成為茫茫宇宙裡無所牽絆的一個漂泊者——流浪飛行器。
曾在1990年旅行者1号即将飛出太陽系的時候,美國航空航天局指令探測器再回頭看一眼地球。在距離地球60億公裡的地方,旅行者1号拍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不足1個像素的一個亮點,那就是我們人類祖祖輩輩生活居住的地球。
當美國的實體學家卡爾·薩根看到那張照片時,不勝感慨,寫下了這篇著名的講稿。他以宇宙的視角,飽含深情地坦陳了自己堪稱經典的心聲與見解。在這裡,我擇錄了其中的一段,與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成功地從外太空拍到了這張照片,細心再看,你會看見一個小點。就是這裡,就是我們的家,就是我們。在這個小點上,每個你愛的人,每個你認識的人,每個你曾經聽過的人,以及每個曾經存在的人,都在那裡過完一生。這裡集合了一切的歡喜與苦難,數千個自信的宗教,意識形态以及經濟學說,每個獵人和搜尋者,每個英雄和懦夫,每個文明的創造者與毀滅者,每個國王與農夫,每對相戀中的年輕愛侶,每個充滿希望的孩子,每對父母,發明家和探險家,每個教授道德的老師,每個A錢政客,每個超級巨星,每個至高無上的領袖,每個人類曆史上的聖人與罪人,都住在這裡,一粒懸浮在陽光下的微塵。”
卡爾·薩根的這篇講稿,如同給我們打開了一扇重新認知世界的視窗。
卡爾·薩根的講稿很生動,也很精彩,處處彰顯出他縱觀天地與古今的博學與才情。他不像是一位蝸居在象牙塔裡的學者,更像是一個縱橫捭阖而激情澎湃的社會學家和思想家。他思維缜密,情懷滿滿。我常想,無論是誰聽了他的這段講稿,都會如醍醐灌頂,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觸和感喟。
在遼闊無涯的宇宙中,地球是一粒多麼渺小卑微的存在,更不要說生活在上面的我們。看看旅行者1号深入的宇宙,和它拍照傳回來的那張地球照片,再想想我們朝生暮死如同蜉蝣般短暫的一生,還有什麼功名利祿,愛恨情仇,生老病死,盤桓于心而不能輕輕放下。
我們都是天地間的匆匆過客。不論有多麼的不舍,不願輕易放手,但百年之後,你我終歸還是帶不走塵世的一磚一瓦。當我們靜下心來,在萬籁俱寂的夜晚,回望大地之上籠蓋四野的星空,就會多一份豁達,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禅意,多一份悲憫。在這具象的世界裡,會選擇順其自然,随緣,随風——春來,花開;秋去,雁歸。無論坦途,還是坎坷,不再忤逆命運的預設與安排,不再糾結過往,而會選擇順從,天命不可違,坦然地面對四季的變幻,陰晴不定的未來歲月。
宇宙視角下,我們的生命不再顯得那麼重要,不再賦有光環與深意。你我僅僅是秋天荒野裡随風飄落的一粒蘆葦的籽實;蒼穹下,一聲幽幽的歎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