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網訊(記者 許靜)悲歡離合人生路,陰晴圓缺都是歌。百年歲月滄桑,總有幾多風雨,幾多泥濘。
今天講述的是104歲的劉胡老人,她笑對生活中的種種坎坷,把皺紋縫成了花,把百年過成了畫,把日子過出了幸福的模樣。
近日,記者慕名來到西平縣重渠鄉武海村,探訪104歲的劉胡老人。
踏入重渠鄉,映入眼簾的是拔節瘋長的莊稼,回蕩在耳畔的是此起彼伏的蟬鳴,蟬聲伴着夏風,仿佛在訴說着這裡動人的故事。重渠鄉曆史悠久,文化繁榮,境内有距今五千多年的龍山文化遺址,屬省級文保機關。遺址東西長280米,南北寬19米,面積7500平方米,文化層在兩米以上,文物埋藏豐富,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遊覽勝地有仙女池,傳說是玉皇大帝七女兒的洗浴地,池水清澈見底。那美麗的七仙女和董永的愛情神話故事,一直在重渠民間流傳,吸引着一代一代重渠人。
逢兇化吉百年過 福大命大好運連
記者來到劉胡老人家中時,老人正在休息。
“啥?有人來看我?”正在午休的劉胡老人聽兒媳婦這麼一說,連忙坐起穿好衣服,然後移步客廳,看到陌生人來訪并不拘謹,而是拉住記者的手便聊了起來。
“我是攤上了一個好兒媳婦,端飯、洗澡、倒尿盆……這些年全攤在她一個人身上。”說起兒媳婦的好,老人如數家珍,一點不糊塗。
劉胡老人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武進功,前些年生了一場病留下後遺症,需要媳婦照顧;小兒子叫武進孝,在三門峽打工,每個月寄錢回來。眼前照顧老人的中年女子叫楊銀香,今年58歲,湖南懷化人,是小兒媳婦,也是奶奶口中的好兒媳婦。
“不光是俺照顧得好,關鍵是俺媽的命大。”聽到婆婆誇自己,楊銀香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她給記者講述了老人家幾次逢兇化吉的故事。
疫情期間,劉胡老人也未幸免,高燒直達42度,已經有點燒糊塗了,口裡喃喃自語,誰也聽不清她要表達的是什麼。 “都101歲啦,這可不敢開玩笑!”楊銀香心急如焚,用濕毛巾一遍遍地敷婆婆的額頭降溫,同時又趕緊找車把母親送進醫院精心照顧。“燒糊塗”三天後,老人康複了。看到婆婆睜開雙眼,神志逐漸清醒,疲憊不堪的楊銀香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淚,她緊緊地抱着婆婆喜極而泣。
還有一次,婆婆和家裡的小孩兒不慎瓦斯中毒,家人發現時婆婆已身體僵硬,唯有胸口有一點點餘溫,楊銀香大驚失色,連忙找來家人把婆婆放在通風的地方不停呼喊。“媽,你醒醒;媽,你睜睜眼;媽,你動一動啊……”伴随着一聲聲情真意切的呼喚,老太太竟慢慢睜開了眼睛。
讓楊銀香記憶猶新的還是去年的陰曆臘月十七,自己發好了面準備蒸饅頭,因為有事耽誤沒能及時回來。雖然兒媳婦早已不讓婆婆做家務了,可是劉胡老人心疼兒媳太累,想趁兒媳婦不在家時偷偷把饅頭蒸了,燒火時不慎弄掉了正在燃燒的劈柴,一時廚房狼煙滾滾,老人家危在旦夕。
“剛好這時,鄰居家一個小孩兒玩耍路過,小孩兒好奇地扒着門縫往裡望了望,發現老奶奶也扒着門縫無助地向外張望,她的臉上已經燒了很多血泡,喉嚨裡也發不出任何聲音……”楊銀香說,四目相對,小孩兒吓得哇哇大哭,哭聲驚來了鄰居,鄰居火速搬來了梯子翻牆入院,就這樣,老人家103歲時又撿回一條命。
采訪中,記者都聽得驚心動魄、手心出汗。
善解人意多和藹 溫良厚道鄰裡贊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這裡被一個一字不識的百歲老人解讀得淋漓盡緻。
和老人的侄媳婦聊天時,老人的兒媳婦在院子裡照顧小孫子,可能不想讓兒媳婦聽到吧,劉胡老人輕聲對記者說:“我這身體哪兒都好,就是最近眼睛要哭瞎了!”
“因為啥?”
“俺的孫子和孫媳婦離婚了,俺那個孫媳婦可好了,我可舍不得她!”老人家一說,眼淚又要掉下來。
“現在的年輕人,啥事都聽話,咋這事就不聽話呢。俺兒媳婦怕我操心,不讓我提。可我能不提嗎?晚上一睡覺躺在被窩裡就想哭……”老人說。
“俺那個兒媳婦人很好,對俺婆婆也很好,婆婆耳朵上的助聽器也是孫媳婦買的呢!年輕人的事兒,讓他們自己做主吧!”剛回到客廳的楊銀香聽到婆婆還在為這件事傷神,連忙安慰婆婆。
善解人意的老人,總是記挂着親人的好,總在為子孫後代操心,又總顧及着身邊人的内心感受。正如蘇轼所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可不論世事如何變化,我們都應像劉胡老人那樣,善解人意、并把親人的好記在心間。
這時,聽說有記者采訪,老人家的侄媳婦張多聞訊趕了過來。說起劉胡老人的好,她的嘴像竹筒倒豆子,有點停不下來。
“我記得‘758’發洪水後,她擡着筐裡的泥一路小跑;我記得在她80多歲時,還挑着大糞往地裡上莊稼;我還記得每到晚上,她還坐在燈下給家裡的孩子們一針一線做棉衣……”張多也是77歲的老人了,說到動情處,眼裡淚花閃爍。她從家裡拿來了老人家90多歲時給小孩子們做的棉衣棉褲,用手不停地摩挲着,感受着衣服上的溫情和溫度。
“我們忙了一天後總喜歡到我嬸家串門子,和她拉拉家常,俺嬸會拿出剛蒸的饅頭一定讓我們吃,或者剛掐的芝麻葉讓我們帶回去,總之她家裡有啥好吃的,自己不舍得吃,也要讓我們吃。”張多深情地望着老人,老人家的好處說不完。
張多告訴記者,劉胡老人非常善良,當姑娘時很潑辣,晚上躺在院子裡不蓋衣服就能睡一夜,有時候躺在麥稭窩裡也是一宿,天為被,地為床,也可能是以鍛煉了她良好的體能。嫁到這裡後常把娘家的東西帶過來,分給左鄰右舍,鄰居的小孩兒沒人照顧,也是她照顧……現在一個叫丁獻民的鄰居,還一直感念老人家的恩情,每次從外地回來,一定會來家看望老人,并送上一個大紅包。
天然美食養脾胃 敬老愛老潤心田
“你别光聽她們說,她們待我才好呢!”看到鄰裡親人一直誇自己,劉胡老人忍不住了。
“怎麼好?讓我聽聽!”
"一做改樣的飯就端給我!”老人家重複道。
“啥是改樣的飯?”
“鹹豆腐腦和粉漿面條,俺嬸一輩子沒吃夠。”張多說。
西平芝麻葉豆腐腦曆史悠久,清代和民國時期已經成為當地名吃,在集市、廟會上暢銷紅火,口感鹹嫩、味爽可口。
據資料顯示,清代易學大家西平嫘祖鎮邵灣村有一位名震朝野的知名人士,學識淵博,通曉古今,名叫邵寶華。他從小愛吃豆腐腦,天資聰慧,享103歲高壽。西平城北花馬劉人張鳳鳴,一日三餐不離豆腐腦,身強力壯,同治十三年還得中武狀元。由此,西平鹹豆腐腦有延年益壽、強身健體的說法便從清代日漸流傳至今。
據張多介紹,鹹豆腐腦做法簡單,但也很講究:要提前在清水中泡好半小盆黃豆,黃豆既不能泡得太過,又不能泡得太輕,黃豆剛剛膨脹飽滿的時候做飯最佳。
磨出來的豆漿,過濾後才能放在鍋裡用大火燒,小火燒,還需加入适量陳醋,邊倒醋邊用勺子沿一個方向慢慢攪動,這樣塊狀的豆腐腦就在鍋裡形成了。
豆腐腦形成塊後,再往鍋裡放泡好的芝麻葉、粉條,還要再加一些黃豆,稍煮片刻,再放小磨香油、十三香、鹽等調料,一鍋濃濃香香的芝麻葉鹹豆腐腦就做好了。多樣天然食材,多種口感體驗。總之,無論從味覺上的享受還是從充饑、營養功能來看,豆腐腦是一年四季的絕佳美食,飽飽地吃上這麼一碗,頓時讓人脾胃身心俱暖。
劉胡老人愛吃的粉漿面條也是西平特色美食之一,其粉漿用豌豆泡泛後磨成,經過籮去渣,待漿水煮沸後,放入面條,讓其被粉漿浸泡煮熟,使滋味入味後,再放入調味的花椒葉、小茴香、藿香、辣椒,一出鍋那特有的香味就直入肺腑,令人垂涎欲滴,等面條稍涼後再食用,味道鮮美可口。若重口味的再配上一個蒜瓣子,絕!
豁達的心态成就敞亮的人生;敞亮的人生離不開“食養”。“食”,是生命的重要能量源泉。西平獨特的飲食文化成為西平人長壽的重要密碼之一。幸福是什麼?對于劉胡老人來說,幸福在一日三餐的美食裡,在花好月圓的美景裡,在溫良和善的性子裡......
因擔心聊得久了老人家的身體吃不消,記者起身告辭,老人家緊緊拉住記者的手說:“來了不喝杯水就要走?”多麼熱情又淳樸的老人,記者不禁心生感動。
悠悠歲月,百年沉香。在曆史悠久、民風淳樸、人文氣息濃厚的重渠鄉,劉胡和衆多長壽老人頤養天年,享受着西平長壽之鄉各項養老政策給他們所帶來的種種幸福。
孝老愛親傳佳話,移風易俗樹新風。鎮政府從業人員譚靜告訴記者,為深入推進移風易俗,進一步弘揚“尊老、愛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倡導孝老愛親文明風尚,重渠鄉多次開展“移風易俗樹新風尚、文明西平正能量”的主題宣傳活動。志願者們深入大街小巷在發放倡議書的同時,向群衆講述先進典型、身邊好人等尊老孝老的道德模範,用案例引導群衆樹立尊老、孝老、敬老意識,并呼籲大家在全面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建設中,積極樹立文明嫁娶、厚養薄葬、勤儉節約等各類意識,自覺傳承良好的家風家規家教,為家庭和諧穩定及社會發展保駕護航。如今,重渠鄉尊老愛老蔚然成風,文明之花遍地開放。
百姓安居樂業,人民添壽添福。西平,作為千年古縣、文化之鄉、嫘祖故裡、酒香劍都、中國漁都,如今又添一張“中國長壽之鄉”的亮麗城市名片。據記者了解,長期以來,西平人敬重自然,秉承美德,注重和諧,是以鑄就獨具魅力的“中國長壽之鄉”。目前,西平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9歲,西平縣委、縣政府注重縣域醫療水準的提升和養老機制的改善,使西平健康效益名額不斷優化,康養醫養産業日臻成熟,西平成了綿延長壽的樂土,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尋西平的“長壽密碼”。“中國長壽之鄉”的榮譽實至名歸。“敬老愛老”各項工作的深入開展,讓西平成了最有活力的創新創業城,最具魅力的文明幸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