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于《兵器》雜志2023年01月刊,轉載時重新進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編輯、補充部分插圖,以與同好共同分享。個人認為《兵器》是一本專業、客觀的軍事雜志,推薦持續訂閱,豐富自身的軍事及政治知識。将家中雜志數字化儲存同時進行轉載的文章,雖多為年份較久,但一是已經足夠為普通網友提供專業的軍事基礎知識,二是想讓讀者以另一種比較獨特的視角審視曾經的事物和觀點。
本文為《“萬國牌”坦克殺手——俄烏沖突中烏軍使用的單兵反坦克武器》專題的第五篇
根據德新社2022年3月28日報道,烏克蘭政府斥資2500萬歐元向德國狄那米特-諾貝爾炸藥公司公司購買了5100具“鬥牛士”火箭筒。這款新銳的反坦克武器将分成兩批運抵烏克蘭。
令人疑惑的是,目前的烏克蘭擁有多種型号RPG火箭筒的大量庫存,也能自行設計、生産反坦克飛彈和火箭筒,為何還要在财政緊張的情況下,斥巨資購買這種外國火箭筒呢?這一切還得從遙遠的新加坡說起。
兩名烏軍士兵正在戰鬥間隙展示從外國獲得的“鬥牛士”火箭筒
緣起“十字弓”
近年來,随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增強國防實力,新加坡開始積極發展國防工業,“鬥牛士”火箭筒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該火箭筒是由以色列、新加坡牽頭研制,連同德國軍工大廠狄那米特-諾貝爾炸藥公司一同制造的。三國可謂是強強聯手,新加坡有閑錢,以色列有技術,德國有産能,“鬥牛士”想不火都難。
“鬥牛士”火箭筒的技術基礎來自于新加坡裝備的“十字弓”火箭筒。“十字弓”是由西德梅塞施密特-伯爾科-布洛姆公司在冷戰時期研發的一款火箭筒。“十字弓”的特點是發射筒身由輕便、廉價的玻璃鋼及合金制成,可以一次性使用,不占編制;采用平衡抛射原理,可以在密閉空間發射。憑借這兩大特點,“十字弓”得到了新加坡軍隊的青睐,新加坡特許工業公司還購買了生産許可證。
一位德國技術人員示範“十字弓”的工事内瞄準,它是一種介于“鐵拳”與AT4之間的輕便火箭筒設計。
“十字弓”火箭筒基本資料
進入新世紀後,随着各國裝甲防禦技術的不斷進步,“十字弓”那區區300毫米的破甲深度,别說主戰坦克了,連新一代重型步兵戰車的裝甲都打不穿。對新加坡陸軍來說,開發一款新型火箭筒取代“十字弓”也就提上了議事日程。
鑒于新加坡本土軍工技術底蘊不足,與其閉門造車不如引入外援。于是,新加坡國防科技局在2000年找上了以色列拉斐爾先進防禦系統公司共同開發新型火箭筒——非制導短程反裝甲武器,亦被稱為單兵便攜式反坦克、破門火箭筒,縮寫為“MATADOR”。作為英語單詞時,“MATADOR”的意思是鬥牛士,于是,這種火箭筒就被冠以“鬥牛士”的綽号。在新軍中,它還有“胡桃夾子”的别稱。德軍則将改進後的“鬥牛士”稱之為RGW90。
是以銷售層面上來說,這型火箭筒其實屬于一型德國産品。
使用“鬥牛士”進行訓練的以色列國防軍士兵
性能與外觀
“鬥牛士”繼承了“十字弓”的兩大特點,筒身仍然由玻璃鋼及合金制成,一次性使用,不占編制;采用平衡抛射原理,可以在密閉空間發射。為了解決“十字弓”破甲力不足的問題,“鬥牛士”将口徑從67毫米放大到90毫米,這樣一來,即可以發射更大直徑的火箭彈,安裝更多裝藥,有效提升破甲深度和爆炸威力,也為日後開發的多用途彈藥提供了足夠的彈體空間。口徑變大自然帶來了重量增加和體積變大,但“鬥牛士”成功地将整個發射筒全重控制在了8.9千克,全長控制在1米。
從外觀上看,“鬥牛士”可以說是“十字弓”的放大版本。其發射管采用單一橄榄或深綠配色,搭配深灰或黑色的固定裝置及印在發射管上的黃色圓環條紋。但并非所有的“鬥牛士”都是如此。發射惰性彈藥、用于訓練的“鬥牛士”發射管上的條紋則是藍色。
RGW90火箭發射器
為了提高射擊精度,“鬥牛士”的發射筒上安裝有“皮卡汀尼”導軌,能安裝多種型号的瞄準鏡,具備夜視和熱成像能力,具備在多種場景下發射的能力。“鬥牛士”的擊發裝置與“鐵拳3”火箭筒很像,也是可拆卸的。
發射方式
“鬥牛士”采用平衡抛射原理。發射火箭彈的同時,會向發射筒後方噴射塑膠片來抵消後坐力。烏克蘭軍方之是以看中“鬥牛士”,就是因為它能夠在建築物、塹壕、碉堡和車内發射,是巷戰利器。而烏克蘭裝備的各型号RPG火箭筒基本都不具備這種能力。平衡抛射原理還使得“鬥牛士”發射時的尾焰和揚起的煙塵特别小,不容易暴露射手的發射陣地。
通過平衡抛射原理,“鬥牛士”實作了較低的後坐力。
平衡抛射火箭發射過程示意圖
要發射“鬥牛士”,射手首先将不同類别戰鬥部彈藥裝入筒内,随後展開手槍式握把、前握把及托肩架,最後提起瞄準具,将“鬥牛士”扛上肩即可。一旦發現目标,射手隻需通過旋鈕将“保險模式”切換至“開火模式”,瞄準目标、扣動扳機即可開火。
另據測試顯示,“鬥牛士”也能在極端天氣(零下40度至零上63度)的情況下正常使用。“鬥牛士”可以根據任務需要臨時加強給步兵,不占編制。比起原先的“十字弓”,“鬥牛士”500毫米的破甲厚度顯然更好。不過,“鬥牛士”缺乏串聯裝藥,在面對披挂反應裝甲的現代主戰坦克時仍顯得有些吃力
主要彈種
初期型号的“鬥牛士”主要配備了3種火箭彈。MP型是反裝甲和反掩體的兩用型彈;WB型是反掩體強化型彈;AS型是采用串聯戰鬥部的反掩體強化型彈。
使用MP彈藥“鬥牛士”的新加坡陸軍士兵,筒中露出了長長的引信杆。
其中MP型是基本型,采用串聯破甲和高爆榴彈的兩用戰鬥部。射手在發射前要将串聯破甲戰鬥部的探杆伸出,即可用于反裝甲和反掩體。如果探杆不伸出,則自動轉為高爆榴彈模式,可用于反人員。WB型在MP型的基礎上強化了反掩體能力,可以在建築物外牆上炸出直徑0.75-1米的孔洞,足夠讓人員通過,特别适合巷戰。
AS型采用了以色列“長釘”-SR型反坦克飛彈的貫穿爆破破片戰鬥部,可以兩級起爆,進一步提升對抗建築物堅硬外牆打擊能力,也具備打擊輕型裝甲車輛的能力。
衍生型号
“鬥牛士”研發成功後,随即得到了德國諾貝爾炸藥公司的青睐。新加坡、以色列兩國也十分看好諾貝爾炸藥公司的技術和産能,三方一拍即合。有了德國技術的加持,“鬥牛士”又有了新的衍生型号。
“鬥牛士”在德軍中的編号為RGW90。早在2012年時,德軍就曾訂購了1000具“鬥牛士”-AS型,計劃用它來替換老舊的“鐵拳3”火箭筒。由于種種原因,目前仍處于新老混裝中。在“鬥牛士”的基礎上,RGW90新研發了破甲-碎甲兩用彈、反掩體彈和遠端多用途程式設計彈等新彈種。
至于該火箭筒的遠端多用途程式設計彈将有效射程增加到1200米,配合筒身上的火控計算機、雷射測距機還能控制火箭彈實施空炸。
此外,德國還研發了口徑為60毫米的輕便型(編号為RGW60)和口徑為110毫米的反裝甲強化型(編号為RGW110)彈藥。RGW60以犧牲威力、射程為代價,提升了戰術機動性。RGW60全長0.9米,重量5.8千克,有效射程300米,配備的火箭彈主要有破甲彈(HEAT)、多用途破甲彈(HEAT-MP)、碎甲彈(HESH)。
至于最新型的RGW110,該型彈藥于2020年進行了首次工廠測試,截至目前尚未裝備部隊。國外媒體猜測,這種大口徑的火箭筒破甲能力将達到1000毫米均質鋼闆的水準。
運用
憑借出色的性能,“鬥牛士”很快得到了多個國家軍隊的認可,除裝備新加坡、以色列、德國三國軍隊外,還先後獲得英國、比利時、斯洛文尼亞、越南和烏克蘭等國的訂單。
“鬥牛士”的首次出鏡,是在2008年以色列軍隊的“鑄鉛行動’中。當時的以軍士兵就是扛着首批出廠型号的“鬥牛士”,氣勢洶洶地攻入了加沙地帶。一旦碰上“哈馬斯’當局設定的工事、障礙,“鬥牛士”就開始胡亂發射,為以軍後續部隊充當“開路先鋒”。
以色列陸軍裝備的“鬥牛士”
在2014年,使用“鬥牛士”的新加坡軍隊卻曝出了一件尴尬的意外。同年10月16日,有網友在新加坡老蔡厝港路與雙溪登路交彙處散步時,意外發現了兩具“鬥牛士”火箭筒被丢在大街上無人看管。環顧四周未發現軍方人員後,這位“熱心網友”将“鬥牛士”拍下照片并上傳網絡,還煞有其事地注釋:“誰把自家的‘鬥牛士’丢路邊了?’
得知此事的新加坡警方随即出動,并在當天下午發文公告稱,這組“鬥牛士”是惰性訓練彈,并無殺傷性。相關機關已将其回收,并做進一步調查。
使用"鬥牛士"火箭筒的新加坡士兵
小結
總體而言,RGW90“鬥牛士”火箭筒的優點包括:體積小、重量輕、操作簡便,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适配不同的戰鬥部彈藥以應對不同的任務需求。
然而,各國使用的“鬥牛士”也存在一系列的缺陷與局限性。首先,其反坦克戰鬥部威力有限,僅适合對抗敵方步兵戰車或其他輕型裝甲車輛,無法對帶有反應裝甲、有更強保護的主戰坦克構成緻命威脅。另外初始型号的“鬥牛士”上并無高精尖的瞄具,想靠标準的“機瞄”去攻擊那些高速移動中的車輛,無疑又是一項對射手技能的考量。
不過,不能因為這一系列主觀缺陷而輕視那些裝備“鬥牛士”的人。畢竟他們手中的這款武器依舊能讓工事内的步兵吃盡苦頭。是以,想要對抗“鬥牛士”帶來的威脅,有兩種辦法。其一是先發制人、主動迎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查出藏有“鬥牛士”及其他火箭筒的儲存點、車輛,或是直接攻擊彈藥庫,徹底将其摧毀。
其二是要以守為攻。向己方軍用車輛乘員科普“鬥牛士”一類火箭筒威脅的同時,通過增設反應裝甲、幹擾裝置、加強步坦協同這一系列被動措施。在保證己方乘員生命的前提下盡最大可能降低戰場損失。
鬥牛士”火箭筒(基本型)基本資料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