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海市蜃樓
駝隊就像移動的山
神秘的夢幻在天邊
阿爸的身影若隐若現
......
浩瀚的金色沙漠
駝鈴讓我回到童年
耳邊又響起搖籃曲
阿媽的聲音忽近忽遠
......”
内
蒙
古
一曲《蒼天般的阿拉善》,滿溢着人們對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的無限眷戀。在祖國北方亮麗内蒙古的西陲,有一個在蒙古語中被稱作“五彩斑斓之地”的地方,這裡,就是蒼天般的阿拉善。
阿拉善盟是内蒙古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地市級行政機關,下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3個旗和阿拉善高新區、孿井灘生态移民示範區、策克口岸經濟開發區3個區。這裡曆史悠久、風景壯美、物産豐饒。
弦歌不辍,薪火相傳,古老而神奇的阿拉善從曆史的深處走來,各族兒女在這方熱土上守望相助、接續奮進,共同描繪着美好未來。
▲位于阿拉善左旗騰格裡沙漠腹地的月亮湖沙漠生态旅遊區風光(圖檔來源:新華網)
家國底色,英雄精神滿駝鄉
在巴丹吉林和騰格裡兩大沙漠之間,有一處草木豐茂的牧場,矗立在這裡的曼德拉山以生動豐富的岩畫聞名遐迩。這些岩畫清晰地描繪了阿拉善先民的宗教信仰、生産生活、交通遷徙、牧獵征戰等曆史畫面。
其中,有關駱駝的形象揭示着阿拉善是雙峰駝最早的馴化地之一。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是吃苦耐勞、勤懇踏實和團結協作精神的具象展現。生活在這裡的各族人民,正是這種偉大“駱駝精神”的忠誠踐行者。
▲曼德拉山岩畫的駱駝形象(圖檔來源:阿右旗宣傳微信公衆号)
明末清初時期,在伏爾加河流域,出現了一支來自遙遠東方的遊牧部落,他們是衛拉特蒙古的土爾扈特部。遠在異國他鄉的遊子愈發思念東方故土的富饒與安定,最終,土爾扈特人選擇直面一切艱險,萬裡東歸。回到祖國的一部分土爾扈特人在阿拉善大地上開啟了新的生活,他們軀體裡流淌着的家國情懷曆經歲月的沉澱,依舊滾燙不減。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國防和現代化建設需要,英雄的額濟納人民顧全大局,搬離了世代居住的肥沃牧場,趕着7萬多頭牲畜,輾轉12年,走遍了11萬平方公裡的山山水水,譜寫了“三易旗府”的動人佳話。
▲額濟納旗黨政機關舊址寶日烏拉(圖檔來源:内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微信公衆号)
▲長征二号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航天城)發射升空(圖檔來源:内蒙古日報)
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在額濟納旗當年獻給共和國的那個搖籃裡,孕育出了中華民族飛天探月的航天夢想。今天的東風航天城,以其輝煌的成就跻身于世界載人航天發射場之列,創造了大陸航天發射史上的諸多第一。
同心共築中國夢,英雄精神滿駝鄉。偉大的阿拉善人民傳承着紅色血脈,愛國主義的土壤和民族團結的醴泉孕育出了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的雙生花,在阿拉善大地上傲然怒放。
蒼茫大地,奏響“國之大者”強音
阿拉善境内沙漠戈壁相間,周圍丘陵相連,群山環抱,沙漠湖泊星羅棋布,壯美的胡楊屹立千年,遼闊和蒼茫是這片古老大地的鮮明标簽。阿拉善盟北與蒙古國交界,邊境線長735公裡,地理位置特殊且重要。守護好祖國北疆的神聖國土,對阿拉善來說,就是“國之大者”。
▲阿拉善盟行政區劃(圖檔來源: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網)
邊疆穩則國家興。新中國成立後,阿拉善秉持“國必有邊、邊必設防”理念,堅持強邊、安邊、固邊、富邊、睦邊一體化推進。
50多年前,在阿拉善右旗最北端的中蒙邊境線“8号點”上,一位年輕的媽媽帶着三歲的兒子在此紮下了根。茫茫戈壁灘上風沙肆虐,荒無人煙,母親尼瑪是“連長”,兒子是“小兵”,母子二人相依為命。
半個世紀的堅守,尼瑪老人累計巡邊達18萬公裡。為國戍邊,代代相傳。尼瑪老人的兒子哈達布和在18歲時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巡邊員。如今,孫子寶泉也放棄了城裡的優渥條件,毅然加入了邊防派出所幹警隊伍。
▲“北疆楷模”尼瑪老人在邊境線上(圖檔來源:阿拉善盟共青團微信公衆号)
▲阿拉善盟巡邊隊員與各族群衆一同守衛邊疆(圖檔來源:平安内蒙古微信公衆号)
不止“北疆楷模”尼瑪老人,漫長的邊境線上處處留下了英雄的阿拉善人民的身影。邊境民兵“第一哨”謝寶民、戍邊夫妻警務室徐乃超和李文娜......這裡湧現出了一大批穩邊固邊的模範集體和個人。
在阿拉善大漠戈壁上,“草原110”、戍邊警務室和居邊護邊蒙古包哨所、紅色堡壘戶等護邊模式迸發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此外,為促進邊疆發展,阿拉善積極倡導一批民營企業進駐邊疆,用“樂業興邊”的切實舉措為北疆的繁榮穩定提供堅實的保障。
▲阿拉善左旗新聯會在烏力吉蘇木開展“凝聚新力量 鑄夢新時代”企業走邊疆送溫暖活動(圖檔來源:烏力吉蘇木人民政府微信公衆号)
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資訊互通、資源共享,聯防聯治、聯控聯管,多方合力護邊的動人故事在阿拉善接續上演。“戶戶是哨所,人人皆哨兵”,北疆邊境上呈現出一幅生機勃勃、和諧共融的民族團結生動畫卷。阿拉善真正實作了黨政軍警民邊境聯防聯控,有力捍衛了祖國北疆的安全穩定。
綠色原野,綻放生态文明之花
在祁連山的北麓,一條叫黑河的河流從這裡發源,它一路向北,穿越山地、草原、戈壁和荒漠。進入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後,便更名為額濟納河。額濟納河分為東、西兩條,最終彙入兩片海子。
這兩個鑲嵌在荒漠上的湖泊合稱居延海,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大漢将軍霍去病收複河西時曾取道于此,據說唐代詩人王維就是在這裡寫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佳句。
▲居延海風光(圖檔來源:内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微信公衆号)
▲額濟納胡楊林(圖檔來源:額濟納融媒微信公衆号)
曆史上的居延海,水域面積一度達到300多平方公裡,連同周邊的額濟納綠洲,在祖國北疆築起一道天然綠色生态屏障。自20世紀中期開始,受人類活動等多重因素影響,黑河下遊水源日漸枯竭,到20世紀末,西、東居延海相繼幹涸。
“小小居延海,連着中南海”。2000年,在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下,搶救居延海的生态保衛戰正式打響。此後,曆經多年的科學規劃、合理排程,黑河水持續注入,使幹涸的居延海重制豐盈。
巴丹吉林、騰格裡、烏蘭布和三大沙漠由北向南貫穿阿拉善全境,沙化土地面積占全盟國土面積的73.67%,防沙治沙是生态環境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阿拉善盟青年世紀林,“治沙司令”李旦生、張新華、李德海組織籌建的種苗基地,23年來以“迷彩綠”守護綠色北疆。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圍繞建設祖國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戰略目标,阿拉善統籌推進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綜合治理。在騰格裡沙漠東緣和東南緣,成功建構了一條長達350公裡、寬3至20公裡的大型防沙阻沙“鎖邊”防護林草帶,荒漠化治理的“阿拉善模式”得到有效推廣。
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天然林保護工程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如今的賀蘭山,森林面積由36.8萬畝增至58.2萬畝,森林覆寫率由31.6%提高到57.3%;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岩羊更是由1.6萬隻增加到5萬餘隻。昔日的茫茫戈壁正逐漸褪去暗黃色的外衣,生态文明的和諧之花開遍阿拉善的蒼茫大地。
▲内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圖檔來源:阿拉善融媒微信公衆号)
金色未來,描繪時代美麗篇章
清末中國政局混亂,卻成為盜掘者“大顯身手”的時機。沙俄上校科茲洛夫曾數次進入額濟納旗沙漠中的一處古城遺址,盜取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就有漢文與西夏文互譯的《番漢合時掌中珠》,此書是識讀西夏文的一把鑰匙。
這處遺址就是被漫漫黃沙埋藏了600多年的西夏王朝的重鎮——黑城。
黑城,又稱黑水城,是大陸古代黨項族所建立的重要城市。這座古城的遺址中,出土的文物種類繁多、數量龐大,令人驚歎。除了舉世聞名的大宗西夏文刊本和寫本外,還有漢、藏、回鹘、突厥、女真、蒙古文等典籍,以及大量的宗教、生活和軍事方面的實物。黑城遺址是大陸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見證。
▲位于内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内的黑城遺址(圖檔來源:新華網)
被譽為“中國駱駝之鄉”的阿拉善盟,擁有大陸數量最多的雙峰駝種群和發達的駱駝産業。這一獨特的地域特色,賦予了淳樸的阿拉善人民無比的自豪感。駝奶,富含17種人體需要的氨基酸,低糖低脂、高鈣高蛋白,營養豐富。蓬勃發展的阿拉善駝乳産業将這種“奶中珍品,沙漠白金”帶出了草原,推向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大漠戈壁、綠水胡楊,這裡處處都是奉獻給全國人民的“阿拉善禮物”。阿拉善英雄會、額濟納金秋胡楊生态文化旅遊節、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遊節.....阿拉善打造出10條“向善而行”精品旅遊線路和2條“百萬人互遊”精品線路,讓各族同胞在旅遊活動中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阿拉善英雄會比賽現場(圖檔來源:亮麗阿右旗微信公衆号)
阿拉善堅持站位全局、服務大局,借助重要區位優勢,依托境内策克、烏力吉兩個對外口岸,不斷推進現代貿易産業體系建設。如今的阿拉善,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引領下,正朝着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大陸“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等目标闊步前行。
▲各族青少年參加“追尋紅色記憶 傳承航天精神”愛國教育主題研學活動(圖檔來源:阿拉善盟民族事務委員會)
賀蘭山下的泉水解凍了,居延海畔的野花開了,和煦的東風吹綠了茫茫的戈壁,成長起百萬畝梭梭林。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在文旅融合發展、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等積極措施的強勁助力下,阿拉善的荒漠變成了富民的聚寶盆。勤勞淳樸的阿拉善各族群衆,體内流淌着紅色的英雄血脈,深深熱愛着這片神奇大地,守護着生态文明的美麗之花,朝着金色的未來勇往直前。
(作者簡介:艾牧,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
來源: 道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