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教中國小生寫作文的資料,一個個都号稱有模闆、有技巧,可以短時間提高孩子的作文水準。一笑看着這些宣傳,怎麼感覺跟明清時的八股文很像呢?
八股文,起初隻是科舉考試中的一種經義文,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它漸漸演變成了“标準化作文”。
八股文就四書五經取題,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破題需要點明題意,承題則要進一步闡釋,起講開始論述觀點,而起股、中股、後股則是文章的主體,需要通過排比對偶的手法進行論證。最後,束股總結全文,大結則是對文章主題的再次強調。
你得像玩填字遊戲一樣,用古人的語氣,按照上面說的嚴格的格式,寫一篇文章,還不能自由發揮。
正因為有這麼嚴格的模式規定,是以在那個年代,學霸的日常就是“拟題”、“抄襲”和“背誦”。
各位中國小生家長、老師以及學生們,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那時候的“學霸”會把四書五經中的題目拟個遍,然後找“槍手”代寫,自己再背下來。到了考場上,隻需稍微改頭換面,一篇“原創”的八股文就誕生了。
明朝的書商也發現了這個商機,大肆招人編寫八股文範文集,總結出一套套寫八股文的模闆和技巧,這種書一經出版就被賣得斷貨,堪稱超級暢銷書。
明朝大才子楊慎就說過:“士子專讀時義,一題之文必有坊刻。稍換首尾,強半雷同。使天下盡出人空疏不學,不知經史為何物,是科舉為敗破人才之具也。”
八股文的設計初衷是為了選拔真正有學問的人才,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它卻變成了一種僵化的形式主義。考生們不再關心真正的知識,而是沉迷于如何寫出一篇符合規範的文章。結果就是,大家都知道怎麼寫八股文,但卻很少有人真正懂得經史百家,那些真正有才華的人反而被埋沒了,隻會背書的“機器人”反而能拿高名次。
這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明朝的官員們一個個都成了“書呆子”,不知道曆史,不懂治國理政,更别提什麼創新了。
明末清初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就直言不諱地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鹹陽之坑。”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甘願被八股文束縛。像王陽明這樣的思想家,就站出來大聲疾呼:“良知比八股重要多了!”可惜,他的聲音在那個時代顯得那麼微弱。最終,八股文還是像一座大山,壓在了明朝學子的心頭,直到清朝末年,科舉制度被廢除,這座大山才轟然倒塌。
八股文雖然早已成為曆史,但它留給我們的思考卻遠未結束。在今天,八股文常常被用來比喻那些僵化、缺乏創新的思維方式。我們的孩子們,能逃脫新時代的“八股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