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白自己差點去了夜郎,卻為去了夜郎的王昌齡抱屈含冤

那一年,李白58歲,年近花甲,卻因為站錯了隊,加入了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敗,自己受牽連,被流放。

李白自己差點去了夜郎,卻為去了夜郎的王昌齡抱屈含冤

李白

曆史上的夜郎有兩個,一個是“”,位于今天貴州省桐梓縣一帶,這裡也是成語“”的誕生地。而另一個,則是位于湖南懷化一帶的“”。

李白從浔陽出發,開始前往夜郎。不料,好運氣砸到他的頭上來了,當他走到白帝城時,朝廷因關中大旱,宣布大赦,于是李白便得以重獲自由。

李白自己差點去了夜郎,卻為去了夜郎的王昌齡抱屈含冤

是以呢,李白的夜郎之行就這麼草草收場了。

而在這一段流放途中,他聽聞好友王昌齡被貶,流放之地在哪裡呢?李白詩中說了一句“”。由此可知,王昌齡要去的地方也是叫“”的地方。

這個“”是不是李白沒有去成的那裡呢。好多資料顯示,說王昌齡去的是湖南的“”,也就是現在的“”,也有說是“”的。

李白自己差點去了夜郎,卻為去了夜郎的王昌齡抱屈含冤

神秘的夜郎

那麼,詩中的“”,究竟是實指呢,還是泛指一切遙遠荒蕪的偏僻之地?

如果是實指,那麼“”,夜郎的西邊,絕不可能是貴州桐梓一帶的“”,更不可能是湖南境内的“”,夜郎縣的西邊就是貴州省的東部地區了。

是以,我認為這裡的“”應該是虛指,泛指一切荒蕪偏僻之地,“”字僅僅是為了符合這首七絕詩的押韻而設。

李白自己差點去了夜郎,卻為去了夜郎的王昌齡抱屈含冤

夜郎國石刻

對于李白來說,好朋友王昌齡無論被流放到哪裡都不重要。流放地的偏僻艱苦都是一樣的,都得他去面對,去承受。他刻意在詩中點明流放地也就沒有意義,隻要能夠把自己對好友的思念和牽挂之情表達出來就行了。

從李白這首詩的背景看來,他自己已經是過得相當不易了,但他心裡還在記挂着好友王昌齡,這種胸襟也太難能可貴了。

李白自己差點去了夜郎,卻為去了夜郎的王昌齡抱屈含冤

七絕聖手王昌齡

一個“”流放地,牽起了兩位詩人的不同命運,真是可悲可歎。李白因為政治原因被貶,尚能被赦免;王昌齡卻隻是因為生活小節不夠檢點而被人诽謗遭遇貶谪,還未能被赦免,不得不令人唏噓!

李白自己差點去了夜郎,卻為去了夜郎的王昌齡抱屈含冤

七絕聖手王昌齡

這樣看來,李白的運氣還不是一般的好,王昌齡最後還死在了龍标任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