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7歲殘疾大爺賣糧1000元被拖欠,多次索要無果後報警,錢已追回來

67歲殘疾大爺賣糧1000元被拖欠,多次索要無果後報警,錢已追回來

一粒苞米的重量:從一起欠款糾紛看農村社會治理的新挑戰

67歲的殘疾老人劉大爺因為1000元苞米款被拖欠,無奈之下求助警方,最終追回了欠款。這看似一件普通的社會新聞,卻折射出目前農村社會治理面臨的複雜挑戰,也引發我們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法治建設以及鄉村振興更深層次的思考。

一、 傳統熟人社會遭遇市場經濟沖擊,農村糾紛解決機制面臨挑戰

67歲殘疾大爺賣糧1000元被拖欠,多次索要無果後報警,錢已追回來

過去,農村社會以熟人關系為主,村民之間互相信任,糾紛往往通過家族、村委會等傳統方式解決。随着市場經濟的深入,傳統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正在發生變化,市場主體更加多元化,利益關系也更加複雜,傳統的糾紛解決機制逐漸失效。

劉大爺的案例中,他選擇将苞米賣給糧商,而非傳統的熟人交易,本身就反映了市場經濟對農村的影響。市場經濟也帶來了新的風險,資訊不對稱、契約意識淡薄等問題,使得農民在與市場主體打交道時處于弱勢地位,權益更容易受到侵害。

二、 農村法治建設滞後,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維權成本高

67歲殘疾大爺賣糧1000元被拖欠,多次索要無果後報警,錢已追回來

盡管近年來農村法治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法治建設仍然相對滞後,法律服務資源匮乏,農民的法律意識也相對淡薄。很多農民在遇到權益受損時,往往選擇忍氣吞聲,或者求助于傳統的調解機制,而忽視了法律途徑。

劉大爺最初選擇忍耐,多次聯系糧商無果後才選擇報警,正是農村法治意識淡薄的展現。而報警後,警察積極介入,最終幫助他追回了欠款,也展現了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重要性。

三、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完善,老年農民群體更需關注

67歲殘疾大爺賣糧1000元被拖欠,多次索要無果後報警,錢已追回來

随着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農民的養老問題日益突出。劉大爺年近七旬,身患殘疾,隻能依靠種地維持生計,這本身就反映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不足。當他的勞動所得被拖欠時,他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特别是對老年農民、殘疾農民等弱勢群體的保障,是解決農村社會問題的關鍵。政府應加大對農村養老、醫療、低保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四、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建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67歲殘疾大爺賣糧1000元被拖欠,多次索要無果後報警,錢已追回來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村社會治理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鄉村振興需要建構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場環境,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需要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模式,建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除了傳統的調解機制外,還可以探索建立農村法律援助站、農村人民調解委員會等,為農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也要加強農村普法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和維權能力。

67歲殘疾大爺賣糧1000元被拖欠,多次索要無果後報警,錢已追回來

五、 科技賦能鄉村治理,建構智慧化糾紛解決平台

随着網際網路、大資料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科技正在深刻地改變着農村社會治理模式。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建構智慧化糾紛解決平台,将傳統的調解機制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為農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糾紛解決服務。

67歲殘疾大爺賣糧1000元被拖欠,多次索要無果後報警,錢已追回來

例如,可以開發線上調解平台,讓農民足不出戶就能進行糾紛咨詢、調解申請等;也可以利用大資料技術,對農村糾紛進行分析研判,及時發現和化解沖突糾紛。

結語

67歲殘疾大爺賣糧1000元被拖欠,多次索要無果後報警,錢已追回來

一粒苞米,折射出的是農村社會治理的複雜圖景。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破解農村社會治理難題的關鍵。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農村社會治理水準将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得到進一步增強。

您對農村社會治理有哪些看法和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