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的故事
[時珍曰]∶一士妻自腰以下胕腫,面目亦腫,喘急欲死,不能伏枕,大便溏洩,小便短少,服藥罔效。時珍診其脈沉而大,沉主水,大主虛,乃病後冒風所緻,是名風水也。用《千金》神秘東加麻黃,一服喘定十之五。再以胃苓湯吞深師薷術丸,二日小便長,腫消十之七,調理數日全安。益見古人方皆有至理,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本草綱目》附方載:深師薷術丸:用香薷葉一斤,水一鬥,熬極爛去滓,再熬成膏,加白術末七兩,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日五、夜一服。
——《本草綱目》草部卷十四 香薷“發明”。
香薷消水腫的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述了這樣一個他自己親身經曆的故事:
有一位士人的妻子,從腰部以下開始浮腫,連面部和眼睛也出現浮腫,喘息急促仿佛快要死一樣,無法安穩地躺卧在枕頭上,還伴有大便稀溏,小便短少等症狀,服用了多種藥物都沒有效果。李時珍為她診脈,發現脈象沉而大,時珍認為沉脈主水濕,大脈主虛證,是由于病後受風邪侵襲所緻,這種病症被稱為“風水”。于是,李時珍先用《千金方》中的神秘湯,并加入麻黃以治其哮喘,士人的妻子服用一劑後,喘息症狀就好了一半。接着又讓患者用胃苓湯送服深師薷術丸(香薷一斤加水煎煮去渣濃縮成膏,加白術粉制成的丸劑),兩日後,這個病人的小便量明顯增多了,浮腫更消退了七成。再堅持服藥數日後,患者面部、眼睛、腰部的腫脹均消失不見,完全康複。這件事更加證明了古人的方劑都蘊含着深刻的醫理,但關鍵在于醫者能否靈活運用,心領神會,這完全取決于醫者個人的水準。
香薷的得名
香薷為唇形科石荠苎屬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幹燥地上部分,分别習稱為青香薷和江香薷。一般認為石香薷為野生品,因其葉多為青綠色,故名青香薷。江香薷為栽培品,且以江西省栽培品種品質為優,故有“江香薷”之稱。此外,香薷又名蜜蜂草、香葇、香茸、香菜等,《本草綱目》雲∶“薷,本作葇。《玉篇》雲∶菜蘇之類,是也。其氣香,其葉柔,故以名之。草初生曰茸,孟诜《食療》作香戎者,非是。俗呼蜜蜂草,象其花房也。”可見,香薷的名稱與其産地、氣香、多做菜食以及外觀性狀有關。
藥用曆史
1. 香薷首載于《名醫别錄》,雲“味辛,微溫。主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日華子本草》載其“下氣,除煩熱,療嘔逆冷氣”《備急千金要方》記有“煩心,去熱”功效,由此可看出,漢唐時期香薷主要用于霍亂、煩熱及水腫。
2.宋元時期香薷治療四時傷寒及傷暑的功效變得明确,如《履巉岩本草》載其:"截四時傷寒."《本草衍義補遺》載其:"治傷暑,利小便。"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著名的香薷散的功效就是祛暑解表,化濕和中,主治夏月乘涼飲冷,外感于寒,内傷于濕,緻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頭重身倦,胸悶泛惡,或腹痛吐瀉,舌苔白膩,脈浮者。
3.明清時期對香薷治暑病有更深的認識。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指出: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然暑有乘涼飲冷,緻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藥,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傷元氣,不拘有病無病,概用代茶,謂能辟暑,真癡人說夢也。《本草逢源》載:“香薷,先升後降,故熱服能發散暑邪,冷飲則解熱利小便,治水甚捷。”
4.現代明确香薷為治療暑濕感冒的重要藥物。2020年版《中國藥典》記載香薷“辛,微溫。歸肺、胃經。發汗解表,化濕和中。用于暑濕感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腹痛吐瀉,水腫,小便不利。”
品種變遷
香薷的藥用品種從古至今經曆了較為複雜的變遷:
香薷最早的藥用品種應為唇形科香薷屬香薷組的多個品種,包括香薷屬植物香薷和海州香薷等,并非專指海州香薷。
至宋代《圖經本草》将石荠苎屬石香薷作為香薷藥用的主流品種,并受到醫家推崇。
從明代《本草品彙精要》開始将石香薷作為正品道地藥材收載,有“細葉香薷”之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主要收載了香薷,同時也收載了石香薷(石香葇),并指出“香薷、石香薷,一物也,但随所生而名爾。生平地者葉大,岩石者葉細,可通用之”
明代開始栽培石香薷,于清代成熟,以江西省産者佳。并于近代形成“江香薷”這一栽培變種,目前為國内香薷主流品種。香薷野生品今稱“青香薷”,即古代所稱生于石上的“石香薷”。
《中國藥典》1963—1990年版将香薷屬海州香薷作為香薷藥材的正品來源,從1995年版開始,這一品種被删去,修正為現今202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的2個品種,即唇形科石荠苎屬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幹燥地上部分為香薷的藥材來源。這是經過對香薷曆史應用品種的梳理并結合近現代實際應用情況而确定的。
品種鑒别
青香薷(石香薷)主要為野生品,分布于南方各省,近代以廣西産者佳,習稱廣香薷。以苗矮質嫩、莖紅棕色、莖基紫紅、葉青綠色、氣香辛烈者為佳。江香薷主要為栽培品,本草中多稱江西省産者佳。以枝嫩、莖細長、穗多、香氣濃郁者為佳。二者藥材外觀不同,可以差別。
青香薷
藥材長30-50cm,基部紫紅色,上部黃綠色或淡黃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莖方柱形,基部類圓形,直徑1-2mm,節明顯,節間長4-7cm;質脆,易折斷。葉對生,多皺縮或脫落,葉片展平後呈長卵形或披針形,青綠色、暗綠色或黃綠色,長1~3cm,寬2~8m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邊緣有3-5疏淺鋸齒。小堅果4,直徑0.7-1.1mm,近圓球形,具網紋。
江香薷
藥材長55-66cm。表面黃綠色,質較柔軟。葉片展平後呈廣披針形至披針形,長1~7.5cm,寬3~13mm,邊緣有5-9疏淺鋸齒。果實直徑0.9-1.4mm,表面具疏網紋。
香薷代用品及混用品
各地民間所用的香薷尚有以下幾種:
①四川、陝西、山東等地以同屬植物香薷的幹燥全草作香薷使用。
②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有以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作香薷使用者,稱為"土香薷"。
③新疆地區使用的香薷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的全草,稱為"萼果香薷"。
④西藏地區尚有以密花香蒲及其變種的全草入藥,稱為"密香薷"。
現在這些品種皆不是正品香薷,臨床應用時應注意區分。
食療應用
1.食療曆史
香薷作為蔬菜食用的曆史由來已久,其全株均可食用,曆代本草對此早有記載:
①《名醫别錄》載香薷“家家有此做菜生食,十月中取幹之”。《本草經集注》中香薷為菜部藥物中品,記有“處處有此,惟供生食”。
②唐代,《食療本草》雲“去熱風,生菜中食,不可多食”,說明此時香薷仍舊做蔬菜食用。
③宋代之後,随着香薷栽培技術逐漸成熟,将其作為蔬菜食用的人群越來越多。
④明朝時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将香薷從菜部移入草部,但仍作為蔬菜食用,記有“香薷有野生,有家莳。中州人三月種之,呼為香菜,以充蔬品。”
⑤ 2013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布的藥食兩用中藥名單中,香薷在列。《中華食材》中載有香薷對于感冒、暑瀉以及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均有輔助食療的作用;《中華食療本草》中收錄一首香薷食療方,用于輔助治療夏季外感于寒、内傷暑濕所緻的暑濕表證、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2.營養價值
①香薷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成分,包括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據科學測定,每100g新鮮香薷中,除含有0.9mg鋅、400mg纖維素、0.09mg維生素E、43mg維生素C 等,還含有維生素A、鈣、鐵、鈉、鎂、磷、鉀、銅、錳以及胡蘿蔔素等重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②此外,香薷籽含油率為42.38%,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0.46%,是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極高的植物油之一,可以為人體提供全面的營養支援。
3.食療應用
①可焯水涼拌、炒食等,起到預防中暑、增進食欲的作用。
②将香薷加水煎沸後去渣留汁,再加入粳米和綠豆煮成香薷粥,可以防治夏季輕度感冒,同時也有解暑化濕、利水消腫的功效。
③用香薷葉和薄荷葉制作的香薷茶,水煎代茶飲可清熱除煩,利尿清心,适用于口幹口苦,心煩尿赤等症。
④香薷全株含揮發油,有特殊的香味,其葉子可以用來除口臭,用法很簡單,摘2-3片新鮮香薷葉洗淨放嘴裡嚼,5分鐘左右吐掉,或者香薷煮水含汁漱口。
⑤用葉曬幹之後用來泡茶喝,如将香薷、厚樸、白扁豆放置保溫杯中,用開水焖1小時後即可飲用。這種茶飲可以防治暑濕感冒和空調病,是夏季養生的好選擇。
綜合利用
現今,香薷不僅隻是作為藥用及食療應用,而且被廣泛應用于食品、香料、農業、畜牧等行業,屬于可充分綜合利用植物資源。
食品業
①由于香薷揮發油具有抑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以及安全無刺激等優點,可作為肉類保鮮劑,也可用作糕點、飲料、果凍等食品防腐劑。
②揮發油中含有的金合歡烯、芳樟醇等香氣成分,是一種良好的食品添加劑,可作為罐頭、飲料、奶制品的添香劑。
③還可作為調味品使用,比如烤肉或者制作鹵肉的時候,在某些地區,香薷都是必須使用的香料之一,與魚類炖煮,不僅有特殊的風味,還可除去腥味。同時,香薷的種子可榨油食品使用。
香料業
①香薷因其獨特而濃烈的香味,常被添加到煙草中用以提高口感,是一種良好的煙用香料。
②煙絲中加入香薷揮發油可以改善香氣,提升煙氣柔順、細膩程度,并呈現出獨特的清香氣息。不僅有利于降低卷煙雜氣及刺激性,而且可以改善香氣風格,提高口感,對特色香型卷煙的研發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③此外,揮發油含有百裡香酚、香荊芥酚等天然活性抑菌成分,可作為空氣清潔劑和消毒劑,同時也可以作為化妝品和洗滌香精的添香劑。
農業
①香薷揮發油是一種天然植物油,與傳統的殺蟲劑相比,香薷揮發油不會污染糧食,也不會産生抗體,可将其作為一種新型的植物殺蟲劑使用。
②現有研究表明以香薷揮發油制成的新型殺蟲劑具有明顯的殺蟲效果,對黃瓜疫病、番茄灰黴病菌也有很強的抑菌作用,在農物種植及糧食儲存方面備受人們青睐。
畜牧業
①香薷葉莖可作飼料,也可作為飼料添加劑,不僅能夠提高飼料的使用率,減少浪費,降低成本,還可改善動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促進動物的生長發育。
②其解表化濕的功效有助于預防和治療動物的感染性疾病,減少疾病的發生和傳播。
③此外,香薷揮發油中的百裡香酚、香芹酚可以改善畜産品的氣味和性狀,使其更加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功效作用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中醫認為本品發汗解表,化濕和中。用于暑濕感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腹痛吐瀉,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現代常用于夏季發熱、暑濕、急性腸炎、菌痢、濕疹、空調外感等夏季常見疾病。
配伍應用
治外感于寒、内傷于濕:
配伍厚樸、扁豆,以解表散寒,祛暑化濕;
治周身皆腫,小便不利:
可單用,或配伍白術、茯苓,健脾利水消腫效更佳;
治暑熱霍亂:
配伍厚樸、黃連,增強化濕止痢的功效;
治暑溫外感、口渴面赤:
與金銀花、黃連、鮮扁豆花同用,以祛暑清熱化濕。
外感寒濕所緻的惡寒發熱、
無汗咳嗽等:
可與杏仁配伍,既能發散表邪,又能降肺和胃理氣。
外感寒濕,郁而化熱,或外感暑熱所緻的發熱惡寒、無汗頭痛、心煩口渴、脈浮數者:
可與金銀花、連翹配伍,寒溫相制為用,有辛涼透熱之功。
暑熱外感,高熱煩渴無汗者:
配生石膏既辛散表熱,又清解暑熱。既清且散,共奏清熱解暑、透表退熱之功。
化學成分
作為一種藥食同源植物,香薷幹燥全草均可入藥。研究發現,香薷的主要化學成分為揮發油、黃酮類、香豆素類、木脂素類、苷類等。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香薷揮發油對沙門氏杆菌、緻病性大腸杆菌、志賀氏杆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都有較強的體外抗菌活性,尤其對引起痢疾的志賀氏杆菌的殺滅作用十分明顯。
2.抗病毒作用:
石香薷水提物能促進血清中 IL-2、γ-幹擾素産生,并通過調節感染小鼠血清細胞因子進而增強機體抗病毒感染的功能。此外,香薷的水提液還能高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3.改善記憶功能:
香薷揮發油可以使腦組織的TPro水準升高,NO和AChE水準降低,肝和腦組織的ALA水準升高,進而改善記憶功能。
4.抗氧化作用:
香薷的黃酮類化合物能夠清除自由基,阻止鍊式反應,進而抑制脂質被過氧化。
5.增強免疫力:
香薷揮發油能促進 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增殖,促進分泌抗體,抗SRBC抗體總量增加,提示對抗體免疫的反應階段和效應階段均有促進作用。還可增加外周血 ANAE淋巴細胞的比率,提示可提高細胞免疫功能。在非特異性免疫應答方面,香薷油能使血清溶菌酶的含量增加,提示有提高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加強溶菌作用。
6.調血脂:
香薷揮發油具有降血脂功能,其中在高脂血症動物模型上降膽固醇效果優于降甘油三酯,非高血脂子代小鼠模型中降甘油三酯效果優于降膽固醇。
7.解熱鎮痛作用:
香薷揮發油均具有中樞抑制作用,可降低小鼠的正常體溫,對酵母菌所緻發熱大鼠有解熱作用,提高小鼠的痛阈,并在0.1~0.3 mg/kg 呈量效關系。鎮痛作用結果顯示同等劑量江香薷作用強于石香薷,結果表明江香薷揮發油的鎮痛效果較石香薷強。
8.其他作用:
除上述以外,香薷還對離體平滑肌具有松弛作用,可降血壓;所含萜類化合物具有殺蟲作用。
民間偏方
關于香薷,民間流傳很多單方、驗方,臨床應用均有效果,如:
内服
1.治療中暑:
香薷打碎成散,加水煎煮,放冷服用。
2.治療霍亂腹痛:
新鮮香薷、厚樸、生姜、小蒜合用,切碎加水煎煮,分3次溫服。
3.治療小便不利:
香薷2500g,濃煮至可捏丸時做丸(如梧子大),每次服5丸,每日3次。
4.治療口腔、鼻出血:
香薷适量煎水服用,每天3次。
5.治療空調外感病:
香薷、白扁豆、厚樸三藥煎服。
6.治療濕疹:
香薷、天竺黃、蟬蛻、杭菊、防風、黃芪、銀花、水牛角等一起煎服,治療急性、亞急性、慢性濕疹偏熱型收效甚捷。
7.治療暑溫高熱:
以香薷為主藥,加金銀花、柴胡煎煮服用。
8.治療心煩脅痛:
新鮮香薷适量,搗汁1000-2000毫升口服。
9.治療水腫:
香薷一斤,白術七兩,香薷濃煮取汁,白術打粉過篩,兩藥混合做成丸,每次10丸,每天4-5次。
外用
1.治療小兒發遲:
陳香薷放入水中煎汁,再加入豬脂和勻,每天塗抹患處。
2.治療腳氣口臭:
香薷适量煎水含或泡。
3.治療疖腫、痱子:
新鮮香薷适量,搗爛外敷。
4.治療皮膚瘙癢、濕疹:
香薷全草适量,煎水外洗。
5.治療小兒疱疹性咽炎、口瘡:
香薷、佩蘭、厚樸、金銀花、連翹、扁豆、生大黃等泡服,或用單味香薷草液清洗口腔潰瘍面。
使用注意
古代本草記載
1.《本草從新》:"無表邪者戒之。"
2.《得配本草》:"火盛氣虛,陰虛有熱者禁用。"
現代使用注意
1.内服宜涼飲,熱飲易緻嘔吐。
2.香薷發汗力強,易耗氣傷陰,表虛多汗、陰虛、大熱大渴者忌服。
3.本品性溫,凡外感風熱或溫熱、實熱内熾、陰虛火旺、陰虛津液耗傷及遺尿等症不宜單味藥長期服用。
4.香薷有刺激分泌及胃腸蠕動的作用,胃潰瘍以及長期腹瀉者不宜長期服用。
5.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作者: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 唐志芳 梅全喜